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业理念下高职院校“TRIPLE”教育模式探究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

2023-05-11 02:06王晓玲于鹏祖王娜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双创实训教学模式

王晓玲,于鹏祖,王娜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核心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深刻认知创造文化,理解创业精神的和获得企业家经验的启蒙教育[1]。虽然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但资源短缺、实践经验缺乏、政策支持或学校服务不到位依然是主要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在哪种类型的大学中对何种类型的学生,由谁提供哪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最有效,仍然是个紧迫问题[2]。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进行探索,提出很多新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曾诚[3]提出基于SPOC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设置“一体两翼四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陈庆盛[4]针对民办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需求,对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综合实践教学、创业基础实训平台研究,提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法、培养教学体系;任彬[5]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建立基于“一体两翼”的“双创”驱动式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王彦林[6]在分析实践培养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文科建设引领、学科竞赛驱动、创新创业助推的实践教学模式;袁扬[7]将BOPPPS教学模式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施工组织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创业思维显著提升;在防疫和就业并重的社会背景下,郭晓敏[8]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创业课程开展中面临的问题,创新创业顶层设计、制度设计、丰富创新创业媒介和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汪大兰[9]针对疫情防控的时代背景和网课教学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提出基于数字经济、在线教学和云创业的双创教育新模式,以期服务于“稳就业”。

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学者们已探索出多种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但研究表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典型的地域和学科特色,受教育条件、教育资源、地方政策、地域经济和社会背景等条件的限制,效能明显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不能广泛嫁接应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是一个动态的科学问题。本文以甘肃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研究对象,探究“TRIPLE”的双创教学模式。

一、基于“TRIPLE”双创教学模型的内涵

“TRIPLE”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导向,通过创建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学环境,探索“校-企-地”特色突出、多样合作的创新培养机制,从教学(Teaching,T)、研究(Research,R)、创新(Innovation,I)、实践(Practice,P)、学习(Learning,L)、就业(Employment,E)六个层次探索六位一体的“TRIPLE”创新创业教学新模式。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兴趣,研究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心从培育被动就业者向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教育理念转变,开设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此外创建知创新、重创新的就业服务平台,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一)“研-创”关系为问题导向

以“TRIPLE”双创模式的“研(R)-创(I)”关系为问题导向,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拓宽创新创业实践渠道。首先,利用学院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以教师为主体,协调企业,搭建创新创业指导团队,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系统性保障;其次,加强学院各类专业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共建合作,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举办创业竞赛、创业沙龙、虚拟公司等用于创新创业研讨活动。一方面,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痛点、需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以专利申请和创业竞赛项目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或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创新创业竞赛作品等。

(二)“教-学”关系为结果导向

以“TRIPLE”双创模式的“教(T)-学(L)”二元一体关系为目标导向,面向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在以专业基础内容教学为主的教案中设置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介绍、专业就业领域和方向、创业基础、学科前沿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这些教学内容在考核中的占比,将“TRIPLE”双创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进一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慕课等在线课程,鼓励学生选学相关课程,同时在本专业教学实践中建立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制度,以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更进一步探索就业办公室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的管理模式,使产业链与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相扣,依托学校职教集团的企业、行业资源,形成“一方主导、多点联动、全行业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三)“实践-就业”关系为目标导向

以“TRIPLE”双创模式的“实践(P)-就业(E)”关系为结果导向,不定期安排本专业学生去企业实践或聘请企业人员讲授实训课程,本着“需求从企业里来,人才到企业里去”的原则,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进而从学生的内在需求逆向助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以专业课程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以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专业与就业岗位紧密接轨,使学生的双创实践和就业零距离对接,在“学以致用”到“熟能生巧”的逻辑关系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就业宣传引导机制,宣传推广促就业的好方法好经验,学校充分利用公众号、校报短讯等渠道,大力宣传国家和各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营造高质量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实践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由基本素质教学课程模块、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教学课程模块构成,创新创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素质拓展教学课程模块,受教育条件和资源限制,课程内容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且存在各课程之间界限分明,黏度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急需实施教学改革。

(一)以问题导向——靶向发力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性极强,需要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TRIPLE”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将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基础课程内实训→专业课程内实训→企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课程安排,实现学生从基础操作→技能训练→课证结合能力培养→岗位实战操作能力提升,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技能训练和课证结合能力培养期间通过院级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在岗位实战操作能力提升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后续就业打下扎实的实战基础。

(二)以结果导向——精准施教

“TRIPLE”双创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双师型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将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实训室为主,教室为辅,在实训教学中教师理论讲解,学生现场实践从而使得教学环节更加紧凑;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牵头,与汽修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训条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如“汽车维修与保养”“车身结构与修复技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和“汽车电气系统检测与拆装”等实训内容安排在企业进行。通过校企合作,学院也可以定期为企业提供相应人才,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短缺的难题;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在企业车间观摩操练、技术交流等更进一步掌握汽车制造与维修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结合专业特点将汽车维修保养方向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 以目标导向——教-学双赢

学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方面,加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内容,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论文发表、科研获奖等成果同等对待,作为满足职称晋升、岗位考核的可选条件之一,从而提高了年轻教师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此外,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提升了专业实践技能和技术,更深入地了解企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为编写贴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通过“TRIPLE”双创模式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多,特别是实训过程中对汽车制造维修领域的各个流程都有较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汽车领域的创新思维;在企业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实践技能,如汽车损伤鉴定的知识、鉴定流程以及维修领域的新材料、新方法等,为后续顶岗实习和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本研究以创新创业作为理念引领,创新了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教育模式。从重塑育人目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完善师资保障、开拓实践资源,实现汽修教学多方位的创新。同时在教学、研究、创新、实践、学习、就业六个方面构建桥梁,使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学更具实践性,实现双创教育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育的融合,推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创新创业理念下的教育模式改革。该双创教育教学模式弥补了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育,产教融合,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需求从企业里来,人才到企业里去”的策略,实现“双创新动能”以及提质培优。

猜你喜欢
双创实训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双新双创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