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3-04-18 23:25宋瑞杨晓玉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篇目大学语文中学语文

宋瑞,杨晓玉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国家“十一五”规划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重点强调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新疆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已开设多年,目前是面向除中文、维语(特培专业)、对外汉语、小学教育(文科)专业以外的其他各专业的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通识教育课程。笔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虽被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但因受到大学阶段教育趋向专业化的影响,语文课已由中学阶段的中心位置推到学科边缘位置上。随着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全面铺开使用、新疆各学校对国家通用语言大力推行和使用,我校的大学语文定位不清,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上的混乱,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缺少新颖性,大学语文的考核测评标准比较单一,很难调动学生个人能动性地学习。

基于此,笔者想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作一些研究,并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希望能为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自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以来,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都在不断地变化、调整。恢复高考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上是中学语文的延伸,目的是给受“文革”影响的学生快速补课。1995年后国家教委把大学语文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全国多所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1999年至今,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处于百家争鸣阶段。既强调要突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教育,又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综合三个阶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现在大多数高校认同的是以“人文素质培养兼母语能力提升”作为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我校是新疆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文理科、艺术类学生兼招,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高,且为民汉学生合班上课,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因此我校在汲取其他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以“人文素质培养兼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作为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通过对大学语文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赏读,将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沟通表达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是中学部编本语文教学内容的拔升

遵循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国家教委自2000 年起开始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2018年,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容量增大,但中学语文教育仍带有强烈的应试教育色彩,文学经典的解读多数是在文学话语和文学形象的层面,并不挖掘深层的文学话语含蕴,有些经典的讲析是单层解读而不是多个面向、多个维度、多个层次的解析。语文应有的涵养性情、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被弱化了,使得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太重,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接续,但教学内容的侧重与中学语文有所不同。目前大学语文教材上千种,无全国高校通用的教材。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综合性大学,是培育教育工作者的基地,所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结合于此,在考量各类大学语文教材优长后,我们选定了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高教出版社发行的《大学语文》作为我们的授课教材。该教材着眼通过“好文章”(包括好诗、好词、好译文)的欣赏和体味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所选篇目共计68篇,涉及的文体众多。

笔者对照2018年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目录,核对发现南开版的《大学语文》中有13篇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重合。但从整体上看这部《大学语文》教材是对中学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拔升,它容量够大,既有当代作家的名篇,还有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文言精品,其中一些古代文篇目与中学语文篇目有关联,但文章篇幅更长,涉及的文化知识更深更广。这部教材它还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结构,有贴近大学生情感追求的篇目,也有引导大学生求学求职的篇目。但受课时限制,我们不能讲完教材中余下的55篇的“好文章”,只能从中精挑细选出10篇精讲篇目,它们是:《论语·先进》(节选)、《礼记·大学》(节选)、《庄子·秋水》(节选)、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苏轼《临江仙》、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胡适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王小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二)在有限课时内解读经典文本时注重人文通识教育

10篇精讲篇目中有6篇是古代文,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篇目顺序、帮助理解这些经典篇目中蕴含传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儒家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它的发展源远流长。所以笔者主张开课先学习《论语·先进》节选这个篇目,它主要是记录儒家创始人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强调治国待人都要谦让有礼,中间涉及中国传统的姓、名、字的文化知识、理想教育等跟当今现实很贴近的内容;接着学习《礼记·大学》,它充分展现了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积极进取精神。林语堂先生说过道家和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庄子·秋水》《临江仙·夜归临皋》《世说新语·任诞》《西湖七月半》等篇目就充分展现了道家讲求的道法自然、追求自由、旷达超迈、清雅超脱的人生智慧。大学语文通过一些典范的文章将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传达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德修养,提升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三)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学术性严谨性,又要体现个性创新性

大学语文课程也要注重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 老师在教授每一篇目时,要认真地备课,笔者主张先反复读教材,读出自己的感受、疑问和判断,再去阅读专业书籍丰富自己的思考,提炼出每一个篇目的核心要义,恰当适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做拓展讲解,不局限于篇目中的内容。课前课后还可和同行讨论,这样“磨”出来的教学设计才会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才会有深度。

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取丰富的资料,在引用资料和进行讲解时,教师既要讲得生动有趣,更要讲得有理有据,可以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言语表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使之多角度剖析文本,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在课堂中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来解答课后思考题,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方式,实现学生知识目标的实现、情感素养的熏陶、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适时适量采用线上课程资源

大学语文教学课时较少,在教学中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仔细斟酌作品内容,详讲略讲做到心中有数。大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利用微课、慕课视频等教学方式,将授课内容直观展示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近三年的疫情,也练就了老师的线上教学本领。我校本科教学采用清华雨课堂授课平台,该平台功能强大,不仅方便线上播放教学PPT和教学音视频材料,还可以线上答题、匿名发送弹幕、投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还可以在课前课后给学生发送预习课件和作业,定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后台数据一目了然;嵌套腾讯会议后可以开麦开摄像头跟学生实时互动,拉近师生距离;还可以看课堂回放视频和查阅课件做好课后复习。另外利用班级微信群和钉钉群随时答疑或检测学生诗文朗读背诵情况。

三、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

(一)教材建设,精选版本,精挑文本

大学语文教材版本杂乱,良莠不齐。有人调查统计,国家图书馆里标注“大学语文”名目的藏书达到1000余种,当前在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实际使用中的教材,约有100余种。这令很多高校无所适从,所以许多高校呼吁优选教材,组织力量打造精品教材。依据《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各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类型、规模,选择适合的教材,这点尤为重要。新疆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类综合性大学,是培育教育工作者的基地,所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结合于此,考量各类大学语文教材优长,目前我校选定的教材是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高教出版社发行的《大学语文》。该教材着眼通过“好文章”(包括好诗、好词、好译文)的欣赏和体味,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网络平台建设,构建“智慧课堂”

大学语文教育的核心还应该在课堂,用好文章的魅力感染学生。可是要把这门课讲得更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那就要依托网络,发挥网络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是对传统纸本教材的有效补充和提升。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除了纸质版资料,还附有导学光盘、教辅光盘以及教学网站,有效地构建起了网上“智慧课堂”。另外,百度文库里有许多名篇的教学PPT,可以在校园网上免费下载学习。

(三)考试评价体系建设

大学语文的考核不再以一次期末考试作为最后的成绩,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注重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期末笔试内容以讲授的重点篇目为主,满分100分,占比考核的50%,平时成绩占比考核的50%,细化平时成绩考核,具体方式如下:平时成绩50%=15%的课后作业+10%时事小作文2~3篇+10%期中考核+10%雨课堂预习、复习课件+5%背诵。

我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明确了课程定位,精选了教材和篇目,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完善了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总结如下:一是各专业班级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古诗文时感觉难度最大,究其实质,还是他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接受。二是课程定位正确但实践起来有难度。因为大学语文的课时实在太少,能完成精讲的篇目有限,而且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长期的过程。三是选文中古代文占比较高,现当代文占比较少,尤其是国外典范的作品选得较少,精讲篇目中一篇也没有。四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手机上碎片化阅读和刷抖音、打游戏等行为占据时间太多,无暇静心去读经典。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同行之间的教学研讨较少,公共教案的打磨还不够。六是师生比目前还是很难改变的,大班合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建成之后就一成不变了。有些问题积重难改,今后还需不断建设,尽量弥补之前建设中的不足。

猜你喜欢
篇目大学语文中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