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点及对策分析

2023-05-11 02:06陈彩莹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陈彩莹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丽江 674199)

2014年,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各类课程中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就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点,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

一、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一)“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未真正深入人心

课程的育人功能体现不完全。有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度较低,很难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协同统一。还有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不高,可以将两者分开,只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某个环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或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没有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育人职责履行不到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系/学院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自己教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专业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甚至有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耗时”而“无用”的。就算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多数也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完成任务上,没有深入去研究专业知识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只是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教授和课题研究上,忽视甚至是放弃了立德树人的职责。

(二)“课程思政”育人体制构建不完善

虽然很多高校已有“课程思政”初步的顶层设计,但是体制、制度还不系统。有的高校还存在校领导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没有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去抓, “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制度没有制定和出台。加之各高校的校情、教情、学情特殊复杂,要在短期内制定并出台系列符合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协调沟通、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另外,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缺失,教学管理规范不足,限制并延缓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度。

(三)“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不充分

因“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未真正深入人心,育人体制构建不完善,高校各类课程教师未能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地方自然和历史文化等思政元素,也未能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为学生展开价值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课程教师未充分挖掘并运用教师人格的力量,“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等自我人格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运用不充分。

二、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

针对高校存在的以上现状和困境,要想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分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只有较好地把握这个前提条件,才能有的放矢,顺利开展。

(一)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是隶属关系,它们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思政课程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而“课程思政”则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相贯通,开启了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二者统一于新时代高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之中。[2]同时,也要分清二者的功能和边界,既不能把所有课程简单变成思政课,又不能忽视思政课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既不能把“课程思政”替代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能机械地为了思政而思政。

(二)树立“大思政”观,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高校的育人工作,需要全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毕竟数量有限,单靠他们是很难完成的,而应该充分发挥在高校中占比最大的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所有课程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有教师都树立“大思政”观,在育人行动上保持步调一致,才能从整体上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是一次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一次教育教学体系的革新,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参与、久久为功的工作格局。[3]高校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制,划清职责、明确任务。

(三)充分发挥“主力军”“主渠道”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充分挖掘教师人格力量思政元素,调动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专业课堂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高校除抓好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干课程、灵魂课程的思政课外,其他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忽视。所有课程都应该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找到、找准切入点,将课程思政教育恰当地融入专业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中国传统文化等提高政治觉悟和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思政知识。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和政治站位

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首先要统一思想,紧紧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校领导到各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都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专业、课程特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首先,高校要维护党的领导,学校党委应加强对校级及二级学院、部门所有负责人的政治引领和思想统一,形成齐抓共管大格局。

其次,高校领导层要深刻认识到思政育人和专业教育的同等重要性,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最后,全体教师必须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落实好“课程思政”。在非思政课的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在非思政课的整门课程中巧妙贯穿思政内容,防止思政教育只在思政课中,或者即便融入也只融入个别章节,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局面出现,切实把育人责任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流于形式。

(二)明确责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健全工作机构,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商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召开推进会议,部署阶段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例如,教务处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研究、教学竞赛、教学考评等各项教学工作推进“课程思政”,让教师们在多项工作、多种场合接触到“课程思政”,从而影响教师提高认识。同时,要重视核心课程思政课的建设,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并给予其他课程思政方面的指导,让其他课程明确和细化“课程思政”目标,在项目立项建设中向“课程思政”项目倾斜,在教学质量考评中纳入“课程思政”效果;后勤部门可以通过提供教学设备齐全、环境舒适美观的教室等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整合学校资源,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大合力保障。[4]

高校要建立完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价和激励等机制。要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较好的课程和教师给予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形成榜样和示范效应。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加大对专项课题的经费投入力度,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探讨和研究中来。同时,专门设置“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评价指标,在学期末或年底对开展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位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进而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培训,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育人队伍

首先,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例如,讲座、线上课程等,加强德育理念的灌输,把教育培养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树立“大思政”观。

其次,要求各类课程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沟通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熟悉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能够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西化等错误思潮进行辨别、判断和揭露、抵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内容进行准确对接和运用。要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向他们分享人生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在课堂内外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以便在课程教学中以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最后,学校要经常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会,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参与教研室研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不同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同时,也要邀请“课程思政”开展有成效的校内外教师在不同范围内进行经验分享和座谈,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好的模式和做法。

(四)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全程思政作用

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思想政治基本理论常识,落实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项要求的同时,应进一步探索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例如,“形势与政策”课要注重时效性,关注最新的新闻内容,设置专题进行集体备课,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世情、国情。

强化非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编审选用、实习实验(实训)、期末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不同课程性质特点,梳理、挖掘和教授思政元素,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适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劳动创新能力等。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实践环节也应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性产业,组织学生参加技术支持、产品推广、服务宣传等活动,广泛传播先进技术和文化,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5-6]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点,从建设要点出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全体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全体教师修自身、想方法、融思政、爱学生,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每门课程,再从这门课程到其中的每一章节的教授都贯穿思政教育主线,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教育改革新方向。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