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素养教育

2023-04-18 23:25郭雄伟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治思政

郭雄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众所周知,思政教育乃是法治教育的核心阵地。为此,高等院校需要结合现代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发展方针以及党的发展思想,结合现代高校学生的思想需求及思想特征,科学开展法治素养教育工作,在有效解决高校学生法律困惑问题的基础上,显著提升法治教育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有效解决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环节当中的一系列问题。

一、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环节法治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

首先,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领域深度推行法治素养教育工作,可以确保依法治国的理念有效实施。在道德范畴,有效约束大学生的各项行为,显著提升高校学生法治意识及道德标准,确保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产生认同感,有效突破传统高校道德教育限制与制约,助力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针。其次,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领域科学开展一系列法治教育工作,可以显著提升高等院校整体人才培养成效与管理水平。在法治环境下,不断完善、不断优化高等院校整体运行体系,确保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得到规范化制度的约束与引导,确保高校学生对高等院校制度保持充足的理解与尊重。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领域科学开展法治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显著提升人才成效,构建更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通过法治教育工作,可以显著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确保学生在懂法守法的同时,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这也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教会学生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与自主成长积极性[1]。

二、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法治素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结合目前形势而言,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仍然以最基础的理论灌输方式为主,这也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与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发挥,无法有效激发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不仅无法充分彰显高校学生的权利,而且无法引导高校学生行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后续更深层次的法律与教育工作以及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2]。不仅如此,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得到法规教育的补充,课堂教学主要结合法律条文进行讲解,无法针对学生的真实案例展开深度分析与综合性考量,更加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教育基本常识与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缺乏紧密联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顺利完成知识内化。面对枯燥乏味的法治教育活动,学生缺乏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难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仅如此。高校大学生需要面临文化课学习压力,缺乏时间与精力接触法律知识法律素养低下。为此,需要结合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法律教育难度展开科学控制,结合当代高校学生家庭方面、能力素养方面以及法律需求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而言,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法治素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高校大学生对法治素养教育缺乏重视,并未意识到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价值与作用,更加无法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不法侵害时,高校学生会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目前国内思政教育教材及高校法律,对学生所面临的法律问题缺乏重视,并未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及学生就业现状开展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工作。多数高等院校并未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开展一系列法律教育工作,因此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学习兴趣。最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将抽象性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3]。

三、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领域法治素养教育路径分析

(一)科学开展理论课程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展开培养,需要将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核心阵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课堂在法治素养教育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将法治基础课程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作为法治素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一系列理论探讨,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拓宽学生法律知识储备,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4]。

例如,高等院校需要将以学生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世界观念以及道德观念为主的核心教学内容引入法治素养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增强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显著提升学生学法自觉性与用法自觉性,全面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及思想道德素质。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须丰富思政课法治教育活动形式,不断优化、不断更新法治案例。在课堂教学环节,科学开展理论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在理论教学环节借助一系列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当中开展案例模拟学习。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时机向学生提出难易程度适中的法治问题,供学生开展自主思考,显著提升法治教育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法治知识教学方面的优势与作用,显著提升高校学生法治意识。

(二)创新法治素养教育方式

在日常学习与日常生活当中,高等院校需要针对学生的法治意识展开有效培养。首先,确保学生可以通过法治意识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杜绝一系列违法行为;其次,在自身遭受到违法侵害时,学会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履行相关法律义务,明确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就需要承担与之相应的法律责任,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5]。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资源具备共享性特征,因此社会热点话题及热点新闻为吸引人们眼球,而制作热点效应。高校时期,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富有热情。但同时具备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特征,应当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法律素养对社会事件的性质展开分析与辨别,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最后,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高等院校法治教育工作现状展开深度分析,结合大数据系统深度掌握、深度了解学生的法治需求,分析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程度与关注程度,突破传统法治教育模式的限制与制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手段开展法治思想教育工作[6]。

(三)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为显著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还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价值与优势,不断完善、不断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针对学生的法制观念展开有效培养,以此为基础,在思政宣传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当中适当增加法治宣传力度。

例如,在深度贯彻、深度践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需要定期开展主题宣传类教育活动,助力高等院校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强化法治观念。例如,高等院校可以借助各式各样的法治宣传日,科学开展远离毒物品以及打击盗版相关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宪法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关键性节点,科学组织各个院系开展形式各样、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如此,加大力度开展品牌化建设工作以及常态化建设工作。不断优化、不断拓展教育途径与法宣传途径、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法制宣传氛围。拓宽高校学生与社会交流互动的渠道,邀请法官与检察官到高等院校内部开展讲座以及主题教育,引入经典案例。从而起到活跃法治文化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定期组织校园法律咨询日这项活动,科学构建校园法律保障机制与高校学生的联动机制,解决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求职环节所遇到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不断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确保高校学生可以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效消除一系列不法行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四)拓宽法治素养教育途径

为顺利实现法治素养教育工作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需要结合移动互联网完成普及,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这一背景下,不断优化、不断探索互联网途径。借助互联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获取优质的法治教育资源,创新法治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深度、信息传播广度方面的优势与作用。结合目前形势而言,互联网现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开展思想价值观念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为此,高等院校需要积极抢占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显著提升法治宣传工作质量。

例如,互联网环境下深度探索学生喜闻乐见且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法治教育语言,显著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的法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亲切性。不断优化、不断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形式,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限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形式、互联网教学形式、微视频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为学生带来多重感官刺激。通过互联网沟通渠道及交流渠道,针对常见的法治问题展开深度探讨。最后,借助互联网平台,高校思政教师与学生主体开展直接对话掌握学生真实发展需求,并且将法制教育工作合理引入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在深度观察学生最为常见的生活事件的同时,将法律问题作为核心重点,不断强调法治事件。结合社会热点传播法治观念,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确保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科学收集网络信息,并且对一系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创新法治文化途径

法治文化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在高等院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有所体现。因此,高等院校需要确保在校园内形成更加完善的法治氛围,方可为学生树立信法意识、守法意识以及用法意识。高等院校师生教育领域法制素养熏陶,需要秉承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各项要求,注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优势,激发学生自觉意识,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服务工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自主意愿,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与合法义务。为此,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与高校服务工作应当呈现规范化目标看齐,深度落实法治理念。首先,构建规范制度与标准化制度,对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作出优化与创新,借助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考核标准。对学生开展管理。有效培养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民主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教育任务,顺利达成言传身教这一目标。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应当充分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在教育人员人格魅力的影响与号召之下,学生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校相关制度,自上而下、应循序渐进地营造法治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用法自信心,确保校园法治文化朝向深化方向发展,充分展现法治素养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法治素养教育工作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在此形势下,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科学开展理论课程教学活动、创新法治素养教育方式、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拓宽法治素养教育途径、创新法治文化途径等方式开展法治素养教育工作,在显著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与政治觉悟的同时,助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法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