中国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

2023-03-04 11:47潘可涵赵善庆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潘可涵 赵善庆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是激发人民同心同德、同频共振的强大力量,是民族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的身份认知和情感认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更是中华民族抵御风险挑战的强大武器。实现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政治实践。

一、理论逻辑: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辩证统一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本质剥削的“虚假的共同体”[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现实的人”和“共同体”的关系[2]154-211,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2]399-433,人的个性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这代表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到达了成熟阶段。在马克思描述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极度丰富,人们的劳动不再是被迫谋生,而是因为真正的兴趣,拥有真正的自由,人们可以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并且这种“真正的自由”打破了世界民族之间的封闭的状态和所有的隔阂,真正实现世界民族之间的平等与联合,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3],确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自由人联合体”是带有一定理想色彩的单一蓝图,但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却是一个契合国情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现实方案。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理念的有机契合,二者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又指导了中国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视角下关于伟大复兴和民族问题的创新性回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确立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阶段。[2]49-63由于共产主义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于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体建设,就成为走向共产主义的必要阶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过程提供了可以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4]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造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者能够结合的前提是拥有相通的文化基因。首先,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是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与共产主义所指向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属于同向追求;其次,中国梦的本质之一是人民幸福,中国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与共产主义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指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要通过实践取得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2]154-211,实现中国梦和追求共产主义都是讲求务实的实践行为,二者在实现路径上亦是相通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东方话语表达,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二、历史逻辑: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出同源

(一)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脉源相通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自古有之的。[5]478-479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各民族虽已形成“你来我往、我往你来”的格局,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概念却并非自古有之,而是随着各民族在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费孝通先生把56 个民族纳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逻辑格局之中,56 个民族单元是“多元”, 中华民族的整体格局是“多元一体”。[6]随着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加深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和认识,使各族人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同社会”作为古代中国最高社会理想的初始蓝图,最早可追溯到《礼记·礼运》大同篇,孔子把治理社会的准则称为“大道”,把治理国家的主张称为“天下为公”,勾勒出一个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的“天下大同梦”,引得无数先贤推崇,对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疆域,将“六国”百姓视作是与秦民平等的普通百姓,体现出多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并统一法度、文字和度量衡,造就思想文化上的“共同体”,进一步为大一统王朝服务。自秦开大一统王朝之先河,中华民族便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将建立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政权视为最高政治追求,此后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将其他民族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1271 年蒙古族入主中原,忽必烈建立了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史载:“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7]从元朝政权之建立,可见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从元朝国号之由来,可见天下一家、华夷无别的大同社会理想。忽必烈还全面推行“汉法治国”的政策,以此来缓解“华”“夷”对立的矛盾。建立多民族政权的统一意志,来源于多民族对政权的认同,这种认同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欧洲自从古罗马帝国灭亡后,便再也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而中国虽从秦汉之后分分合合,但到隋唐之后基本处于大一统状态,后至元明清,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从思想文化上来看,中华民族始终拥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并处于共同体状态。“天下大同梦”孕育了刻在华夏儿女骨血里的“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共同体”理念铸就了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根基,而大一统王朝的兴盛又为华夏儿女追求“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依据。处于古代中国“自在”阶段的“大一统王朝”与“大同社会”理想已交融互鉴,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有趋同的历史文化根脉。

(二)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轨迹相联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5]478-479“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8]中华民族共同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自在”阶段由此终结,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遂进入“自觉”阶段。

“中华民族”在近代中国最先表现为单一的民族国家方案,后梁启超提出只有将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振兴中国,保全种族”,[9]经孙中山先生倡议“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10]而逐渐演进为中华民国“五族共和”的建国主张。“大同社会”理想经过千年传承,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艰难道路中,最早由李大钊把“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相连,构建了一个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青春中华观”。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深受李大钊的启迪,亦怀有“大同”之志,毛泽东曾言:“大同者, 吾人之鹄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者, 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11]五四运动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也被共产党人接纳和吸收。瞿秋白认为:“民族主义是中国要求解放,脱离帝国主义的压迫,更具体地说,中国要关税自主,要取消租界,要撤退外兵,要反抗外国资本家的压迫。”[12]早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传统的中华民族观念融合,并根据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最初的“中华民族观”。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呼吁阶级矛盾应让步于民族矛盾,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使之成为普遍意义上各民族的统称,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近代以来得到的最为明确而广泛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上升到了历史新高度,彻底打破了以往各民族对立的状态,“中华民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归属和共同身份。

近代以来的中国梦带有反侵略反压迫的底色,使渴望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铸造了带有强烈家国意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民族危难之际,是救亡图存的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不屈的灵魂,“一个天下国家,只要文明的魂魄不散,即使国家体无完肤,也会重建起来,破镜重圆”,[13]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是这文明的魂魄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使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仍存有希望的火种。

三、实践逻辑:实现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频共振

(一)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

历经二十八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局面,[8]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追求中国梦的热情,为中国梦赢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这是中国梦得以扎根生长的沃土。《共同纲领》总纲中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14]277第六章强调要“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4]286-28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缔造、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制度依归,旨在建立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确保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通过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构建多民族国家历程中的真正飞跃。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党和国家把各个民族都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这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展现,而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扫平了道路,更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所追寻的大同梦升华为中国梦的实证。中国梦的进阶之路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的过程,二者共生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的实践之中。

(二)改革开放夯实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1978 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陆的全方位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根本上保障了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5]改革开放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民族地区闭塞不通的状态,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图景,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着各民族之间的密切往来逐步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所坚持的共识。改革开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为改革开放凝心聚力,成为其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作为一次成功而伟大的实践,在其实践历程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使二者相互促进、交融共生。

(三)十八大赋予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新方位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提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6]。弘扬中国梦的过程,非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群策群力的旷日工程,必须要汇聚、整合大众的力量,以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合力托举中国梦。十八大后,为顺应各族人民都要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十九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落脚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擘画了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并强调“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儿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昭示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7]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最广泛地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能够最大程度地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18]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结纽带,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没有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就谈不到中国的现代化,在振兴中华的共同事业中,各民族都将做出自己的贡献”[19]。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中国的现代化伊始便交织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体实践,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朝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向前进;中国梦是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凝聚共同之力量,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格局,追求共同之目标,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演进。

四、价值逻辑:全球视野下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旨同向

(一)世界梦融汇民族复兴与人类大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实现带给世界各国人民的将是机遇而非威胁,是和平而非战争,是共赢而非独赢。[20]随着全球社会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逐渐交汇,长久和平和共赢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梦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梦的新理念,既为中国开拓出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又指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与世界梦在人类进步发展过程中密切相通,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应对全球风险挑战的卓越智慧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国际胸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8]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突遭全球疫情,世界面临着更加突出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坚持着为世界谋大同的纯粹初心,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践行准则,“和平发展”道路是党和国家的一贯坚持,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遵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建立多边外交,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开放共享发展机遇;在全球疫情风险中积极为其他国家提供抗疫援助,在联合国中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努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世界梦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融汇于全人类的发展愿景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目标的完美诠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胸怀和人文关怀。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贯通中华民族与国际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并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指出两者是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重大命题,其中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民族情节和博大的人类情怀。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度发展,是深厚的中华文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有机结合。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8]人类命运共同体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1],政治上要求构建一个平等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政治共同体,拥护联合国和国际法,维护世界的公平正义;经济上要求构建一个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经济共同体,引导经济全球化向普惠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富裕;文化上要求构建一个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共同体,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应坚持平等和尊重的原则;生态上要求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现代化发展。

在新冠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之际,中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内涵——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汇集全球智慧、凝聚全球力量,保护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直面时代难题的魄力和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疫情之下经历数载风雨,此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入人心,并日益成为中国引领人类进步的鲜明旗帜,促使中国梦演进为具有崇高人类情怀的世界梦,让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紧密相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格局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出发点,为中国梦走向人类大同的世界梦搭建了互动的桥梁,使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结语

实现中国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归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二者上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成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了中国国情,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并在全球背景下重塑世界格局。中国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指向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支撑功能,二者发展互助并共融共生于民族复兴伟业的对象性实践之中,为各民族展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普遍认同的底气,明确了各民族始终坚持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精神,将民族精神合力转化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认同,其对于维持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