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中外民俗文化”混合教学模式探析

2023-05-11 02:06范静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考核内容

范静

(湛江科技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课程内容涵盖国内外不同国家,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探寻与慕课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师对课本内容、网络资源以及课外有效知识的整合与研究能力,融科研于课堂,深入浅出地讲解民俗文化内容,增强课堂吸引力,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

一、“中外民俗文化”课程研究现状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内容丰富,内容涉及饮食、服饰、宗教、民居、节日、礼仪等多方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及学科交融性等特点。因此学者对其研究也较为广泛,横跨不同的学科,纵跨不同的教育阶段。一方面,主要研究国内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在汉语、美术、音乐、礼仪、德育、体育、数学等跨专业课中的运用;另一方面,主要研究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与保护。关于“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教改的研究较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多选择高职类,课程改革多倾向于不同民族学生讲解不同地域民俗文化和外出实践活动的开展;二是课程选择多倾向于“中国民俗文化”的教改研究,主要侧重教学方法的改进,而涵盖外国民俗文化内容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论文以本科高校“中外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整合不同的“慕课”资源,编制附有视频的PPT传至雨课堂,供学生线上学习、平时课堂讨论及考核之用,同时进行生活渗透式“三场景”教学设计,构建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二、“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丰富,但中外民俗文化未成系统,缺乏规律

中外民俗文化涉及国内外,有饮食、节日、游艺、宗教、人生礼仪、交通、农业、服饰、居住等不同方面,内容丰富但系统化不强。一方面,表现为国内民俗文化无论是讲饮食还是节日或其他,都是从不同的民族一一介绍,没有将相似或相近的文化进行归类,内容比较烦琐,规律性不强;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外民俗文化也是从不同的国家讲述,没有将相近的国家文化归类。国内和国外的文化没有进行归类,如国内土族的纳顿节与巴西的狂欢节都是影响较大的狂欢节,宗教性的节日在中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都有介绍,若将类似或相近的内容放在一起论述,更能比较出国内外文化的差异,学生理解也较为容易,知识也更为系统化。

(二)教学模式单一,线上线下关联度不强

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都学过旅游文化、旅游策划等相关课程,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课程设计必须依据学生的基础进行设计。主要分为国内民俗和国外民俗两部分,国内民俗文化相关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学习效果较好,但国外民俗文化只能通过教师讲解,没有相应的视频资源和生活体验,一旦课程内容设置没有创新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下降。同时,经过搜集和整理发现,网络课程资源比较少,尤其是外国民俗文化的资源较少,学习和借鉴的内容较少,导致在课程建设中外国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性不足,也很难对中外民俗文化追根溯源并探寻其发展的规律性,所以在讲解民俗文化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往往只是就某个民俗事象进行讲解和分享。

(三)考核方式安排不合理

考试方式采取写论文、实践或者试卷和平时分相结合的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手能力。第一,以论文为考核准则,论文查重系统和管理规则不是很完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是借鉴相关的论文,以完成为宗旨,流于形式,达不到考核和提升能力目的。第二,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分和平时分为主,将二者划分不同的比例,如70%试卷成绩+30%平时成绩、50%试卷成绩+50%平时考核或其他比例,卷面成绩可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但平时成绩的确定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公平度、合理度与有效度很难把握,导致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第三,以实践为主要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存在实操是否可以落地的问题。一方面可行性的论证主要从民俗文化的内容方面呈现,如中外民俗文化根源于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状态和工作的真实反映,只有经历和体验,才能感知其中的奥妙,才能深刻理解当地人的思想,进而在研究过程中很好地将民俗文化展演出来,深刻感知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变异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因此民俗文化的考核要考虑学生的体验感和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运用,才能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关民俗文化实践考核的实操性是否可以落地,主要从考核的设备、细则、考核的经费与课时方面论述,如中外民俗文化的课时最多为48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设备和经费支持下,设定场景,开展一些以民俗饮食、民俗节日、人生礼仪、服饰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学生有一定的体验感,但不能很好地站在民俗主体的视角感知、理解和阐释文化,只能从客观的视角体验文化,感触不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化,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为了完成活动而形式化的问题,活动只注重娱乐性而文化内涵薄弱的现象。除此之外,对实践活动的评价,侧重主管评价没有完善系统测评配备,实践考核的评价流于形式。

三、“中外民俗文化”课程的改革策略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创造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课程资源以国内民俗文化为主,且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有关民俗文化的教学、考核和内容安排必须依据学生的情况设计课堂内容,根据民俗文化的特性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整合教材和慕课内容,使国内外民俗文化内容系统化

梳理整合教材内容与“慕课”资源,凸显特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时不足与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之缺陷。通过对不同版本中外民俗文化教材的研究,笔者发现其中都存在专题设计不合理、不同国家民俗文化相似的情况,导致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尝试运用主线专题的方式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构,将教材中相似的内容融合起来,进行更为系统的教学。例如,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对教材中的区域进行分组,将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分为一组,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东地区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分为一组,将信仰佛教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分为一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饮食、建筑和礼仪风俗,因此将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区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教师将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区放在一起,可以避免教材中很多重复的内容,大大提高上课效率,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整合“慕课”与网络资源,编制与课堂内容相配合的视频并插入PPT,上传至雨课堂,监控学生预习和课后作业的进度,既可以弥补学生基础知识和区域局限的不足,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此外,通过学习进度的监控,可以建立较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公正、公平与合理。

(二)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开展“三场景”式教学

课程教学结构再设计,将单纯的课堂讲授改造为生活渗透式“三场景”教学,即将学生在线自学、课堂互动、生活应用相结合,并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评价,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场景一:学生在线自学。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有限的课时导致讲解肤浅且学生体验感较弱,因此10%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登录雨课堂,在线学习附有视频的PPT,参与在线讨论,完成课前课后的在线训练作业,拓宽学生的视野,高质量地完成部分国家的民俗文化活动并理解其内涵。

场景二:生活应用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线下生活渗透式训练,采用“边学边用”的训练模式,可以邀请湛江市一些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来到课堂展示技艺,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也可以每学一个专题,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某个知识点理论,分析自己熟悉的民俗文化活动内涵及学会如何找寻民俗文化的特点,吸引游客,为之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如可以分析自己爱好的汉服、熟悉的春节、骑楼文化、土楼建筑等,更倡导解决学生自身面对的实际问题“如何将民俗文化和旅游较好地融合,打造旅游IP,增强旅游目的地游客吸引力的目的”。

场景三:课堂互动,课堂作为连接线上与课外的纽带,采用师生互动方式:交流、检验在线学习效果,教师答疑;同时学生小组展示不同的专题,检验学生对不同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领域,把国外的民俗文化和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相比较,如春节、端午节等在不同地域的渊源及活动组合,然后讨论其共性和差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国外民俗文化的理解,又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形成中外民俗文化的题库。

(三)考核方式改革

第一,完善平时分和卷面分的比例及评分细则。在现有的考试课模式下,遵循考题灵活和丰富平时的考核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遵循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的传统考核体系前提下,对平时成绩的考核进行重新组合,以确保公平合理。如平时成绩采取“小组考核”的方式,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熟悉的民俗文化专题,同时结合组员在雨课堂的学习情况,给出小组综合分,然后由小组基于每个人在雨课堂上的自我学习情况和分组展示的参与情况,分配平时分。

第二,改革考核模式,主要以实践为主,课程考核采取30%慕课+20%课堂+50%实践。慕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课堂内容以解答和讨论慕课内容为主,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内容以制作短视频、文创品为主引导学生将已学到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宣传,并根据评分细则给予分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文字编辑以及沟通能力,又可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之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第三,以论文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考核。既要完善论文的考核细则又要注重论文调研性内容的融入,不能有过多的理论内容。首先在主题方面,考虑将论文和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选择一些美食、节日文化展演、衣服的改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等实践性较强的主题,然后注重线上和线下资料的搜集,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设立基地进行孵化,既可以为“互联网+”比赛做准备并提高获奖率,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之后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其次在考核细则方面,通过小组展示,综合评委、观众和场外其他同学的打分,依据分数的高低设置一二三等奖,若具体到每位同学,可以提前设定评分细则,即依据组员在论文项目中的排名分别设定不同的占比,如组长90%、第二名80%、第三名70%,以此类推,折算出每位同学的成绩。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生活渗透式“三场景”教学结构再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整合慕课和网络资源,并利用雨课堂,制作与课堂内容相配合但又补充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民俗文化,达到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中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后拓宽知识,加深对民俗文化内涵理解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也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实践。[1-5]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考核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内部考核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主要内容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家庭年终考核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