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融入幼儿德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23-04-18 23:25陈紫煜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红岩德育精神

陈紫煜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红岩精神,先后四次对其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特别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1]由此可见,准确把握红岩精神的价值内涵,并将其融入幼儿德育过程是重要且必要的课题。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红岩精神蕴含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幼儿了解革命历史、学习革命传统、发扬优良作风的生动教材;从思想道德的角度来看,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以红岩精神涵养他们幼小的心灵,有利于为幼儿道德品质及价值观的养成创造积极的条件。目前对红岩精神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其融入幼儿德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一、红岩精神的起源及内涵

1939年至1946年,中共中央南方局贯彻落实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在国民党统治区及部分沦陷区进行长达八年的艰苦斗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卓越贡献,铸就红岩精神的根本基石。由此可见,红岩精神的产生与当时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接相连,与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处的政治时局、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密切相关[2]。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具备不可或缺的特定历史背景。红岩精神贯穿近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在大后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形成,并融入国统区充满艰难险阻的斗争历程中。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红岩精神集中表现为: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3]。

第二,它具备形式丰富的文化载体。一是物质文化载体,包括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等优质红色资源。二是精神文化载体,包括著作《红岩》《魔窟》、舞台剧《红岩魂》《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歌曲《红岩儿女》《红梅赞》等优秀文艺作品,在新时代的今天仍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红岩儿女”。

第三,它正在或已经融入本土民俗。红岩精神发源于重庆,当地居民也以此为荣,用各种方式继承和弘扬红岩精神。例如每年的清明节以及11.27烈士殉难日,不少市民都会前往烈士陵园缅怀红岩先烈,以此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除此之外,渣滓洞、白公馆、曾家岩等著名红色景点也被列入重庆文旅的必经之地[4]。可以说,它早已在社会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从表面到内在都显示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二、红岩精神融入幼儿德育的价值

(一)人生之导向: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在国统区特殊战场上,红岩先辈们在逆境险境中求生存,在危局困局中开新局,赋予红岩精神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首先,就红岩精神而言,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以诚相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诚信”友善”等理念彼此相通,共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其次,二者都致力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目标内容和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6]。可以说,红岩精神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利用红岩精神对其进行浸润感染,不仅能够为幼儿成长与成才提供充足“养分”,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因子”。

(二)教育之创新:开拓幼儿德育新路径

幼儿成长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其道德品质的培育主要来自课堂讲述。但这种以说教为主的传统德育形式,忽略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容易引起幼儿的抵触心理和反感情绪。实践教育哲学认为,幼儿德育的逻辑起点与归宿都是幼儿的生活实践活动。其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所处的教育氛围密不可分[7]。因此,依托丰富的红岩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以实践性、能动性、现实性避免德育的抽象化、成人化、形式化,从而增强幼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8]。

(三)文化之传承:激活城市文化新活力

一方面,红岩精神具有革命文化、抗战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多重属性,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将红岩精神融入幼儿德育,这本身就是一种感知文化、传承文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红岩精神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蕴含当地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民风、风俗。这也引导孩子亲近、热爱他们所身处的人文环境,增强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利用好这一文化底蕴优势,也有助于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不竭的文化动力。

三、红岩精神融入幼儿德育的实现路径

(一)落实家庭品德启蒙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9]”,如今中国的家庭户以“小型化”为主,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家长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做任何家务,这就逐渐助长“溺爱”之风。如此,“红色教育”的意义便不复存在,又何谈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接班人呢?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长或许能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却将德育形式固化在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上,这也是造成家庭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在家庭层面上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呢?回顾过往历史,我们依然可以从红岩精神中寻找理想的答案。这既是弘扬红色家风的实现路径,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

一是注重因势利导,把握德育契机。在家庭生活中,因势利导可以是当孩子出现浪费粮食或者挑食的行为时,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自制“红军餐”,了解革命时期战士们的“饮食”情况,并与今日之幸福生活进行对比,引导幼儿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也可以是当孩子自私自利不愿分享时,家长与小朋友们相互配合,以情境剧的方式完成“革命任务”,逐渐培养幼儿的团结友爱意识等。

二是注重潜移默化,营造良好家风。红岩精神所传递的红色家风,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尊老爱幼、宽容博爱、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等优良作风,更特殊在于从革命家庭的家训、家书、家规中汲取养分,接受熏陶,是培育幼儿品德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家长既要在理论层面上认识红色家风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在实践层面上以身作则做好教育榜样,用切实行动传递红色家风。

三是注重多方配合,发挥教育合力。红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通过一次的行为或某一种形式就可以达到教育效果,也不是仅凭家庭的一己之力就能够实现教育目标。鉴于此,借助社区与幼儿园多方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家园或家社互动有许多方式方法,如参与幼儿园阅读节活动,亲子共读红色绘本并主动分享阅读心得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不仅可以收获快乐、智慧与勇气,而且还能增进邻里以及家园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让红岩精神融入千家万户,温暖每一个家庭。

(二)发挥幼儿园德育主阵地作用

一是营造环境育人的园所环境。好苗生长离不开沃土,幼儿的茁壮成长也离不开好的环境。幼儿园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建设,心理环境诸如园所文化、教育理念、人际关系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心理环境尽管是无形的,但它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10]。基于此,幼儿园环境创设需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充分利用墙面、楼梯、走廊等空间,并引导幼儿自主参与主题墙(如“英雄长廊”“我和国旗合个影”“军装的秘密”等)的布置,历史知识与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环创过程中。另一方面,幼儿园应该将红岩精神注入办学理念中,体现园所的主题文化和价值追求。通过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完善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营造和谐友善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红岩精神真正成为园所的一种风尚、一种追求[11]。

二是科学设置红岩德育课程体系。红岩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传承”始于文化底蕴,核心在于以红岩精神作为德育载体,深入挖掘其价值意蕴,为幼儿提供生活化、开放化、多元化的德育内容;“创新”落脚于对课程目标的再思考,对课程实现形式的再突破,以使幼儿在红岩精神的浸润中得以成长。

三是在一日生活中诠释红岩精神。脱离生活的幼儿园德育是空泛的道德,走向生活才是幼儿园德育的回归之路[12]。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德育契机,红岩精神渗透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例如,在晨间入园和放学的时候安排幼儿担任“礼仪小标兵”,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增强幼儿热爱祖国、尊重国旗的意识;开展“种植区”劳动活动,幼儿萌发热爱自然的情感,深刻体验劳动的辛苦和食物的珍贵。总之,教师要在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前提下走进他们的真实生活,并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最终促进幼儿德育生活化。

(三)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13]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不再是德育的唯一场所,社区的资源、环境、文化等载体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14]。更好发挥红岩精神在幼儿德育中的作用,除了切实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区网络,着力实现三个共享。

一是人力资源共享。借助社区的力量寻找“红岩发声人”,组建“红岩故事宣讲团”,采取“进幼儿园、进家庭”的方式,书本上的“红岩故事”立体呈现,幼儿对红岩精神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有效加快红岩精神的传播深度。

二是文旅资源共享。依托现有“红岩联线”文化资源,融合周边曾家岩、桂园等革命旧址及宋庆龄、陈独秀等故居,与博物馆、文化馆、国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开展合作,为孩子们倾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

三是社区阵地共享。社区可以通过加强阵地建设,围绕红岩元素打造开放式文化惠民活动。首先在内容上开放,既可以是节日民俗活动,也可以是群众性文娱活动、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其次在形式上开放,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设计应由传统型、单一型、讲授型的活动向创新型、多元型、实践型转变。如“小小宣讲员”“我想对红岩烈士说”“共赏红岩电影”等系列专题活动,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红岩精神深入人心。

总之,通过家、园、社三方主体的相互配合,充分挖掘红岩精神的德育价值,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革命信仰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化为乐观坚强、勇于实践、勤俭节约的品质特征[15],这既符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要求,也有利于充实和创新幼儿德育内容、德育形式,红岩精神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使之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红岩德育精神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