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有效实施园本课程
——乡土读本《珍贵的缂丝》在园本“布之趣”课程实施中的有效运用

2023-04-18 23:25浦雪华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缂丝读本乡土

浦雪华

(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1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到:“幼儿教师要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一、来源——研究读本,挖掘资源,生发课程

《珍贵的缂丝》系列丛书是一套基于幼儿兴趣和经验,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借助幼儿表征、讲述、创造等途径,对本土资源已有认知的一个系统化梳理、汇总,并通过提炼、优化、印刷而形成的一套师幼共创绘本,它生成于幼儿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研究,也是对文化资源研究的一个显性成果呈现。

读本和资源密不可分,资源是读本的基础,读本是资源的凝练。借助这套读本,如何进一步深化读本和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的活动更加生动、活跃、富有文化和生活气息?教师和幼儿源自读本,继续整合周边相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读本中的文化元素,引发幼儿和教师进一步思考,衍生教育契机,生发新的课程内容,补充资源在课程中的有效运用。反之,通过细致分析、关联性研究、活动实施,借助资源进一步归纳、深化读本内容,延伸新的读本系列。

为了更好地挖掘读本和文化资源,对“读本”本身和“读本”内在蕴含的文化资源进行个性与关联性研究和分析,从而重新定位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读本”个体性研究

《珍贵的缂丝》乡土读本以区域乡土文化资源为基调,以幼儿发展为目标,以弘扬、传承本土缂丝文化为重点,激发相城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读本蕴含本土文化的多样化元素,如缂丝丝线编织的方法、图案色彩的搭配、传承人物神秘故事、缂丝工具的有趣使用方法、缂丝制品的多样展示和运用等。其中蕴含艺术、社会、语言、科学、生活等元素,有助于幼儿和教师基于读本,深挖资源,生成绘本阅读、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等特色活动,有利于幼儿解读、理解,开展目标适宜、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幼儿园乡土读本及文化资源研究活动,丰富幼儿园的“布之趣”园本课程架构。

(二)“读本”关联性研究

读本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读本的基础。借助区域文化资源而构成的乡土读本除了本身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更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立足幼儿,糅合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与读本中“丝线”“布匹”“布制品”等核心元素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突破文化资源的局限性。我园地处一个和“布元素”息息相关的区域,除了有缂丝工作室,还有各种具有生活味的布艺室场、裁缝店,有博古通今的丝绸博物馆,有时代气息的服装城、婚纱城。立足读本,从缂丝联系生活中的布与线,孩子们生动感知经和纬的概念、丝线缝补、毛线编织、苏绣特色、蓝印扎染等工艺,引发对棉、麻、丝等布匹和缂丝差异的辨别,形成了线的遐想、布的联想、色的畅想…一本书、一根线、一块布,“布之趣”园本化课程实施更加拓展丰富、多元,幼儿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更加深厚,对家乡民间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对家乡文化的广泛传播、世代传承。

二、行为——立足儿童,深化过程,实施课程

开拓、广泛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贴近、契合,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使幼儿园课程活动更加有趣、生动,幼儿的各类活动具有持续性、深入性、研究性和发展性。合理化、科学性的课程设计,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实施,能充分发挥乡土资源教育教学价值。

(一)紧扣读本“研”关系,梳理网络“成”方案

如何解读乡土文化与幼儿读本的关系、读本与幼儿发展的关系、读本与课程的关系?《幼儿园课程指导》指出: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系统。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则会极大地激发幼儿内在已有生活经验再现,引发幼儿探究兴趣,对已有经验重新梳理、叠加整合,发展成新的经验。

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以读本为媒介,以生活为源,激发幼儿、教师、家长一起收集相关的物质、信息、人物、故事等资源,将读本中聚焦的缂丝话题和内容无限延伸和拓展。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家园互动等多种形式了解,哪些话题能激发幼儿研究兴趣,哪些内容符合当下幼儿生活经验,哪些素材会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引发新的话题,哪些活动是生动的,哪些学习是抽象需要加工后才能利用的……通过师幼有效互动,家园深度携手,厘清逻辑关系,并通过层层审议,紧扣主题,分析班级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深挖“珍贵的缂丝”和关联资源,确定课程目标,师幼共同选择适宜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资源,开展深入学习和游戏内容,形成以缂丝为主杆,辅以纺织、扎染、刺绣、编制、缝制为侧枝的“布之趣”课程网络。例如缂丝丝线的来源,幼儿从种植桑树、饲养蚕宝宝、整个照料的过程、如何进行抽丝剥茧形成丝线,如何整理、加工,使其柔韧不断,这些丝线如何用来缂丝、刺绣、上色,一个个延续性、科学性、生活性的话题在幼儿的逐步探秘中不断生发,从而形成课程状冠图,清晰呈现课程研究的层次框架和深化结构,园本化、主题式的园本乡土读本《珍贵的缂丝》背景下“布之趣”园本课程体系更加具有体系化、结构性。

(二)分析资源“抓”契机,儿童本位“绘”课程

基于儿童生活,立足儿童发展,以读本和乡土文化资源为抓手,将资源、课程、幼儿发展有效整合,充分调动幼儿落实课程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其主动生发、自主生成、深度开展,不断延续各类游戏与学习,逐步完善课程内容。

1.社会实践,初步体验,主动建构

园本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创设课程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课程需求及幼儿能力,展开实践类的活动,通过参观、触摸、感知的方式,给幼儿带来视觉、感官上的冲击,进而提升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将本土教育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课程活动。我们围绕主题资源,重点以距离最近的缂丝工作室为主要实习场,结合周边裁缝铺、服装城、丝绸博物馆、布料市场等社会资源,深入课程实践中心,探究生活,探秘缂丝和布资源在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关系。孩子们在缂丝工作室,在非遗传承人缂丝大师的指引下,对他创作的缂丝作品细致欣赏,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得到美的熏陶。还通过对几代缂丝人的生平了解,感受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尤其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馆古代皇帝的龙袍都是用这双灵巧的手修补,孩子们的眼中充满崇拜。孩子们除了在实习场用各种感官感知、动手操作,更在裁缝店铺、丝绸博物馆、服装城的服装店和制作者、售卖者、展示者对话,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讲述的事情,并主动将自己获得的新经验进行记录、梳理、积累,加工形成孩子自己建构的新经验,并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分享与交流,信息共享。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孩子对《珍贵的缂丝》背景下的“布之趣”特色活动有新的感知和体会,重构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新的生活能力,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室场。

2.环境渗透,积极互动,文化浸染

为了幼儿在环境的渲染下进一步获得文化的浸染,在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我们借助各类空间创设具有审美性、感知性、操作性的活动区域和环境,幼儿借助环境、材料还原生活、创造生活,从而获得生活与文化新体验。例如幼儿自主创设的“缂丝馆”,有各类收集的缂丝制品,各种各样的团扇、屏风、香囊蕴含着艺术的魅力;一台台小型的缂丝机上纵横交错的丝线是孩子们稚嫩的手法,亲身体验一丝一线编制的方法;墙上还创设彩色丝线组合的欣赏墙和感知区,通过触摸、感知、对比,感受色彩和图案组合的美丽。墙面上各个朝代的龙袍藏着不同年代的故事,有人物故事、图案故事、历史故事等,通过与丝线的连接、和作品的对话、与文化的对接,孩子沉浸在艺术的畅想中、材料的感知中、技能的体会中。除了以缂丝为主线的缂丝馆,孩子们结合周边其他“布艺”资源,如缝纫店、苏绣、服装城等文化资源,借助走廊、班级区域、功能室创设“布遇局”,延伸各种和针线、染色、布匹相关的文化环境和活动空间,如布衣坊可以自制各类服装饰品、染坊扎染、敲拓染、蜡染,色彩斑斓,刺绣区穿针引线和缂丝形成鲜明对比。自制的缂丝制品、布艺制品、编织物成为孩子又一次与环境互动的见证,有的布制艺术品成为娃娃家的桌布,有的成为艺术节小朋友的演出服,有的花样编织的丝线成为悬挂门帘,还有的做成孩子私密空间里的小帐篷,材料与环境、环境与幼儿、幼儿与课程的有效融合,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内容推进,自主探究,深化认知

《纲要》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生活与环境的渲染,极大激发孩子们深入、系列研究由乡土读本生发的与缂丝相关的各类活动。通过前期调查、幼儿协商、教师倾听和支持,幼儿由读本阅读引申多元化的主题活动。例如“一块缂丝作品的秘密”“缂丝大师的故事”“我们的缂丝染坊”“小小缂丝师”等主题活动,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深度学习与游戏。以读本中生成的主题“神奇的一根线”为例,幼儿通过主题脉络思考、海报制作,形成欣赏篇、手工篇、研究篇,“神奇的一根线”不仅成为集体活动的来源,更是孩子们开展游戏活动神奇之导索。孩子想到一根线可以通过整理、测量、对比进行数学活动,也可以玩手指绷线游戏,锻炼手指小肌肉的灵活性;可以运用“一根线”编织成袜子、围巾,给娃娃穿;运用一根线结合苏绣的技法对桌布进行刺绣,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白线进行扎染,一系列艺术活动油然而生。资源的利用让活动更具特色化,也充分体现“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本质。为了让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社会性、专业性,我们还邀请缂丝传人进入校园,定期开展展示活动,深入幼儿的游戏,探秘“缂丝”,不断生成新的话题,和孩子一起挖掘主题系列活动。孩子们通过学习和游戏,抽象的文化和传统的工艺变得更加具象、生动、有趣。

三、思考——关注成效,反思行为,检验课程

园本课程既要体现园本化、特色化,更要研究其适宜性、科学性、发展性,确保其对幼儿发展的有效作用和价值。如何检验我们由乡土读本《珍贵的缂丝》为来源生发的有关缂丝的“布之趣”园本课程内容,需要我们借助可操作性、合理性的评价方法和途径,对资源、课程、课程背景下幼儿的发展进行检验和评价。与之相契合关于幼儿发展、课程发展、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办法,通过教师的日常观察、一对一观察,幼儿作为小小观察员的观察、记录、表征,以及家长对幼儿发展的观察和反馈,借助相应的检验标准,验证文化资源背景下的环境、材料、活动内容对幼儿发展发挥的教育促进作用。定期对幼儿动作、语言、情感、艺术、能力、态度等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影像、数值统计等进行对照性分析,发现文化资源利用下课程实施的积极作用以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通过师幼碰撞、专家指导、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等方式,对发展目标的适宜性、年龄特点的合理性、实施办法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优化、整合和提升,促进园本化“布之趣”课程动态化发展。

基于本土文化的资源开发,生发园本化课程,不仅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幼儿园课程更加生活化、人文化、开放性,也让儿童的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真正践行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育。

猜你喜欢
缂丝读本乡土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雏燕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