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2023-05-11 02:06刘洋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华师生素养

刘洋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

华夏民族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文明延续不断的伟大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潮流中,诞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未熄灭的火种,经过岁月的洗礼和考验,文化传承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当前,积极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展现出灿烂的文化光辉和坚不可摧的生命活力,职业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发展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包括诸如《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优秀典籍、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四大发明、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中医药、茶、酒、曲艺剧种、书法、诗词、围棋等诸多优秀文化形式。

(一)国家政策和全民对传统文化关注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人民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挑战,“快餐式”的西方文化充斥着青少年的心灵,导致全民降低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更失去对延续数千年文化的传承意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危机

虽然我国政府一贯大力提倡“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各级政府保护传统文化工作的落实仍旧困难重重,许多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注重流派和家族之间的传承,但是由于各流派之间存在门户之见等诸多原因,加之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学习时间过长、人心浮躁、社会普及程度低等原因,面临着传承断绝的风险和严峻的生存危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分析

1.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意识淡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和提高,却忽视对精神思想层面的再教育,导致传统礼仪和文化精髓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而且绝大多数年轻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缺乏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2.当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普通教育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仅仅是空喊口号,徒有虚名。职业教育类的院校注重对学生开展实践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传承的研究。教师队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良莠不齐,很大程度上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深入推进开展,更是难以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此外,职业院校学生自身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和对传统文化热情度不高也直接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和传承。

二、坚定文化自信,用职业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和重要作用论述

(一)有助于培养师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育理念在新时期职业教育背景下,以其正确深远的巨大影响力渗透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思想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在思想状态愈加开放和活跃的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对师生予以精神思想文化层面的加持,使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避免思维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受到误导。如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精神,都能有效激发职业教育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能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与其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是息息相关的。在专业技术教育过程中可凭借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为今后走入职场,为国家的发展而拼搏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有助于强化师生技术技能教学要求,进一步优化“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路径

《庄子·达生》中“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的描述说明了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清空内心是非功利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凝神状态是开展技术技能强化学习的前提;《周易·系辞下》中的描述解释了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路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当代以技术技能教学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教育,在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强化了师生技术技能的学习要求,优化“理实一体”的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职业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思考

作为与普通教育有着同等地位的职业教育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从国家政策发布以及院校教育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做出思考。

(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2021年11月11日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地位和作用,要求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规划。

党的二十大指出增强文化自信,高举旗帜,凝聚民心,培养新人,振兴文化,提升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思考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质教育环境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主阵地建设,如校园房屋建筑可作为校园文明创造的物质化载体,教学楼、图书馆、活动中心、校园餐厅和宿舍楼走廊墙面及天花板旨在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与职业院校专业学科教育相融合的特色,使师生在教育教学的间隙,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核心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师生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设校园文化的理念,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整体设计,指导学生自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构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校园文化环境,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专业特长共同着手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传统书法、绘画、篆刻、手工制作、采用剪纸等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可以在专业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提升教师群体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第一,重视相关教师招聘,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和工作考核机制。学校在招聘方面应选择人文素养高、专业对口且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和工作考核机制,制定教师明确社会作用、理解未来工作任务的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树立和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和监督效应。

第二,加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人文素养提升专业学科教学活动并加强文化宣传引导,助力教师人文素养和专业学科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立足职业教育整体教学活动,把对教师群体人文素养的教育贯彻到具体的专业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尊重学生个性,树立学生学习模范,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情,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利用信息2.0 技术等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时刻关注和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努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教育水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专业学科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融合

首先,在思政、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围绕立德立人的根本教育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思政、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传承职业教育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和环境。

其次,重视保护和发展相关专业的知识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冷门学科。如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可开设传统书画、剪纸、手工相关专业课程及国学经典选修课(如《道德经》《说文解字》等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医学类专业可开设针灸、传统中药制剂等相关专业课程和传统医学经典类选修课(如《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增加学生传统医学知识面和专业素养能力水平)广告及艺术设计类和建筑类专业可开设传统书画、手工制作、古建筑建模制造等相关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经典类选修课(如《天工开物》、《墨经》等增加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最后,定期开展社会公益类服务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职业院校可以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开展专业学科教学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激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4.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方式,激发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和信心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方针政策,本着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响应国家“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的号召,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方式激发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和信心。

5.积极发展第二课堂的兴趣引领作用,建立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师生活动社团

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师生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师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内的社团研究活动组织,如手工制作、舞蹈、茶艺、乐器、汉服、太极、书法、礼仪、中国象棋、围棋等学生活动组织,由学生自主成立,主要组织相关活动派相关专家和感兴趣的老师指导。教师小组除教学工作外,可由学校聘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及相关专业类教师成立《易经》等国学经典、中医文化等教师研究活动组织帮助师生从中探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至宝,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载发展,历经岁月洗礼和实践检验,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在保留民族文化主脉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在开放与包容之间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培育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气节,滋养着国人的精神和心灵。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载体,职业教育要坚持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理解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进行完美结合和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产业化赋能,最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

猜你喜欢
中华师生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