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活动系统与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2023-04-18 23:25胡菁滟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活动

胡菁滟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 541004)

一、语文教材中的活动系统

(一)内涵与外延

语文教材包含很多部分,主要是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活动系统等构成,这些系统看起来是独立的,但是实际上相互融合和补充,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在这些活动中,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都指向“物”,也就是主要指向教材文本和学科知识,只有活动系统指向的是“人”,主要指向学生和教师,活动系统就像沟通其余几个系统的桥梁,起着纽带的作用。

同时,语文教材的活动系统,既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也是学科知识的素养化,在语文教材中起着关键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活动系统主要分布在单元导语、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中。

关于什么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存在不同观点的冲突。一种观点认为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训练系统,这个训练系统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知识,促进学生顺利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这种观点将语文学习活动窄化地理解为课后训练活动,也就是依据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设计各种课后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文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动态的学习情境,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认为学问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教学后的测试和训练系统,更是一种学习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体现的是素质本位的教改潮流,突出的是“任务、活动、情境”的设计理念。

从全面来看,学界对语文学习活动的理解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其实反映的是学者或者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不断转换的理解缩影,语文学习活动系统既要指向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求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该篇文本和语文学习要求掌握的能力或者情感态度,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品、演、悟等。

(二)类型及特点

1.类型

语文学习活动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显的行为活动,另一类是内隐的感悟体验活动。

学界关于语文学习活动类型的划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把语文学习活动分为不同的板块,主要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和探究等,这类语文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取向;另一种则是从较为微观的视角,将语文学习活动分为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这类语文学习活动围绕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也是传统的语文教育所传达的专业能力理念。

2.特点

(1)指导性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教材的活动设计上,也应当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统编版七年级初中语文教材上中,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指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情境提示,对教师和学生的可操作性都比较强。例如,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为了增强学习活动的可操作性,教材还针对单元导语中出现的“重音”“停连”这些概念具体解释。

(2)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而是多种语文学习活动的相互交融,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编演等活动的交融。语文课文的学习活动不仅包括朗读活动、理解与感悟活动,还包括交流活动。这就体现语文学习活动方式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上围绕某一个教学目标组织综合的、融合的、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是指语文学习活动承载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活动除了指向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指向更多的方面。语文更多与文化融合在一起,课文后的阅读提示不仅能提示学生和教师阅读的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性格,这种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正是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承载内容的丰富性实现的。例如,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通过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课文读物,感受主人公的坚强精神和意志。

(3)开放性

由于语文教材在知识、活动方面的编排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成长和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能够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往往会给出相应的主题,或者以本单元的课文作为线索和相应的学习情境作为提示,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例如,在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春》这篇课文预习提示的问题开放性就比较大,通过让学生回忆春天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印象,通过调动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学生之间的交流有话说,为学生们的表达、交流创造开放且宽松的环境。

(三)实施及旨归

在统编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增加“活动探究”部分,其实这是借助单元发挥组织的价值和作用,在“活动探究”部分统筹单元的目标、主题和内容,也提供任务、情境和评价等因素,通过语文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生有意义学习语文的同时还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以任务为核心,以阅读作为主要的抓手,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和实地考察等内容形成一个综合的实践系统,改变原有教材任务“本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这样固化的流程和思路。主要是先阅读本单元的文本内容,再通过给定的单元任务和活动,最后进行写作模仿。这种过程主要围绕的是训练和知识,很难实现听、说、读、写相互融通的语文学习素养提升,那么单元“活动探究”的实施和指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1.融合大主题和三维目标开展实践学习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单元“活动探究”往往选取3~4篇课文,还增添口语交际和名著导读思维内容,教学目标也多维度进行划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多维度目标之间的联系,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或者本位,并从中提炼单元的主题。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关于新闻的“活动探究”单元,选取的都是典范的新闻佳作,但是教材安排的教学目标颇多,除了围绕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特点,还涉及素材收集和新闻采访等步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寻求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共性。如果按照传统的“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就很容易围绕新闻知识点进行教学。

教师应当首先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高度提炼,得出的结论是用事实反映社会生活,优秀的记者总是对所处时代的大事件格外关注,这些报道必须是真实的,发生时间必须是当下,且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才会进行广泛传播和报道。围绕这样的主题,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以这样的主题为引领,在新闻学习活动的开展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也能够从新闻的角度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单元主题的提炼实际上是学习内容和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能将多维的教学目标进行凝练和升华,将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意义有机统一和结合,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2.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开展深度学习

“活动探究”单元学习既然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也应当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运用场域,让学习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展开一方面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还能调动学生以往和现有的认知经验。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为例,在“演讲吧,同学!”单元“活动探究”中通过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一是畅说自己的成长和理想,符合十三四岁青少年的真实生活,可以畅所欲言;二是主动学习优秀演讲词,将“读”和“讲”结合起来,学习优秀演讲者的口吻,更多地理解别人的思想,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表达方式;三是走进真实的演讲现场,制订相应的演讲规则,正式演讲以后开展演讲评价,在真实的演讲场域中既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演讲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水平。

3.组织大任务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是为了突破课时为基本的学习单位。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关于戏剧的“活动探究”单元,由于戏剧是立体的、艺术的,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安排,可能会按照教材的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学习和教学,很有可能是任务型理解戏剧中的角色、情节等内容,其实就会影响学生对戏剧的真正理解。

因此,教师可以“校园戏剧节”为主题,作为单元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戏剧学习活动,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参与戏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戏剧知识,进行导演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戏剧这一艺术的本质特点和表演形式。

4.落实单元测评达到活动探究目标

测评一直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习成果和学习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单元“活动探究”一直伴随着语文活动和实践,贯穿始终,为上一步学习提供检测,也为下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

一是做好过程性评价,制定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都应该设计相应的学习方案和支架,每一次学习过程中的分享与表达,就可以视为一次学习任务的测试和评价,通过评价也能反映学生个人发展的程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节之后的教学活动,发挥以评价促教学的作用。

二是做好单元形成性评价,以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为指导依据,常见的单元评价形式有单元练习题、源于任务情境的开放性试题,且任务的情境开放程度越高,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更高。

二、语文实践活动

(一)概念界定

语文实践活动教学指的是根据文章的特点,为了满足一定的教学需要,在综合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努力创设和营造较为贴近生活情境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整个教学过程以实践活动教学为核心,发挥已有的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和实践机会的舞台,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其中,在参与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并且应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以此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实现语文学习的交流和探索。

(二)价值探析

1.语文实践活动是学好语文的道路选择

语文学科被视为是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方面,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会自然地产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因为生活离不开语文,而且语文能够反映和服务生活。因此,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成为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语文实践活动不可避免需要我们调动现有的知识储备使知识得到运用,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实践,将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一些中小学通过校园小记者的新闻写作实践活动,学生将自己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写成消息和报道,不仅在班级内部发布,而且可能被校园广播站采纳,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知识被运用的快乐和满足。

更重要的是,语文实践活动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更好发展。每次的实践活动其实都蕴含一些计划的安排和考虑,学生需要在每次活动前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也需要学生在短期内对语文活动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在输出所理解和所学内容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更加隐性的价值在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除了课堂教学,课外主要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实践活动安排学生排练课本剧,将语文课本和文章改编成课本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挥,将情节进行重组和补充,也使相关的情境尽可能贴近生活,做一些删减和改动,在表演时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表达口吻。这个过程能够很大程度让学生关注细节,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精神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2.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重四轻: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性发挥;重整齐划一,轻学生个性发扬;重考试中的分数提高,轻学生人格塑造;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轻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刚好可以解决上述“四轻”的问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突出的是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人格重新塑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除了掌握知识和道理,还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活动系统与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现在课堂和课外,呈现方式既有内隐的又有外显的,都遵循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强调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能力。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行动力、生活力和创造力,在漫长的语文教学改革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成为必经之路,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主要方法为以下几种:

一是观赏借鉴法,收看相应的栏目和节目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是做写结合法,为实践活动设计相应的专题和主题,先鼓励学生动手做,再鼓励学生写作文记录。

三是角色扮演法,利用朗诵、读书交流会、辩论会和故事会等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力和口头表达力。

四是才艺展示法,在校刊、黑板报、联欢会和演讲比赛上,展示学生的实践和创作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是自主实践法,教师通过将课程设计为活动课,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将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是合作与交流法,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和学习成绩让学生在小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