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023-04-18 23:25贾德俍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戏剧课堂教育

贾德俍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0010)

戏剧教育教学实质是一种建构式教学,从活动主题选择、参与人员进入、训练方式运用都有课堂即兴和随机的因素。课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课程框架下共同探索,在充满活力、动态的实践中推动事件发展,完成教学任务。戏剧化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总体框架设定和具体目标设置,实施方法可以自由发挥,但是不能游离总体框架,活动或课程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

一、戏剧教育教学法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知识与技能

戏剧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它创新学生感受、理解、反馈和评价的方式,为学生成为主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戏剧提供大量具有参与性质和“假定性”的情景设计,这与地理课本中常被忽略的“小组讨论”和“开放性问题”相适应,为教师引入新知识,或启发学生思考提供新的手段。除地理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个体在学习和交流的进程中提升泛用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做中学”是戏剧教育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实验研究已经证明,“学习者亲身体验的作用力会提高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认识,额外的身体体验会加深学习者对头脑中信息的理解”。戏剧为地理教师创造不同的“情境”打开了广阔空间。因此,在可以切实体验的环境下,学生能动地将陌生冰冷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身心体验,并产生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联结,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度记忆。在戏剧教育教学方法下,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戏剧的教学尊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抒发和释放,特别是情感态度层面的表达。学习地理,同样也需要内在情感的驱动,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条条山脉从冗长的名词变为寰宇中钟灵毓秀的代表,一条条河流从枯燥的称谓化身成地球上闪烁跳动的脉搏,一种种现象从乏味的理论具象为承载着人类喜怒哀乐的生活……戏剧为“冷血”的课本升温,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情感因素的引导下更为积极主动。

二、戏剧教育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一)地理主导原则

戏剧化的地理教学必然要符合戏剧艺术的审美逻辑,其中有表演和假定的成分。然而,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仍要以地理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在设计具体环节时,选择适当的戏剧教学素材为当前章节服务。在教学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把“戏剧”放到比“地理”更重要的位置,而应保持两者相互融合中微妙的平衡——即以“地理”为主导,“戏剧”为“地理”服务的关系。

(二)广泛体验原则

这一原则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课程要有一定的体验性。体验之所以被认为是戏剧表演的基础和演员扮演角色的内外部形象来源,正是因为它有着使人能设身处地感受和思考的魔力。在地理学科中,设置可供“体验”的教学情境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第二,体验要有一定的广泛性。尽可能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仅仅指在“戏剧游戏”或“戏剧表演”中能够融入更多成员,更是引导他们加入课程准备、执行和反思的全过程,赋予他们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充分体验的权利,突出学生主体性。第三,体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是由戏剧教育的教学原则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所共同决定的。高中生的心理世界处于一种求知欲与叛逆期相交织的矛盾体中,他们容易对按部就班的讲授感到厌倦,对一成不变的规则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在设计地理课程时,应将教学情境的戏剧性与学生的好奇心巧妙结合,落实在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中。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因体验而发生改变,而学生学习的“形式”则由“旁观”变成“沉浸”,由“抽象”变成“具象”,由“理论”变成“体验”[2]。

(三)启发引导原则

戏剧教育方法下的高中地理课堂要遵循启发为主,引导优先的原则。戏剧为课堂提供开辟多元化“情境”的可能,更便于教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搭建相适应的“脚手架”。以“地壳运动”为例,高中学生在遇到这一知识点时往往绕不开死记硬背,而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下,教师则可以设计地壳在“水平”或“垂直”运动下,引起岩石圈的演变,或促使大陆、洋底增生和消亡,或形成海沟和山脉,或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现象的直观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反向思考的兴趣。

(四)戏剧综合性原则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一台完整戏剧演出包含美术、音乐、服装、表演、灯光、多媒体等多个艺术部门的创作。因此,由戏剧这一艺术门类所衍生的戏剧教育学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脱离不了综合性这一普遍原则。从高中地理的角度谈戏剧的综合性,其关键仍是利用多种艺术手段,教学任务更高效地完成。地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在“引入”“创建情境”“扮演体验”“创造探究”和“总结反馈”等各个环节尽可能加入便于学生理解的艺术元素,如音乐、视频、木偶、服装、模型、绘画等。利用不同艺术门类所各自具有特点和感染力使地理课堂更加多元有趣,是高中地理课堂改革的方向,也是戏剧教育向更多学科扩展的必由之路[3]。

(五)反思评价原则

戏剧教育教学天然具有“重结果,轻过程”的特质,其课堂具有即时性和即兴性的特点。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被引入如生活般真实思考,反映和判断的环境下,所以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表现并不完全代表他们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难以用测验和考试量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式、问卷式或讨论式(如自评、互评)的方法进一步检测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高中学习不完全等同于“过程戏剧”,考试的规则决定“结果”同样重要,教师如果不将学生在课堂上如火花般闪过或正或误的理解及时确认或纠正,那么很难说这堂戏剧教育地理课获得成功。

三、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接受被动

以讲授引导或提问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地理这种需要高度形象性和空间性的学科,单纯的“讲—听”模式并非学生学习的最优解。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因成绩而非兴趣趋势学习地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包含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另外,即使是为了“应试”,教师也匮于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或“理解式”或“背诵式”地将知识点记住。

(二)理论枯燥复杂,学生理解困难

高中地理涵盖的知识体量大,且部分知识点理解难度不低,如某些地理信息通过地图、图表的形式呈现,图形类型复杂。从日照图来说,就有侧视图、俯视图、斜俯视图、圆柱投影图、局部图多种形式。此类知识的特殊性,仅通过讲解和习题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事倍功半。根据笔者在北京市多所高中的调查发现,在当前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已经开始对困难知识点教学的创新,如思维导图、沙盘模型和地理实验——但这些方法常依赖复杂的材料,并可能耗费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

(三)过于重视结果,学生表达受阻

这样的问题是在我国当前高中义务教育模式下不可避免且难以根除的困局。其实,在高中地理教材的设计中,不乏“小组讨论”或“开放性问题”等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环节设置。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节中设问“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并附研究思路:收集资料—分析—探讨—构想。这本是非常好的学习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此类的“非考点”往往被地理教师略过,或被直白地赋予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渠道,是高中地理课堂改革中所不得不解决的顽疾。

四、戏剧教育范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优化呈现

将戏剧教学方法落实到实际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和对教学材料的细致准备。以下将以几个常用的戏剧教学范式为例,一窥戏剧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方法。

(一)专家的外衣和教师入戏

前者指通过“扮演专家”。以权威人士的口吻和逻辑,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是带领其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后者是由教师主动饰演某个角色将学生代入“规定情境”中,学生获得具有生活感的真实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高中地理包含大量如场景、位置、地域和气候等场景感强的知识内容,是利用这两项教学范式的广阔土壤。各不相同的国家或星球带来的相异特点,天然就会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便于教师找到场景典型性特征开展戏剧式教学。如在学习“图例与注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化身成为“导游”,带领“游客”环球旅行——在旅途过程中,由于不识各国文字,只能通过所持地图上的图标来分辨位置。教师作为“导游”的专家形象,可以用语言和表演加强事件的紧迫感和真实性,并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和提示,根据学生(或各小组)给出的答案给出相应的游戏结果——最终,学生会对自己“破译”的图例注记怀有更生动的印象和更深刻的记忆。

(二)思路追踪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直接向扮演中或定格时的角色提问,启发该角色产生相应的情绪、感受与立场,或是借此洞察角色的心理世界、行动目和对事物的态度。在地理教学中,这一方法是学生受困于正在进行的戏剧活动,或误解某一教学意图时推进教学继续发展并走向更深更高层次的有效手段[4]。在地理教学中,许多如方位、光照和测量等问题需要学生有强烈的空间感和想象力进行设身处地思考,“思路追踪”为该类地理知识的学习提供新路径。以“飞行时差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利用道具创造一架飞跃大洋大洲的“环球飞机”,在不间断飞行中要求学生判断当前时区的时间。如学生的思路受阻,教师则可以喊“停”并“暂停时间”,随即问“你应该把手表调快还是调慢?调整多少?”“你从机窗看到太阳在什么方向?”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判断时区的方式。

(三)坐针毡

坐针毡作为戏剧教育方法中最为常见的范式之一,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深度体验角色中探明角色的思维逻辑及精神世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角色的名义与教师对话或回答问题,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产生主观投入又实际上“离岸”的客观及理性效果。应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时,首先要拓展学生“代言”的角色范围——不局限于生活中的人或剧本中的角色,而加入各类地理实体的拟人化角色。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日——地”关系的宇宙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的角色。在进行几轮游戏和扮演后,学生以“星球”的名义回答问题“你和太阳谁转得快?”“你面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太阳远时与近时有什么区别?”等。随后,便可引导“太阳”与“地球”或其他旁观的“星星”展开对话讨论,将最终答案确定下来。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革新发展。借助戏剧教育的方法创造直观形象,再现生活场景,激发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的质量。地理教学不仅需要使学生习得考试知识,还应使学生提高地理学科所需的空间感、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戏剧化教学法是戏剧艺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产物:它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用戏剧的方式开展地理学科教学,达到非戏剧目的。未来,随着跨学科理念的发展,戏剧教育手段将会在更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戏剧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有趣的戏剧课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