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以美术史论课程为例

2023-04-18 23:25王安东周媛媛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美术史思政艺术

王安东,周媛媛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 525000)

近年来全国高校逐渐从认识课程思政到教育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逐步深化,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方面稳步推进,管好各自的“责任田”,不断夯实的理论研究对深化课程思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基石。

一、课程思政对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人的理想信念主要来源于人的精神世界,受到知觉、情感和意识三个部分影响,课程思政就主要是通过寓教于情、以情感人的教学方法。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应将本专业特色与思想建设相结合,发挥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建设和审美情操的引导作用,将艺术作品中的正面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主体,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知识与技能传授,还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加以引导,将思政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之中,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优秀的小学美术教师。

二、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一)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美术史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教育教学能力三大板块,在当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学院还是学生在思想上都总体更偏重专业技能类课程教学。但在学好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而课程思政就恰好是以各门常规课程为途径,从学科特点出发,挖掘学科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爱国情操等元素,在日常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专业教学与思想塑造同向而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美术教育专业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分析

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三大教学板块中专业技能课程着重于绘画技能的教学,与教育教学相关课程则是侧重课堂教学技能,二者虽方向不同,但都以技能教学为主,思政资源与美术史论课程相比较为匮乏,美术史论课程的思政资源丰富且易于结合,能够极大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在专业技能课中教师与学生练习绘画技能,实际动手占据大量的课程时间,不易穿插思政元素。与其相比,教育教学课程似乎更为适合加入思政元素,但主要是以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为主的思政内容,相对史论课程来说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美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美术史论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研究如何在课堂中保持专业教学的同时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史论课程的引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由此既可以在美术教育专业引领思政教学新风,也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政治立场、专业认同、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都有引领和塑造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思政建设下美术史论教学思路

(一)美术史丰富的思政资源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给予后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中其艺术风格相较于西方美术史来说更为复杂且难以言明。从西方美术史来说,关于其艺术风格的探讨、总结大多紧密围绕“再现”(representation)一词,一批批的艺术家继承前辈技艺并加以完善,以期无限接近所追求的目标,把“再现”视为艺术的高层次追求,因此在研究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有着明确的风格目标指引。

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不能以“再现”一词以蔽之,单以脉络较为清晰的绘画而论,融合美术技艺、精神境界、人生感悟、文人风骨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是由“技”到“艺”的艺术形式,其精神内核相较于西方艺术而言更为丰富。因此中国美术史有着天然丰富的思政资源。从“文人画”领略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铮铮风骨和心怀家国天下的豪情壮志;从工艺美术作品体会古代手工艺人的朴拙天真和致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实施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画家事迹、作品背景、作品内容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传达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质,从而做到润物无声,化育无形。

(二)美术史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结合

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应当在新中国新时代的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美术史论课程相结合,通过对不同时期画家、画作的欣赏,仔细筛选教学资源,选择更适合融入教学的思政元素,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激发爱国热情和文化艺术创造力,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思政教育。

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传承有序、延绵不绝,在世界艺术史中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经“隶变”而历久弥新;有以书入画、书画同源,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中国画,因“风骨”生生不息;有精益求精、风格多变,兼具气势恢宏和典雅朴拙的雕塑艺术,虽“静穆”却生机勃勃;有雅俗共赏、享誉海外,美观与实用并存的陶瓷艺术,历“烈焰”以浴火重生。凡此种种,皆为我民族文化、精神力量之所系。

中国美术史教学可上溯到奴隶社会前的石器时期,其时已有先辈于奋力生存之间隙做出既具有实际功能又有装饰意味的陶器与编织品,由此得以窥见“美”之于人类是深入骨髓的本能,学生也可体会先民生存之艰难以养坚毅品格,更能够激励学生探索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性。

及至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最备受瞩目便是青铜器艺术,此时又被称为“青铜时代”。这段时期经历青铜器从质朴到成熟,青铜器纹饰和器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发生明显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夏的古拙质朴,商的威严神秘,周的活泼灵动,思考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当下如何用艺术服务于政治。

东周的春秋及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但也由此促进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以此时期可引导学生饮水思源,回望中华文明早期的一个思想高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始皇帝开始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奠定后世中华民族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凝聚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千人千面,塑造精良展示这一时期塑造技艺的精良,亦是始皇帝及秦朝士卒顽强意志与斗争精神的体现。

汉代的雕塑于秦而言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汉代说唱俑”的造型脱离写实,极尽夸张之能事,抓住了说书人在讲述故事时眉飞色舞的生态,灵动传神。“霍去病墓前石雕群”的石雕诸如马踏匈奴、卧牛、卧虎等采用循石造型的雕塑技艺,依据石材天然外形略加雕琢,雕塑更显古拙质朴之风。汉代的艺术以脱离写实的手法展现当时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汉末再度进入漫长的动乱时期,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彼时各方硝烟四起,人民流离失所,以至于佛教广泛传播,诸多艺术的表现形式转向为佛教壁画、雕塑,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人口的迁徙再度带来思想的传播、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绘画亦在此时由技到艺,由画匠到画家,首次出现有记载的画家,并在社会如此动荡不安之时前辈先贤仍笔耕不辍,给予后世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著作,展现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及出众的创作能力。

隋唐之时社会繁荣安定,人民乐观自信,在文学艺术上皆迸发出空前的活力,诗有李杜,画有阎吴等,且有开创水墨渲淡一派,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山水画南宗之祖王维。此时天下科举初兴,人才辈出,造就隋唐恢弘之势,气象万千,学习至此,可激发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宋朝重文抑武,虽武力孱弱,但经济较为发达,且因热爱绘画的宋徽宗,宋朝对文化艺术空前重视,延续五代画院制度,成为宋代主流画派。宋代画院考核严苛,也因此选拔诸如张择端、王希孟、黄居寀、李唐等优秀画家,流传下来《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这类传世佳作,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绘画留下珍贵史料,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惊叹此时的艺术之盛况,追思少年英才王希孟的惊才绝艳,敬仰李唐山水的恢弘气象,并推动我们继往开来,再现盛世。

元朝统治者逐渐由游牧向定居生活方式转变,其对文化的多样性也更为包容。部分文人士大夫在此期间发展出具有独立意识与个性化的文人画。宋皇室后裔赵孟頫以自身卓绝的艺术能力为突破口,在元朝出仕的尴尬境地中承前启后,影响元中后期的艺术活动,涌现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文人画家,完成时代性的风格变迁,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段时期让人感受元画家向往自由,不羁、个性的个人魅力,在绘画中更体现不流于俗、从心所欲、写意风流的文人风骨。

元朝多元并存的文化环境与自由蓬勃的艺术氛围在明朝前期统一思想的政策下归于寂寥,但即便在此境况中前人仍创造出蔚为壮观的艺术盛况。在前期以浙派为代表的明画家师法南宋院画,将绘画的造型技巧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呈现形式,成为一时主流。明中期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继承元末文人画风格,凸显士大夫审美情趣,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明朝的艺术流派纷呈,不断探究绘画发展方向,推陈出新,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引导学生要立足当下,以史为基,放眼未来,秉承扬弃理念,探寻艺术发展新思路。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此时既有本土艺术在地域冲突中的传承延续,又有中西方艺术在理念对立下的绝处逢生。同时在鸦片战争后照相与珂罗版印刷术的传入,引起清朝视觉艺术领域的强烈冲击。在此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清朝先有正统“四王”继承董其昌学说,大力发展笔墨表现形式;再有以“四僧”为代表的明遗民画家们高尚气节与风骨的体现;在经济发达的扬州地区“扬州八怪”们以商业为目的而自我表现;正统与个性艺术陷入瓶颈之时“金石运动”及其诞生的“海上画派”正异军突起,掀起中国艺术界的金石学浪潮。清朝复杂的社会环境与艺术氛围催生如此多样的艺术风格,但却因闭关锁国而国力衰败,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文化、艺术、经济、军事全面被压制,国人文化自信全无。学习至此当以史为鉴,珍惜国家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

先秦至清朝的漫长岁月,时光逝去,文化与艺术却在此间不断延续。通过对不同朝代艺术特点学习,可以领略前人智慧所创造出的艺术美,同时通过历史背景的学习将艺术作品与时代背景相融合,更能体会艺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历史更深刻内涵[2-5]。

四、结束语

在国家提倡“新美育”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时代背景下,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在美术教育专业中以中国美术史这门课程为切入点,将史论内容与思想建设相融合,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文化功能,重视道德教育。

通过对史论课程的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的养分;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读史使人明智就在于借历史中前人的错误而时时自省。在学习中更可领略古人之风骨之遒劲、气魄之宏大、毅力之坚忍,从而拓宽视野,增强自身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当以知识塑造自身时还要以此为基,方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猜你喜欢
美术史思政艺术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