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背景下产教融合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3-05-11 02:06董赟周安涛孙晓玲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董赟,周安涛,孙晓玲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一、研究背景

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有重大意义。产教融合是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发展的融合,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即智慧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发展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智慧平台。在教育信息2.0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产教融合提供技术支持。从教学的角度看,智慧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从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技术的角度看,智慧教育通过AI技术创造智能化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应用性专业教育提供智能化虚拟化的产教融合,将更新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产教融合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一)适应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社会人才需求(外部动力)

产教融合旨在满足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多方资源要素中,深度挖掘校企合作发展空间,实现多方利益主体互利共赢,依托智慧教育服务支持,有效地为社会人才需求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对高精端领域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匮乏,亟需高校从产业结构需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智慧教育的智能化、人性化支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链接,促进产业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有机融合,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在智慧教育支持下,高校依托自身的办学资源和发展优势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打破学科界限、校企界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这就从根本上帮助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企业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服务,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内部需求)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连年呈现增长趋势,2022年毕业人数首次突破1 000万,达到1 076万,而且近两年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竞争力加剧。如果不提升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必然会造成国家资源和个人资源的双重浪费。短期内稳定就业可以靠政策扶持,但长期来看,必须要在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严格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及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调整专业学科的机制是保障人才质量和顺利就业的前提。

面对复杂且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教育和产业深入融合、良性互动的育人机制。高校应通过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和智能学习环境,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支持和智能服务,倡导学生学习的平等,关注学生个人特性,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产教融合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

(一)政府参与不足

政府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保障者,通过制度保障、资金支持、协调和监督管理,推进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和深入。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和参与程度都远远不够,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不够重视,经济扶持投入成本较少,高校资源匮乏,难以调动高科技产业、大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因此难以形成政校企同向同行的利益共同体,严重影响高校产教融合的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二)合作形式单一

部分应用型高校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仅是和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在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与企业缺少实质性的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教学环节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由于对产教融合教育理念的模糊性,实际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形式,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发展和深入。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投入和产出比,担心人、财、物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外聘的企业兼职教师只是履行教学义务,没有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环节。有部分高校无法满足地方企业人才需求,或者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学生进企业只是完成课程任务,没有深入到一线技术岗位。这使得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广度和深度,无法形成真正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师资力量薄弱

产教融合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是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如果师资力量薄弱,就会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就目前进行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院校来看,“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大多数教师以教学研究为重,知识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专业实践背景和企业实践经验,形成专业课程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难以达到产教融合的目标要求,也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产业需求。因此,为切实推进产教融合,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重视教师团队建设,保障“双师型”教师占比。

(四)制度机制不健全

产教融合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其中必然受到多种制度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校企合作存在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造成产教融合推进困难,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部分高校出台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虽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引导和宣传不到位,地方企业对此比较陌生,缺乏合作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落实细则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如存在专业设置缺乏合理性,学科之间缺乏交叉,理论与实践脱轨,评价反馈滞后或空白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另外,当前大多数高校和企业尚未建立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对管理、运行和评价等过程缺乏科学管理与监督。例如,如何合理划分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如何科学评估学生实习实训效果等,都是产教融合质量保证及建立评价监督机制的重要考量因素。

四、智慧教育背景下产教融合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首先,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使命和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从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出发,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将智慧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智慧型人才。

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的立足之本和必由之路,必须寻求多方认可的价值理念,建立价值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要契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企业将先进技术、设施设备和项目资源引入实践教学,解决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积极参与企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成果推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获益。如此方可实现高校教育发展与行业前沿技术的同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

(二)创造实践教学条件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相关各方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通过校地、校企、校所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整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的实践资源,协同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职业平台,及时传达行业企业最新资讯,可以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发布职业测试,检测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与企业的匹配度,有效支撑毕业目标的达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起来的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合作培养模式,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培养模式。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丰富教师实际操作经验,促进理论教学,教师能够根据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有效改革;另一方面,高校聘请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到学校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指导。为确保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校企可以共建人才资源库,推动互聘兼职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校企人员双向流动[1]。

其次,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巨变,社会发展需要智慧型人才。智慧教育利用高级智能技术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学习支持和按需服务,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2]。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全时域、全空域、全过程、全受众的智能实践环境,催生新型教育生态,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加强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以及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体系,加快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

(四)创新体制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应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充分发挥其引导、支持、保障职能。宏观层面,地方政府应将地方高校与企业都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中,从政策层面建立产教互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微观层面,地方政府应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在信息服务、优惠政策、人才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与激励支持,实行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费用优惠。同时,产教融合优秀的高校与企业要对产教融合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在资金上拨款奖励,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3]。

其次,校企双方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人才培养的落实细则,明确双方职责,制定管理、考核和评价制度,为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打好基础,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相关各方应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智慧教育,完成对产教融合育人过程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督,通过动态考评,及时完善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创造良好的产教融合智慧学习环境,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