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探究

2023-04-18 23:25左莉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左莉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腾飞,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学习生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也给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一系列指示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运用生动有效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音乐教育拥有其独特的魅力,从音乐教育的特点出发,寻求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让音乐教育助推思政教育效果实现,思政教育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以达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背景

(一)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历史悠久

我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音乐教育在最早的学校教育中就已奠定了其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规范思想道德行为由来已久。夏、商、周是我国文明的初盛期,也是我国学校教育逐步走向定型成熟发展的时期,周朝开始“礼乐之教”“制礼作乐”,开始兴办音乐教育机构,倡导乐教,借助音乐教化来陶冶人格品质,培养自觉意识,规范道德行为。春秋战国时期,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家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开设教学课程,他有关乐教的21字传承至今,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学音乐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把音乐作为陶冶性情和修身养性的手段,使受教育者成为有德之人。后随着政治经济快速发展,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深入的继承和发展。该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2500多年,说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由来已久。

(二)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致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德、智、体、美、劳等育人模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开拓型人才。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健康成长,能有效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潜移默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形成优秀的性格品质[1]。思政教育是以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塑造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理性的分析,不断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从而让学生具备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音乐教育侧重于“情”,思政教育侧重于“理”,方法手段不同,但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审美作用,德育作用,创新作用,情感作用和思政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协同教育效果倍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他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人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音乐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虽不能具体地表达其思想和理论,但其展现的意境和精神也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2]。音乐教育以培养审美能力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融艺术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思政理论,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音乐元素,当音乐教育的“动之以情”与思政教育的“晓之于理”相互结合,相互协同,就更加能够打动人,说服人,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对音乐教育不重视,协同发展缺乏教育基础

目前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不断创新,正在逐步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但对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尝试性不够,将音乐与思政融合教育的思想落后。高校在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上没有做出指标性要求,许多高校虽然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内修满一定数量的综合素养学分,但是由于缺乏该领域的专业教师,导致音乐类的选修课程较少甚至没有。受限于开课人数和乐器数量,音乐教育主要围绕音乐赏析、乐理知识等易于实现教学的方面展开,而声乐和器乐的实践较少,让多数本来对音乐有兴趣的同学望而却步。除了课堂教学,校园音乐类活动主要围绕声乐展开,例如歌唱比赛、音乐节,这类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参与人数较少,多数学生的音乐素养无法得到提升。同时随着学习难度和压力的逐渐增大,学生需要在专业课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音乐教育不会影响其各类评先评优,对日常学习生活是补充品而非必需品,因自身观念和周围环境导致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让高校的音乐教育缺乏“市场”。这一现实情况,造成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协同发展。

(二)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协同发展缺乏深入融合

当前,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有着各自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主要采取以单一课程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育开设最多的是音乐赏析课,音乐教师一般注重于音乐要素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音乐内在所蕴含的思政要素进行导向性讲解,未能对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给予解读,削弱了音乐赏析课的德育功能[3]。思政课堂作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理论性强,一般都没有将音乐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中,说教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思政理论知识产生共鸣。高校对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不够重视,缺乏对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制订出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案,没有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协同育人效果不显著,协同发展缺乏深入融合。

(三)教师综合素养不强,协同发展缺乏师资力量

高校音乐教师主要来自专业音乐院校,受专业学习影响日常教学更多专注于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水平,完善教学方法,对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学习不够,自身思政理论功底不深厚;音乐教师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重视度不高,对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教育意识不强,缺乏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创新精神等加以引导;思政教师音乐素养不高、教学模式单一,单纯将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将音乐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创新不够。高校对音乐教师考核考察主要侧重于专业能力和教学效果,对其思政理论的掌握缺乏严格考核要求,没有多维度、全方面地衡量音乐教师思政素质;对思政教师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也没有评定要求。近年来,高校逐步尝试将思政理论融入音乐教育,将音乐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道路需要摸索,体系的建立需要完善,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概念提出时间较短,也造成了音乐教师思政理论功底不深厚,思政教师音乐素养不高。高校中兼备思政理论深厚音乐素养高的教师少,是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普遍性矛盾。

三、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举措

(一)创造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是不断产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教师和学生的合二为一,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关联中的合作与协同[4],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要协同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就需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条件,通过参加网络培训和自学的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音乐教师在专注提高专业能力基础上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思政教师在具备深厚的思政理论功底前提下也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机会,邀请红色音乐研究学者、创作人员举办讲座,为思政教师在思政课上运用红色歌曲提供经验指导;组织音乐教师参加思政理论培训,不断提升其政治素质;组织音乐教师与思政教师定期开展相关研讨,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融合机制。

(二)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在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思政教育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者缺乏主动性,音乐教育因其具有较强的愉悦性、趣味性和审美功能,学生容易主动投入其中。高校要不断创新,通过加强对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融合,实现协同发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理论融入音乐教育中,增强音乐教育的思想性,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音乐教学元素,利用音乐教育的丰富内容提高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适当采用启发式沉浸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音乐教育展现其美育功能的同时也发挥其德育功能;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化说教模式,让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建立起互动性教学体系,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互助性教学氛围,促进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协同发展[5]。

(三)顺应时代发展,搭建教育协同平台

根据《礼记》中《乐记》详细记载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音乐作为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教育通常以歌曲、舞蹈、音乐剧、戏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音乐专业知识传授和审美教育,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形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音乐情感世界和价值观等[6]。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搭建平台助推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通过举办校园红歌比赛,发挥红色歌曲的导向性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氛围,通过协同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进高雅音乐进校园,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创作背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通过协同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领学生走入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红色景点等参观和开展红色歌曲实地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为求解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通过协同教育让学生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组织学生进乡村、进工厂、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合《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现地教学,让学生沉浸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通过协同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结束语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上,高校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地位。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方面不断创新,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好教育规划和平台建设,教师应根据教育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全方位落实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