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人生抵美境 真善本色守初心
——白燕升访谈

2023-03-04 11:47岳爱华白燕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戏曲美的艺术

岳爱华 白燕升 郎 朗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山西师范大学 艺术学部,山西 临汾 041081)

一、审美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岳爱华(以下简称岳):白老师,您好,很荣幸趁着您来我校讲学的机会,与您进行一次深度交谈。在您的讲座中,您反复提到“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21 世纪,审美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谈一谈您对审美力的理解。

白燕升(以下简称白):“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木心先生说的,吴冠中先生也在他的散文集《审美力》中,回顾了自己早期艺海求学的经历,追忆了吴大羽、林风眠等一批致力于中国美育觉醒的艺术先驱,其中吴先生也提及“文盲不等于美盲,而识字的非文盲却很可能缺乏审美力”,在吴先生看来,不管是西洋艺术还是东方艺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莫过于“情真”二字。就如儿童涂鸦一样,虽然技法笨拙,但通过学习,幼稚会逐渐走向成熟,而人对美的体验一旦变得虚伪或者麻木,其作品传达的情感就会变得贫瘠。美学家蒋勋先生认为,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我个人理解,审美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审美力主要是指艺术鉴赏力,也可以称其为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另外,审美力不单纯体现在艺术审美鉴赏当中,它还体现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从个性选择到群体追求。拥有比较高的审美力的人,总是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那份难得的快乐,通过自己的全部审美感官感受着生活中的美,比如,通过嗅觉享受气味的芬芳之美,通过味觉享受食物的味道之美,通过视觉享受事物的色彩之美,通过触觉享受物体的质料之美等等,这可以称得上是广义的审美力,广义的审美力可以理解为人们源源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新能量的能力。

审美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生活过程中,人生征途上,眼中有美,内心有光,才能脚下生力,人生才能有诗意。我们身边应该也有这样的人,无论住什么样的房间,都会把房间弄得很糟;给他提供再富足的物质保障,他也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所以,缺乏生活态度的人,跟物质条件好坏没有直接关系。林清玄先生曾说:“工匠把一把椅子做到无懈可击,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种出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这就是生活态度,不将就、不凑合,即使贫穷,也要活得有声有色,即使深埋烟火,也要有滋有味。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愿望,才可能拥有美的生活。

岳:白老师,通过您的《冷门里,有戏》《大幕拉开》等著作,给人的感觉是您一直把生活当做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心怀热爱,您觉得这其中与您的审美力有关吗?

白:我的这两部著作几乎可以看作是我个人成长的传记或者心路历程的述说。的确,到今天,回望人生的起起伏伏,就像是在看无数出戏一样,亲历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善恶真假等等,但是正是有这种人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人生才有意义,才值得回味的,才有滋味。人往往在一段时光之后会感谢过往的所有,这其中包含着过往的人、事、景、物,他们促使你成长、鞭策你上进、激励你蜕变。我始终认为,支撑我一路向上、向善、向光的力量是一种“朴素的审美力”。

岳:白老师,说到朴素审美力,就请结合您个人经历谈一谈吧。

白:我个人理解,所谓的“素朴审美力”,应该是一种朴实无华、简单朴素、尚未被更多雕琢和修饰的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我个人体会,素朴审美力根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敏感力,它是儿童审美的原始生命力。我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村里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多彩,村里有戏班,还有专门为排戏而成立的“俱乐部”。那时候我父亲是戏班子的主力,他是教戏的,会100 多出戏,记得家里的柜子里也收藏了好多剧本,我没事的时候就翻剧本,跟着我父亲他们听戏,因为长期的耳濡目染,渐渐地我也迷恋上了戏里的故事和曲调高亢悲凉的戏文。当时我父亲怕影响我上学读书,不教我,但是由于我太喜欢了,我就偷着读,反复读,许多戏文我都能背下来。大概7 岁那年,有一次,我给几位老师唱了一段河北梆子《渡口》,他们都十分震惊,于是在十里八村就出了名,自那以后常常跟着戏班唱青衣、小生,演过主角也演过配角,虽然当时稚气未脱,却也有板有眼、韵味十足。小学毕业时,我想报考河北艺校,父母不同意我干这一行,没让报名。但是我心心念念的都是家乡戏和戏曲音乐,为此,我每天早晨跑到我们家东边儿的枣树林子喊嗓子,唱河北梆子的“尖板”,特别高的腔。我就想把自己的嗓子喊高,哪怕是喊破也没关系。你还别说,几年下来,我这嗓门越来越大,还真喊出来了,当时还萌生了当播音员的想法。有一次县剧团来要我,我父亲不同意,他觉得上大学才叫有出息!我说什么也拗不过家里,于是,就遵从家里的安排,开始上初中、高中,但是每天喊嗓子的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对戏曲的迷恋保留了下来。今天来看这些都是缘分吧,童年时期受到家庭和家乡审美文化氛围的熏陶,在我稚嫩的心田,已经埋下了求真、向善、逐美的种子,也培养了我质朴的审美感受力、观察力,道家有句话: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想这朴素审美力在当时我是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却植根于我的血脉里了,并且一直影响我到今天。

岳:面对当前“网红”之风弥漫,“土味”短视频的播放量可观等现象,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审美文化症候的?

白:21 世纪,伴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一方面越来越直接地即时地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另一方面也陷入了审美的困惑与迷失,也就是丧失了审美主体的自律、自警与自持。对于风靡一时的“网红”或“土味”短视频,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还是要审慎对待,因此,我认为,越是感受到自由时就越要经常走进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然后才能更好地取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美,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创造美。

二、从“朴素审美力”到“人生审美化”

岳:白老师,刚刚您谈到根植于血脉里的朴素审美力对您产生了很大影响。能具体谈一谈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吗?

白:可以的,我认为在我童年时期烙印下的朴素审美力,它已成为我后来人生的审美素养的生发基础和动力。比如说,在初中时我心里就一直有当播音员的梦想,但是自己闭门造车练习发音总是不能让自己满意,不符合发音规律发出的声音当然不美,我觉得,对于美的声音的追求,让我十分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审美它内隐着真,也就是规律性,得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我在1987 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后,就利用寒假到沧州师专去找万里老师,万里老师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我清楚地记得,我到沧州找到万里老师家里,正巧她出门了,当时天气十分寒冷,下着雪,我在外面等了三个多小时后,终于等到了万里老师。万里老师认为我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又很执着,当即决定收我为关门弟子。得到万里老师的指点后,我的声音好听了,播音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岳:如果说您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去追求通过声音塑造美丽自我的话,那么从大学毕业后到主持戏曲栏目,您则是用美的实践引领美的文化,这样讲是不是妥当?

白:是的,我想我与戏曲的缘分是注定的,1991 年我从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保定电视台,不久调到河北电视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主持过新闻、经济、文艺等多种类型的节目。1994 年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直到1996 年1 月1 日戏曲音乐频道开播,我才成了这个频道唯一的戏曲节目主持人,刚开播那会儿,我一人主持近10 个栏目。我担任过《九州戏苑》《戏曲直播》《戏曲采风》《戏迷园地》及一些大的戏曲活动,如春节戏曲晚会、戏曲知识竞赛的主持人,还担任过《戏曲采风》栏目的编导,自从接手戏曲栏目,作为主持人,我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的个人命运就和戏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下去。中国戏曲剧种繁多,形态各异,要主持好各种戏曲节目就得认真学习。“要在台上走,先得心里有。”在我的办公桌上、宿舍里堆放着大量戏曲专业书籍,出差时也随身带着《京剧知识讲座》等书,一有空暇便翻阅,播出前要弄清弄懂每一段解说词,几乎每天都要翻阅那本戏曲大词典,都要向刘曾复等戏曲专家电话咨询。“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几年下来,我对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特别关注,学得更多一些,而且还能哼上两句儿。有一次,在《九州戏苑》节目中和戏迷联欢,我唱了京剧《锁麟囊》中的几句流水,没想到,节目播出后的十几天里,收到观众来信近千封,要求我在节目里完整地唱一段,观众朋友认为我是“懂行的戏曲节目主持人”。后来,中国唱片总公司还给我出了戏曲、歌曲演唱专辑。出版这个专辑的中唱总公司曾经建议把歌曲放在A面,我坚持把戏曲放在A 面,因为我对戏曲情有独钟。京剧梅派《霸王别姬》、程派的《锁麟囊》以及河北梆子《蝴蝶杯》,这个专辑里既有京剧名段,又有流行于燕赵大地的河北梆子,既有深厚高亢的男声歌曲,还有低回婉转的女声唱段,赢得大众的一致好评。

在戏曲节目主持过程中,我注意通过主持人的统筹布局,用美好的舞台布景、美好的戏曲节目、美好的语言等去引领观众了解戏曲、亲近戏曲、欣赏戏曲甚至传播戏曲。自从1996 年戏曲频道开播后,犯常识性错误的概率几乎是零。有一次因为报错幕,我就当众承认了错误,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正,我觉得对待观众得坦诚。主持人希望自己不断提高素质,戏迷的素质也需要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相辅相成,把戏曲栏目做好,把中华戏曲文化传播下去。

岳:白老师,在生活中您对家人、对朋友都有自己坚守的底线,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的人生各个阶段,无论是作为儿子、丈夫还是父亲的人生各种角色,也无论是坦途、坎坷与成就的各种人生境遇,您都能始终持有赤子之心,您能不能谈一谈您坚守的底线是什么?

白:对待家人要守住真心,至善至诚,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母亲在我考大学之前就去世了,她没有亲眼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我把对母亲的爱深埋在心底,化为我前进的动力。1999 年,我的爱人周佳在一次意外中骨折十分严重,行动受限,她开始十分沮丧,在我乐观的感染和精心地照料下,经历两年半的时间康复了,但是差不多在这个时间段,我又经历了父亲的离世。其实人到中年,才真正品味到生活的坎坷和辛酸,虽然有时会感到心力交瘁,但是作为男人,你就要有勇气去承受生活中的这些痛苦或者磨难。后来我们有了女儿、儿子,孩子的到来更加燃起了我对生活的希望,每天除了工作,就是陪伴妻儿,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真实、踏实,快乐而温暖。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一个过程,你不一定非要重视这个事情的结果,你更要重视它的过程,过程是一种财富,你只要尽全力了,就可以了。

对待朋友要守住清淡真诚,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在戏曲界、演艺界都有朋友,但是,朋友是朋友,你是你,不能拿朋友的光环来照耀你,与朋友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是演员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会使你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去认识一个演员。我也时刻提醒我自己,作为媒体人,我说的话不仅仅只是代表我自己。

其实,说到底,对待家人朋友坚守的底线就是要善待,就是不具有功利性,而是以情感为核心、桥梁和纽带的。我有的时候也感慨,几十年的人生就像几出折子戏,真善是美的底色和本色。我迷恋戏曲艺术,戏曲里的人物、故事、就情感熏陶着我、吸引着我,而我在现实人生的舞台上,出演着属于我的人生大戏。

三、审美力的培养与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

岳: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如何提升审美力,您能否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白: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审美力,首先应该找到适合的载体,以艺术课程为桥梁,实施美育教育无疑可以为“审美力匮乏症”提供一剂良方。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形成了以艺术课程为主要载体的多元化美育实践模式。

找到了载体,接下来就要付诸审美力提升的实践。一般来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是比较基础的审美力提升实践。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当代大学生要善于从社会、自然、艺术、形式、技术等领域发现丰富多彩的美;其次就是需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作为成年人,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观察与感受要能够做到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从表象到内涵的审美提升,对人类审美经验如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等感受、思考中,拓展审美认知的深广度,提升审美境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让大学生努力创造美,能够将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交融,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事物,塑造美丽自我,追求美好生活。同时,要尊重由个体到群体的审美价值选择,要有开放包容的审美胸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内外融合,才能涵养心灵,健全人格,让美丽善良植根心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岳:白老师,您一直致力于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工作,在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过程中如何培养审美力方面,能否谈一谈您的见解?

白:审美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培养审美力要有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其中中华戏曲艺术有自己的优势,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精神气节、唱腔曲调、现场氛围等多方面来看,适合承担提升大众审美力这样的任务。一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华戏曲艺术的审美普及与推广;另一方面就是面向学校的中华戏曲艺术的审美普及与推广。当然,审美素养它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或艺术学的概念,在今天,它更是一个具有生存性指向的概念,直面生活是它的基本主题。通过中华戏曲艺术的审美普及与推广,唤起社会大众和在校学生对生活之美的敏感性、用美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岳:白老师,我们在提到传承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创新,您如何看待中国戏曲艺术的创新呢?

白:戏曲传承讲究创新,但这个创新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守正创新。百年来的戏曲发展史正是一代代艺术家守正创新的历史。以京剧大家李少春为例,他文宗余叔岩、武宗杨小楼,演老生看不出武生的痕迹,演武生看不出老生的痕迹,不仅能演传统戏,也能演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还能演猴戏,演什么像什么。他还集编、导、演、唱腔设计于一身,融京派、海派于一炉,因此被称为“李神仙”。李少春可以说是创新的典范,为京剧提供了一种方向和可能。

岳:您觉得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白:要实现好的传播,首先要选择好的内容;另外选择好的传播形式也十分重要,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我带领团队与山西卫视合作打造的《伶人王中王》,开中国戏曲名家竞技的先河,邀请了包括京剧名家孟广禄、史依弘,黄梅戏名家杨俊,川剧名家陈智林在内的各剧种名家。我带领团队与湖北卫视策划打造的《戏码头·中国好搭档巅峰挑战赛》,邀请了当今中国京剧黄金搭档于魁智、李胜素,河北梆子著名搭档王洪玲、王英会,广东粤剧著名搭档丁凡、蒋文端等12 个剧种的戏曲搭档参加比赛,演出各剧种的经典“对儿戏”,展现了相得益彰的戏曲搭档魅力。

在“数字化生存”的当下,传播途径的选择也很重要。随着近年网络直播的流行,我们率先尝试融媒体大直播的方式,借助主流直播平台的影响力,助推戏曲破圈。2022 年7 月31 日,我带领团队和抖音平台合作打造了《戏腔戏调——戏说新语美妙夜》抖音戏曲直播大秀,近三个小时的直播得到2245.5 万人次观看。许多“90 后”“00 后”甚至“10 后”也因为这个活动首次接触戏曲,纷纷留言“被戏曲艺术折服”。例如京剧名家王珮瑜录制了很多短视频,致力于让观众“秒懂京剧”。梨园新生力量通过直播、短视频、线上互动,激发了更多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和兴趣。此外,还要重视现代技术的运用,以VR、MR 等沉浸式技术为支撑,让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感。例如《新贵妃醉酒》中“贵妃醉酒”的历史故事,《身骑白马》中“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民间传说等,用“场景再现”的方式还原历史,舞美效果、声光电的完美配合与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相互融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台上与台下的互动与共鸣。

岳:非常感谢您的分享,获益匪浅,再次谢谢您!

猜你喜欢
戏曲美的艺术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