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船舶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3-05-11 02:06冼锐张大朋陈滢严谨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结构力学船舶海洋

冼锐,张大朋,陈滢,严谨

(广东海洋大学船舶与海运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维护海洋的权益,各种涉及海上事业的项目正迅速发展壮大,通江达海、沟通世界的现代海运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这些都表明了建设海洋强国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完善海洋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进一步做好海洋人才培养储备工作,要确保所有涉及海洋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学以致用,根据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建设高端人才库,强化教学训练,培育海洋精英,利用师承效应,充分发挥海洋人才培养聚集与引领功能,构建全新的海洋人才队伍。

课堂上,通过介绍国家的战略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国际国内的海洋发展趋势、过去未来的海洋发展形势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意识到经略海洋的重要性。而处于新时代下海洋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就必须有意识地担起这份责任,故学好本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才能更有力地报效祖国。这样也有利于加强学生自身内心深处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祖国未来建设重任的决心。

一、开展“船舶结构力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地位核心、知识内容重要

“船舶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两大力学基础与三大主要理论体系之一,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主要必修课,同时是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船舶结构类硕、博士研究生入学必考课程之一。该课程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体结构“的基础上,讲述“船舶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理论,结构刚性、强度与稳定性的一般定义及经典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船舶结构力学”简介及最新发展现状;单跨梁的弯曲理论、力法原理及应用、位移法、能量法、矩形板的弯曲理论、杆与板的稳定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船体结构(杆件、板)强度与稳定性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能够对新船型、新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结构强度分析和研究,并能借助于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完成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件的强度精细分析,为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的直接设计法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与哲学的内在联系

“船舶结构力学”课程是一门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课程[2]。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有关哲学观点和方法来对课程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对其研究方法加以探究,可以使学生在学好“船舶结构力学”知识的情况下,培养其辩证思维,可以利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结构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推动思想素质教育的发展。

例如,“船舶结构力学”中利用主次矛盾分析解决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复杂性,所以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时候是做不到完全兼顾的,故只能通过抓住引起问题所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再简单考虑对问题影响不大的次要矛盾即可。例如,在画简图计算时,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对结构、支座、载荷等进行一系列的简化,方便分析和计算,以此满足用户要求。

例如,“船舶结构力学”中的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指出,当今世界上的万事与万物都处在广泛关联状态,广泛关联导致事情的活动发展[3]。在学习“船舶结构力学”之前,先学习了“材料力学”。对于“材料力学”来说,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单根杆件的刚性、强度和稳定性问题,而“船舶结构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则是若干根杆件组成的杆件系统。“材料力学”是研究的基础,而“船舶结构力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对现代造船中杆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这是通过运用联系和发展新的哲学观点,把“材料力学”有效地融入“船舶结构力学”课程中,通过这两门课之间知识点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快接受新的课程学习,加深对新课程的整体把握,使两门课程间的衔接更为紧凑和自然。

除此之外,“船舶结构力学”还出现很多对偶的概念。例如,约束与自由度;刚度与柔度;力法、位移法与能力法等。这些对偶的概念与哲学中的矛盾统一思想相符相通。将哲学的观点应用于“船舶结构力学”课程的有关内容讲解中去,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发生的问题,从专业课的角度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开展“船舶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事业建设提供了目标,为新时期中国高教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课程思政的根本遵循。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4]。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营养[5-6],专业技术教育是工科大学生成才的知识源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而专业课程由专业所在的基层教学组织承担,两者的脱节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化与实践脱离,无法实现“育人”“育才”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效果[7]。2019年8月26日,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思政模式的推出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8-9]的契机。

(二)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开展设置思政课内容,结合行业特性梳理课程思政的要素[10],这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当然,若要将其益处放大化,不能盲目随意地融入思政内容,而是要找准“思政知识”与专业的结合点,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以无缝衔接和有机互融的形式,构建形成性的内在契合关联,实现”基因式”的整合。思政要融入时应根据课程教学视角、理念与方法,采用化整为零、“要点”突破的方法,在“深”字上下功夫,以实现深浅结合。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应以学生所关心的、鲜活的实际课题为目标,以活动内容为重心,因势利导,以促进学生对个别或群体问题的扩展性学习与探索。具体可以从以下五点看出:

第一,激发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在教学实施中,改变基础课程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讨问题,进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整传统的知识体系,融入行业的新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理念、行业规范的制定与修订、学科前沿发展以及所在团队的相关技术研发成果,为学生提供技术革新的良好氛围。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会被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形成全程责任意识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与工程应用的严谨性,以科学严谨的师德师风对学生树立工程责任心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教学拓展案例库,收集行业史上典型的船舶事故案例,如“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MOL COMFORT 号”断船事故等,引导学生讨论事故发生原因以塑造未来工程师的工程责任意识。这样可以起到意识与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的优秀品质。

第三,可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立课题讨论库,如发展绿色船舶修造技术的意义、船舶结构优化设计的必要性、油化品船设计规范条例与环境的相关性、船舶设计的安全可靠性与社会的相关性、旧船拆卸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船舶修造对环境的噪声污染等,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的同时,塑造未来工程师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同时要注意课程知识技术与环境及社会的相关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型人才。

第四,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注重行业技术发展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文化的人文素养。从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的不同方向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与探索,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发展的历史轨迹,行业设计规范发展与完善的内因外缘,构件设计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对立与统一等,将课程相关的人文教育融入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

第五,树立学生的科技报国心。在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国际形势,通过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了解让学生明晰船舶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性,通过对国际军事形势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船舶产业的发展对国家领土安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实现科技强国、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的途径,坚定以后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建造、研发、管理的决心。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起到学生的情怀教育,坚定学生的科技报国心。

三、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教育系统干部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战略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让广大干部教师深受鼓舞。

在“船舶结构力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是基于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使受益者得到专业技术提升以及个人爱国情操与工程素养的提升,并促使授业者反思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复杂、烦琐,需要内容的合理设计、德才兼备的师资、丰富的思政资源以及科学的实施模式,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三全”育人目标,应该且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结构力学船舶海洋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浅谈新时代下结构力学在教学中的改革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工程设计中结构力学概念的应用
工程设计中结构力学概念的应用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倒装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