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3-04-18 23:25戴欣宜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融合政治

戴欣宜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 226019)

社会转型造成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社会、家庭、生活、学习、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影响了个人成长发展。大学生正处于由青春期逐步过渡至成年期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在思想情感方面,还是在行为能力方面,均未达到完全成熟,在面临一些困难及压力,并不能科学化地排解负面情绪。马加爵杀害舍友案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均是由于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问题而造成的悲剧,这也表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重点,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传统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较为单调,并且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较为陈旧,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有效性等多方面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应当加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而该方面也是本文研究工作的重点[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基本原则

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预设的指导方向及基本准则,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及高效性[2]。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下列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因材施教原则。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考量,例如,学生的学习状况、成长发展规律等,确保融合过程可以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需要对教育教学手段进行优化、重塑,逐步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此加快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适应性。另外,在对两者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还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心理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等,帮助大学生理解、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3]。

第二,本土化原则。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要对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中国文化教育环境等进行分析,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影响,制定系统化、科学化的整合策略,特别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应当做好精准定位,重点突出指导原则的针对性,在明确两者关系的基础之上,促使两者进行深度融合,防止出现二者相分离的问题。

第三,疏导性原则。结合大学生心理状况及成长状态,给予有效疏导,同时还应当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社会背景等展开全面化分析,确保所关注问题具备较高的针对性,利用科学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保证学生在优良的教学背景下得到良好教育,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状态,构建合理、科学的教育模式[4]。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分析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利用科学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改变自身的认知模式,以此实现帮助人形成优良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教学路径以及教学方法,促进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深度融合,由此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学生。

(一)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转变“说教式”教育以及管理模式,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通过测试软件强化关于学生心理以及思想状况的了解,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诉求的多样化、层次性等进行综合性考量,对学生的核心需求进行精准化把控,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时产生的问题为核心,构建科学化的教育体系。目前,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成为信息传播以及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高校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科学化的心理活动交流平台,积极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利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5]。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内诸多高校均开始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传播载体。在此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平台,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密切关注学生在心理、思想等诸多方面问题。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创设官方社交账号、微信公众平台等,定期发布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等,以此为学生营建一个优良的学习教育环境。对于上述这些网络社交平台,均附带有评论功能,学生可以利用匿名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或者为教师提出一些科学化的建议,便于教师后期开展教育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方法,以此加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深度融合的目的[6]。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目前,国内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均已经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形式、方法较为单一,过度依赖课堂教学模式,严重缺乏创新以及互动,授课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严重缺乏新意。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后起之秀”,在课堂、课下均广泛存在,主要利用咨询、交流、辅导等形式开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将理论作为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指导,以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理论学习方面,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分享,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据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学习方面,将公民道德素养、校园文明礼仪等观点,利用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等形式传达给民众,积极开展关爱孤寡老人、义务家教等形式传递正能量,鼓舞以及净化学生的心灵,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关注时事热点话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强化学生的语言与沟通能力,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7]。

(三)实施“知识共享式沟通”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利用多种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行剖析,分析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具体关联以及差异,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之上实施“知识共享式沟通”。从理论维度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估标准、原则价值、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等诸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属于不同学科的范畴,但是二者之间也蕴含完全相同的教育教学体系,核心目的是对意识领域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还存在高度统一性。在人体意识结构方面,思想层次“高于”心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促进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丰富教育的本质功能。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意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该种功能划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社会性,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因素决定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沟通交流,学习二者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内容,以便更好地推动二者进行深度融合[8]。

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发展、就业、学习、情感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其在这些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高度共通性,并且二者展现出交叉形式教育。因此,在对二者教育内容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可以把二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化的教育内容,以此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共享式知识沟通也是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可以协同合作的关键所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若想实现共享式知识沟通,就应当在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只有在这些方面形成共识,才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合作,提高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注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分类指导,由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正视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以此促进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例如,在新生入学时期,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及时找出一些潜在问题,对于一些存在突出问题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引导以及心理疏导,避免出现“矛盾积累”的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强化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大学生学会排解个人情绪,积极开展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对于不同年级以及不同人群,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把自身发展、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利益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将自身学习与祖国建设相融合、将就业择业与志愿服务相融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理想相融合,从本质上提高动力,把心理学知识作为重点,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以此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向大学生宣讲榜样故事等,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环境下,高校如果想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人才,那么就应当通过科学化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而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市场要求以及学生发展需求,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设定特色化课程,指导教师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提高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另外,高校还应当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之中,及时发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并制订科学化的解决对策,进而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融合政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