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区域历史文化系列课程为例

2023-03-04 11:47吕晓青赵艳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共同体中华民族

吕晓青 赵艳玲 艾 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民族团结是党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进一步阐释了铸牢中华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各高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开展的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以往的教学内容重视宏观理论的灌输,缺少具体形象的案例,未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惟学分论;就学习效果而言,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理解不到位。第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中,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不明显。目前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待提升。第三,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文科专业类课程以理论宣教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实践课堂的开展主要以小组讨论的单一形式为主,实践课堂课时所占比重低于理论课时。不仅如此,以往的高校实践活动,或以大学生创新大赛为目的,或具有娱乐活动的性质,未能将教学基地与实践课程紧密连结,缺乏系统性,未达到从专业理论知识出发,通过开展实践教学,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塑形其价值观念的目的。

因此,在专业课程中,遵循学生“认知体验—价值信念—行为意愿”的心理发展逻辑,统筹教育各要素,结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结合区域特色,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政元素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孕育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3],是基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史所进行的理论层面的高度总结与升华,具有全国普适性的特点,虽然全国各地的民族构成存在差异,但各地区均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都广泛存在着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各地区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具有“和而不同”的特点。凝练区域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是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前提。

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着眼于宏观层面,部分教学改革虽开始关注结合区域特色开展思政教育,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由专业的师资队伍从学理上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区域历史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元素,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身边的历史文化,丰富并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认知与理解。

以承德市为例,承德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界地带,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女真、汉、蒙、满、回、朝鲜等民族均曾在此地生息繁衍,一部分民族随着朝代更替,与其他民族相融合,发展成了新的民族;一部分民族如满族、汉族、蒙族、回族等则一直延续至今,共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着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

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过程中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4]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一座山庄,半部清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避暑山庄,因其在政治、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直至今天,避暑山庄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为抚绥各少数民族,清朝在口外的承德地区建立避暑山庄,以“察民瘼、备边防”[5],巩固边疆统一。随着避暑山庄的兴建,满、蒙、汉、回等各族人民不断涌入口外,承德地区得以迅速开发。避暑山庄作为清朝塞外的政治中心,见证了多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乾隆十九年(1754 年),杜尔伯特部首领三车凌归附后,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赐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万里东归,乾隆帝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并在避暑山庄接见渥巴锡;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六世班禅不远千里赴热河为乾隆帝祝寿,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给予六世班禅特殊的礼遇。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反映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有力见证。

此外,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多元一体的建筑,包括满、蒙、汉、藏结合式的建筑形制,四体或五体文的匾额、碑刻等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承德区域的历史史实有力地印证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6]四个共同理论。

位于承德市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高校,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加之承德地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因此,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承德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将之寓于课程教学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促进“高校-基地”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教育坚持大思政观的引领,大思政观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即高校不仅要在思政课程中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其他专业类课程同样需要注重思政建设。思政课程是塑形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较为迫切;同时,思政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改革的成果具有普遍性,可推广性强。而专业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则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具有特殊性,故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政课程建设。为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需积极推进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将所凝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寓于知识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之中,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逐渐深入,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7],教育部出台的思政改革创新文件中也指出:“将实践教学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等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之中。”[8]在高校大思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教学方式上也力求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因此,结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高校在现有的区域历史文化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课堂的创新,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有利于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历史学专业设有《承德地方史》《避暑山庄文化与开发》《外八庙文化与开发》等区域特色课程,因承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素鲜明,通过讲授承德地区的历史文化,旨在丰富学生对承德区域历史文化基础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然而,区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课程思政效果不显著。因此,历史学专业在区域历史文化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专业实践基地(避暑山庄实践教学基地)与教育实践基地(中小学)。避暑山庄教学实践基地以位于承德地区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核心,兼及避暑山庄博物馆、承德博物馆等,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开展实践调研的重要场域。教师带领学生赴基地进行教学参观,开展调研活动,使学生走出枯燥的教室,亲临现场,从书本到现实,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调研,主动地认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内涵。同时,因基地专家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具有丰富且专业的实践经验,能够从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及专业讲解的培训,与高校教师形成互补。

教育实践基地则以中小学为主。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大学生,是中小学教师的储备力量。在区域历史文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中国古代史》《中国民族史》等课程中所学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与中小学历史教学相呼应,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构建高校与基地协同育人机制,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四新”教育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推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科专业积极推行新文科建设,注重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重视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强调价值引领,且具有“研究性、情境性、服务性和成效性”[9]的特点。基于此,历史学专业为培养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下,通过凝练承德区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积极探索构建“观-学-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

“观”,学生赴基地——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进行教学参观,亲临现场,通过对园林建筑进行细致考察,结合相关史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在具体的场景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则是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实践环节开展的前提,为避免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实践内容过于空泛,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便需要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从理论基础知识到实践各环节均能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在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因避暑山庄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涵盖历史、考古、文物、旅游、民族、文化传媒等不同方面,与新文科所要求的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培养具有交叉学科思维的人才相符合,故应注重吸收具有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新闻学、博物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针对性地开展多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根据学生不同的研究方向,综合多学科知识,给予其具体指导,在具体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在校内教师与基地教师双向指导下,学生赴基地参观、考察、访谈、调研,针对具体问题获得更为专业且深入的知识。此外,重视利用互联网整合校内与校外,区域内与区域外的资源,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认知。

“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选择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学实证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基地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研究主题,通过赴基地参观调研,访谈专家或社会大众,搜集实物或口述资料;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文献记载与所搜集的实物或口述资料进行互证,完成项目研究。学生历经“选题-搜集资料-项目研究”这一系统的实践过程,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内涵。

“用”,学生将所研究的项目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之中。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或志愿讲解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向社会大众展示中国之伟大,中华民族之团结,中国传统文化之灿烂,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凝聚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通过赴中小学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课程,在深化自身理解的基础上,有利于铸牢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观-学-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区域中的园林建筑作为教学参观的考察对象,活化固态教学资源;在“高校-基地”双向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下,将基地专家及社会大众作为学生实践调研的对象,固化活态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方式,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知、情、意”的层面,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仅如此,学生将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之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从“行”的层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此外,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目标达成度情况等方面,检验实践教学模式的育人成效,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设计方面,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结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以“观-学-研-用”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应设置明晰的思政教学目标,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结合具体专业课程,具化价值引领目标与实践环节的对应关系,通过学生各实践环节完成的效果,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最后,建立双向评价机制,一是组建专业的评价团队,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专业、全面且科学的评价;二是重视学生对教学模式的主观评价,结合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及主观评价内容对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设计进行持续改进。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为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依托承德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精准凝练承德区域中固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将之应用于思政教育中,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涵的认知。在大思政观的引领下,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建设专业类和教育类实践教学基地,构建“高校-基地”双向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贯彻0BE 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观-学-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与基地专家形成互补,从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到实践项目的指导各环节均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根据主客观评价持续改进。

学生历经“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从最初被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到主动通过考察调研,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正确性,实现内化于心;将所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实践之中,外化于行。学生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性认识,到实践中的理性认同,最后通过社会服务的形式加深情感认同,进而深化“知、情、意、行”,提高育人效度。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共同体的战斗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