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路径探究

2023-05-11 02:06叶亿豪潘雨颀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大众化

叶亿豪,潘雨颀

(1.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东阳 322100;2.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 311121)

“大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恰当融入高校教学各阶段及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从而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们的思政教育[1]。高校学生属于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方向和发展的质量。因此,从“大思政”视角出发,对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程的相关路径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思政”视域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由于大学生尚未具备明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因此极易受限于西方国家故意传导的错误信息,造成误解甚至质疑马克思主义,这无疑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削弱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2]。因此,高校必须实施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们正确认知、明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使其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辨别、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思政”的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高校教师用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讲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大学生真真切切能够触摸到的“真知识”,学生也会在其中认识到人生应该在何处用力、如何用力,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健康精神生活,提高思想文化素质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健康的精神生活和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在这一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思政”视域下,将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观点融入各个学科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健康精神生活,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3]。马克思主义是极具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的学说,其丰富的内涵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明确人生目标,使大学生在面对生活挫折时有更加坚强的意志与坚毅的品格。同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丰富其自身的文化涵养与综合素质,以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与创新

高校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基于“大思政”角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与创新。首先,高校师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内在支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下,高校师生综合多方面新理论新成果协调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4]。其次,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其多种多样的理论性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理论资源。从而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让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开花结果。

二、“大思政”视域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匮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容匮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的问题。如有些思政课教师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当成硬性的工作任务,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缺少对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以及学生思想的引导[5]。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将学生真正留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降低,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很难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以及现实意义。

(二)忽视学生的“获得感”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即使其能够从中获得情感的归属感和价值的自我实现,从而服膺于马克思主义。然而,当前有些思政课教师习惯性照本宣科,忽视大学生的主体特征、学习环境等个性化因素。仅凭经验或者方便进行教学设计,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讲授为一些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不善于将学生的实际思想与现实需求融合到教育教学中。使原本生动有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传播变成教师的自说自话,使意义重大的思政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水课”,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愿意去主动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获得感,进而影响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

(三)实践环节难以落实,评定标准单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是注重理论教学和考试成绩。很多大学生依靠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就可以获得思政课的“绿卡”,从而使其在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只会纸上谈兵。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实践环节上仍然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很少有实质性的实践活动,以至于其无法触及学生的灵魂,自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虽然近年实施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进一步明确要注重考核过程,但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书面知识点的考核,实际作用不明显,没有完全发挥其积极作用。

(四)教学工作缺少合力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合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高校学生的生活中。教学合力指校内外力量的整合,校外力量整合主要包括家庭和社会两方面,家庭环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家长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很容易降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就社会层面来说,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中潜藏着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文化思想,这很可能使大学生迷失于其中,从而脱离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思想的指导。如果校内外合力组织不起来,那么必然会成为“大思政”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一道阻碍,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质量,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效果。

三、“大思政”视域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同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也应该契合当下时代的要求,着重研究当下时代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前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实现思政课内容与时代同步发展。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涵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把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融入生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授给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够指导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由此将抽象、书面的理论融入生活中,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共鸣,以此发挥理论的作用,不断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在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目标和抱负。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感,体现在其一言一行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念感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录用标准,综合思想与教学两方面进行测评;其次,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训,提升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最后,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思想培训,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源头上避免“水课”的出现。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1.创新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高校思政课要丰富教学内容,需要突破教材与教育内容单一的限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同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第二,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活跃性,利用多媒体等网络媒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微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针对性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老式的教学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授”为“对话”。首先,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当下学生的群体特征,在了解学生实际思想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度,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使思政课不再是一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科。其次,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注重学生动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了解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质量,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发展。

3.建设全面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相对稳定的实践教育校内平台和校外基地,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自觉地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殷实的思想基础。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需要在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和验证,学生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是以公益活动及志愿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这种社会实践可以激励青年学生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克服学习生活中的难题;二是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的社会实践,其目的在于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自觉地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关系结合起来,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课堂内外力量

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熏陶,整合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一是获得社会各行业的支持。社会各行业可以将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作为资源分享、人才聘用的重要参考标准,协助开展大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营造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提高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二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红色影视传媒等教育资源的建设。高校要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让教科书中那种“遥远的理想”更好地与现实融合,使学生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三是家庭力量的融入。家庭的各种因素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家庭环境的重要影响。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协助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以此形成多方位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撑作用。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中国人民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在“大思政”视域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但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仍存在问题,阻碍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所以,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整合课堂内外力量的四条路径解决当前问题,实现“大思政”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有效推进。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大众化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