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课堂 感受地理之美
——“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2023-04-05 04:24林丽霞
考试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减探究课堂教学

林丽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为了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工作、提升素质教学成效,教育部在2021年7月提出了“双减”政策,对教育事业、教学改革和一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初中地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普遍存在师生重视程度低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高效推进。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抓住机遇和挑战,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营造一个充满趣味性、自主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地理之美。

一、 “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的教学要求

(一)改进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时,要围绕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展开,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适当提高难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促进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将各组学生共同讨论形成的节约水资源方法集中起来,使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掌握节约水资源的方法,学习他人的地理思维,在增强水资源节约意识的同时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双减”还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运用能力,使其将地理思维用于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进而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教学时,会涉及“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和学生一起分析出“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同时,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之后,还应提出相应的思考探究题,如“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能做些什么?”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地理思维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投入较少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要用到以往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有些复杂的内容还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初中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地理教学的设施投入较少,导致教师难以有效开展地理教学工作,一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难以得到充分的改善,进而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学模式落后,地理概念辨别不清

初中地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包括了气候、天文、地质、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内容,其中又涵盖了大量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专业术语等概念。而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理解并掌握具有相似性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相对复杂的地理专业术语等地理概念,除了需要自身的长期积累和探索,还需要教师的辅助和引导。然而当前部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导致学生极易混淆这些地理概念,对其地理学习造成一定阻碍。

(三)教学方式单一,地理知识理解较浅

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说,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地理知识较少,对地理的认知和经验不足。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仍有部分教师沿用单一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得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相关知识点,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时存在一些偏差,或是对重难点知识理解比较片面和浅显,难以探寻到深层次的地理问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排斥心理,对其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和今后的地理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四)教学效果不佳,地理知识运用不够

就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而言,知识点的综合性较强,空间跨度较大,这就对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要能够有效串联起地理现象与空间、时间等要素,以此来解释有关地理问题。然而通过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受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出现部分学生在学完新章节后却遗忘了之前所学内容的现象,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梳理和记忆复杂的地理知识。

三、 “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紧抓课堂导入,调动课堂学习主动性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愈加重视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由于初中地理具有较强的空间性、地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方式,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打下基础。

例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使其参与到农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以下两类素材:一是实景微课。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当地人们春季农业劳作的视频并将其制作成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展示,以取材于乡土地理情境的实景微课,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主动性,使其主动去探知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二是纪录片。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超级工程3:纵横中国》中第一集“食物供应”的片段,展示当前我国较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探寻人口大国如何解决吃饭问题,通过直观的视听刺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了解农业的欲望,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会紧跟教师的思路和节奏去学习具体的地理知识点。因此,紧抓课堂导入,调动课堂学习主动性,对构建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氛围趣味性

“双减”政策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自主分析和有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学会通过整理、分析、总结和反思等途径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点,并不断增强地理探索兴趣和欲望,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地理知识、掌握地理学习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积极创设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情境,降低学习难度,营造一个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例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可以播放带有《歌唱祖国》背景音乐的国土宣传片,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在学生表现出探索新知的欲望后,顺势抛出“在这优美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那你们知道我国在地球上哪个位置吗?有多少国家与我国接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等问题指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问题中明确地理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进而带着这些问题去教材中寻找答案,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意识。接着,教师通过地球仪或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找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相邻的大洋是什么?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将平面的课本地图搬到电子屏幕上,以动态化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空间感,使学生充分感受我国疆域的辽阔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绘制中国地图的游戏,营造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科学性

1. 翻转课堂模式,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可能,教师要抓住机遇和挑战,不断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同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较于传统课堂模式而言,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课内外时间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将学习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交还给学生,教师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的课内外转换,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的翻转。因此,教师要将这一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在初中地理课堂上,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研发和利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前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微课中,教师先展示大洋洲政区图,并提出“在地图上找出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珊瑚海和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并说出大洋洲周围的大洋和大洲”等学习任务,之后向学生介绍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人种等基本概况,并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图,要求学生找出澳大利亚大盆地、大沙沙漠、大分水岭、维多利亚大沙漠等地理事物;接下来,为学生讲解澳大利亚的城市、人口和气候类型,要求学生思考澳大利亚城市与人口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在微课最后,为学生布置如下任务:①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观点”说明澳大利亚物种多样性的原因;②分析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工矿业和农牧业的特点和条件;③举例说明要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学生就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这对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微课结尾,教师还可以适当设置小测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能够通过小测结果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进而开展更有效的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共同构建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2. 讲练穿插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采用“课上讲解、课后强化巩固”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后面临着大量的书面作业,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强化效果,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课业负担。“双减”背景下需要及时转变这种“课上不足课后补”的教学模式,通过“讲练穿插”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将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亚洲及欧洲》教学中,教师就要先结合教学内容,梳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够认识到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掌握运用地图说明大洲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时区换算的能力。为此,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看图、绘图、分析图和运用图的基本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在课堂导入环节之后就直接进入新课讲授环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位置,比较二者的面积差异等,在讲练穿插教学模式中,教师就可以在新课讲授后,为学生设置强化练习任务:①根据欧洲、亚洲在世界上的位置,利用简单的图形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标注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和南极洲;②比较各大洋和各大洲的面积,简单说明其轮廓形状;③根据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区时的换算方法,计算:纽约时间为4月23日12时,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在讲练穿插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强化练习内容适当穿插在新知讲授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强化练习、加深记忆。课堂上的强化练习既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讲授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图形分析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增效”和课后作业的“减负”,从而真正落实“双减”政策。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

1. 探究教学法,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及时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认识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动和沟通,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其深入理解知识。而现代化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最近能力发展区和教学内容,灵活采取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分析和探究,教师只需及时给予引导和点拨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可以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新知。

例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探究教学法,首先,向学生展示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并播放《春天的故事》,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带领学生初步认识珠江三角洲,了解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变化;接着,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珠江三角洲独特的生产模式,即“前店后厂”,使学生了解其独特之处;然后,在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资料,并提出“中国幅员辽阔,那么珠江三角洲为何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呢?”等探究问题,经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学生就会发现之所以选择珠江三角洲作为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主要是因为其同时享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即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地利即珠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毗邻港澳又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人和即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资金技术优势明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整理;最后,提出“相较于珠江三角洲而言,西北地区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能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中获得哪些经验?”等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探究,使其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关系的认识,并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

2. 实验教学法,促进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就初中地理而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地理知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每个角落。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挖掘与合理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融于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中,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营造一个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氛围,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同时,地理实验相较于化学和物理实验而言,具有花费时间少、简单易操作等优点。为此,教师就可以积极采取实验教学法,将地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将地理实验与生活化教育理念相结合,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促进学生实现课堂高效学习。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中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列举出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生活现象,如“我们总感觉夏天的白天时间长,冬天的白天时间短”“夏天一般19时天还亮着,而冬天19时天已经黑了”“天气预报和新闻报道一般说北京时间而不是说中国时间”等,这些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内容,由此进行课堂引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使其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简单、易操作的地理实验,如通过地球仪和电灯泡模拟地球自转、公转现象,即把地球仪放在电灯泡前面,打开电灯泡使其充当“太阳”,然后缓慢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通过这样的地理实验,可以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自主拓展出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生活现象,这有利于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将所学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地理之美,树立坚定的地理学习信念。

(五)优化课堂评价,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有效梳理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明确今后要改进的方向。因此,构建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还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课堂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反思和有效反思。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不但可以找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找出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进而不断增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意识。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单一的知识掌握情况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反思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和调整课堂评价方式,更好地落实表扬性评价原则,从多个角度、多个指标着手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份“课堂学习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展开客观、科学的评价。该量表由“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组成,就“定性评价”而言,结合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定性评价量表分为“教师寄语、同伴评价和学生自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中;就“定量评价”而言,结合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将总体指标分为“收集资料是否全面、小组分工是否科学和探究过程是否符合要求”等内容。在这样引入多维评价指标的课堂评价中,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而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这无论是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还是对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构建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立足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地理学习需求,从多层面、多角度去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使其在感受地理之美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获得认知、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