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新课标背景下解决美术旧教材教学痛点的关键

2023-04-18 16:03尤绍琦
课程教学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山水画新课标美术

文∣尤绍琦

一、何为“新课标”与“旧教材”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本文主要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展开。新的方案和标准于2022年9月开始实施,而彼时的中小学美术学科教材仍然是基于2011年版课标的“旧教材”。“新老交替”(新课标旧课标背景下)时期,“新教材”尚未出版,如何在一线教学中用旧教材承载新课标理念成为困扰一线教师的难点与痛点。本文将以“问题情境”为关键,尝试打破“新课标”与“旧教材”之间的壁垒,探索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二、问题情境的意义

无论是“问题”或是“情境”,对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来说都不陌生,但如何理解“问题情境”值得我们深思。

新课标并没有针对“问题情境”一词作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一线教师应该秉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去挖掘“问题情境”对于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个载体。“情境”在一段时间内因“情境教学法”深受重视而被大家所熟知,对比“填鸭式”教育,“情境教学”中含有以情感、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新课标倡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情境”和“问题”。张华教授曾撰文表示,“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能在智力、情感和道德上真实的情境之中。倘离开真实情境,可能有知识技能熟练,断无素养发展”[1]。但单纯的“真实情境”并不能直接形成“素养”,在“情境”中还需要生发与学科相关的“问题”。概言之,新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和“问题”,应该是一体且紧密相关的,问题存在于可感的环境中,“从情境中剥离出问题”或“为问题裹上可感知的环境”是二者必然的逻辑关联。

三、新课标旧教材背景下美术教学应拒绝“假问题”和“低效情境”

新课标不光提出了新的“艺术素养”概念,更提出了“大融合”的教学观点。其不仅融合了音乐和美术,还将舞蹈、戏剧与影视等包含在整个美育中。未来的艺术教材是何容貌我们不得而知,但“问题情境”是使用旧教材教学迈向“新课标理念”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桥梁。现实情况是,在新课标旧教材的背景下,仍有很多美术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思维,一成不变地使用旧教材,“情境”与“问题”相分离,“假问题”和“低效情境”频繁出现,这样难以达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匹配素养导向的新课堂。

(一)“假问题”无法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假问题”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假问题”并不是纠结于问题的真假,而是强调问题本身质量的高低。新课标所提倡的艺术素养,本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因此问题就会成为教学的起点与核心。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书本上找寻到正确或标准的答案,而是与“情境”结合呈现一种“疑难、困惑、矛盾”的状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分析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与解答问题。相反,“假问题”的提出只需要学生调动记忆或搜索资料即可获得答案,这种问题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

(二)“低效情境”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低效情境”通常会被运用到课堂导入中,教师打着“情境导入”的概念,借助故事、游戏、视频等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包装”。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带给了学生新鲜感,但是因缺乏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关联性“问题”,只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对于“情境”的营造,未必一定要真实,但一定要真切,要能够通过形象地描述事件或模拟环境,真真切切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如果没有达到这种效果,就不能说是有效的情境。

(三)“情境”和“问题”应实现有机统一

优质的“情境”和“问题”必然是“你中有我,我只有你”。正如尹少淳教授所言:“包含问题的情境才叫问题情境,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核心,没有问题的情境在教学中价值不高。”[2]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没有情境的问题,缺少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很难引发学生基于真实体验的思考与探索;没有问题的情境,只能营造课堂教学的愉悦氛围,并不能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学习与发现中。因此,应注重问题与情境的有机统一。

四、深入挖掘旧教材的“问题情境”,探索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

(一)将旧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设计指向真实生活的学习问题或任务

现在使用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无论是岭南版还是湘教版,教材内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角度来看,有必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分类和整合,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充分结合,使美术学科与现实生活建立有效关联,将抽象空洞的概念直观化,将枯燥乏味的技法训练趣味化,通过问题、任务或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上海师范大学胡知凡教授曾提出三种情境类别:(1)个人:满足个人生活和精神需要的情境,例如个人的穿搭、装饰房间、选择物品、观看影视剧等;(2)公共:满足公共生活需要的情境,例如装饰校园环境、学校活动的布置与策划、社团宣传等;(3)职业:满足今后工作需要的情境,例如制图、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3]

基于此,教师可精心设计贴合实际的学习活动或任务要求。例如,在岭南版八年级上册《情景交融的山水画》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国潮风”这一当下十分流行的元素。教师可以设问:如何将“国潮风”应用到校园文创设计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这就是一个从现实情境中发掘的、切中真实体验的学习活动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对山水画的理解,选择喜爱的山水原色,设计不同形式与功能的文创产品。

(二)设计关键“问题链”,融通整合旧教材内容

新课标指出:“加强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的交叉与综合,形成艺术课程内容的相互融通。”[4]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将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突出艺术与自然、社会、生活、科技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什么手段可以将这些繁杂的学科内容或跨学科内容相融合呢?答案是“问题链”。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一书中提到,大观念的课程组织方式是成三角形的,它的顶端是大概念,中间是若干基本问题,底层是理解基本问题的若干小问题。[5]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可以将“问题链”理解为一个“提纲挈领”的过程,将“若干层级不同的问题”置于特定的“情境”环境下,如此形成的“问题链”,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它能够承载学生所要学习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还能关联其他学科内容,并将其融通整合在一个指向“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从基本了解走向深入理解。

例如在岭南版八年级上册《情景交融的山水画》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程内容融合拓展,设置在“传统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的大情境下,并提出三个关键问题:“如何感悟山水画的意境?”“什么是山水画的技法?”“怎样将山水元素与文创设计相融合?”

这三个问题可以引发三个“问题链”,并拓展成三节课,涉及的都是初中美术的基本知识。“感悟山水画的意境”“体验山水画的技法”是课程本身要求学习的,可以作为基本内容。而“山水元素与文创设计的融合”是结合生活实践,将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实践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拓展课,结合当下流行的“国潮风”,融合设计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与创意实践。

(三)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目标

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是在教学生如何学”。这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中应具有灵活开放的教学观,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要从教师的主动“教”走向学生的主动“学”,前提是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和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种设计要求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简洁可操作。

同样以岭南版八年级上册《情景交融的山水画》一课的教学为例,有教师将教学目标描述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山水画作品情景交融的有关知识和绘画技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大量的山水画作品,理解山水画与画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艺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是单纯地基于教材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的“死板”认知而设计的,是笼统的、概括的。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开展本课学习依旧无从下手。

比如第一条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情景交融的有关知识和绘画技法具体指什么?鉴赏能力具体指哪方面?第二条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通过欣赏大量的山水画作品就能理解作品与画家人生经历的关系吗?具体应该如何欣赏?第三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有关本课学习的具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什么,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释。

如果把本节课教学目标从“以学为中心”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目标,学生就能清晰地理解学习要点,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设计举例如下:

1.尝试体验“勾皴擦点染”等基本绘画技法,了解美术作品的象征和隐喻手法,解读出美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2.对于不同画家描绘的山水画作品,应该从哪种角度来解读和鉴赏,才能阐释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文化理解)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通过作品描述出画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内心情感、解释美术作品托物寄情的创作手法、评价美术作品的创作价值。(审美感知、创意实践)

转化后的学习目标就能让学生知道具体要做什么、如何学、做到什么程度,有利于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以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旧教材,走向新课标的深度学习

新课标的出现,为旧教材背景下美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常常单纯地强调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素养能力的形成,在新时代的浪潮下,难以培养紧跟时代步伐的人。

问题情境,指向美术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是新课标背景下解决美术旧教材教学痛点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优秀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达成知识整合、意义联结、举一反三的“综合性的学习”。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美育正处于“新老交替”的过渡时期,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在更高的站位上,对美术的知识、技能进行筛选,并使之转化为课程学习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艺术核心素养。

对于如何设计问题情境,走向深度学习,本文仅仅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后续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山水画新课标美术
我来打开山水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