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2023-05-11 02:06钟辉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核心信息技术素养

钟辉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新梓学校,广东深圳 518116)

在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中,其不仅将信息技术课程更名为信息科技,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其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层面,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类信息具备一定的敏感度与判断力,既能感知信息内涵,又能依托计算思维了解信息的传播方式,还能对数字化发展有一定了解,此外还要具备信息安全、实践应用、技术创新等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贯彻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关键趋势。

一、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内涵概述

从宏观层面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满足个体持续发展、利于综合能力提升、有助提高信息技术学习效率、掌握不同信息技术技能的基本能力。从微观层面来说,核心素养可以分为四个层面阐释。第一,信息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建立在信息意识的基础之上,其要求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能够有目的、有方法地发现、采集、运用各类数据信息,进而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通过参考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或者应用信息进行实践,以此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计算思维,主要指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在对信息处理与分析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包括信息整合能力、逻辑思维、信息统计能力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效率与成果,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水平。第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关注数字化技术的操作技能与知识系统,既能了解科技背后的原理,又能由此进行实践与猜想,进而达到创新的目标。第四,信息社会责任。在现代网络社会中,网络环境不够健康稳定,不仅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以及糟粕文化,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信息风险,可能会引起个人隐私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还应具备合理筛选信息、正确使用信息、注意信息隐私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以此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与信息道德,能够科学辨识网络信息,并避免在网络中遇到信息误导、欺骗与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以此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教材内容修订,信息技术课程越发展现出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工具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其需要与美术、数学等课程相结合,也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应用相结合,尤其Word文档、Excel表格等软件,在生活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进而成为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与办公问题的重要工具。基于上述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坚持实践性要求,只有学生多练习、多操作,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各项技能与生活应用技巧。但是目前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明显更注重理论教学,一方面,在方法上侧重传统的讲授式课程,基本按照教材内容进行阐释与解析,缺乏实际项目的训练与操作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如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与实践的操作平台、学生未能与同学进行开放性的合作与探究、学生缺乏主观表达与个性释放的空间等,由此使得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偏向理论教学,从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

(二)课程形式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型课堂,以此一方面可以落实生本教育原则,另一方面则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活动中,深度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达到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效果。但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形式呈现出单一化的问题,多数教师采用“讲解+练习”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先结合教案或板书进行基础知识讲解,而后从独立的知识点出发,要求学生按照课程案例进行演示和操作练习。此过程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个性化意识,而且单一的形式还会逐步为学生带来枯燥感,甚至未能构建一体化的整体项目,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技能树难以有效协同,由此无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偏颇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以此关注评价的真实性、多元化、多样性、全面性以及指导性,因而在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采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以及单元与期末评价等多种评价环节与形式。但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仍以学生的成绩测试为主,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水平与个体优势,其评价结果既不全面也不合理,甚至难以对学生的自我完善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由此既影响教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直观判断,又削弱学生的自信心,成为影响核心素养培育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建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在核心素养培育中,教师应优先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只有让学生对生活学习中的信息建立一定的敏感意识,才能发现信息之间的传递规律与应用价值,进而能够由此解决生活问题、揭示生活现象。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创建生活情境载体的方式,一方面借助生活化内容,可以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常识;另一方面通过情境形式呈现,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熟悉感,由此促使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为信息意识的培育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程序设计中的循环结构“for循环”这一知识板块时,教师即可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春节或元宵节的观灯场景,并由此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灯光展,以此帮助学生联想观赏彩灯的记忆。其次,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与课程知识进行融合呈现,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同学们,每年过春节或元宵节时,我们都能看到街上到处都是彩灯,这些灯不仅为我们装点了城市夜景,也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体验。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些一串串的彩灯会像流水一样循环闪亮呢?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着重为学生展示一串最普通的彩灯,并让学生尝试回答提出的问题。再次,在学生无法解释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则可以正式引入本课课程,让学生先了解“for循环”的基本设计思路与程序理念,进而指导学生掌握基础“for循环”程序的编写方法。最后,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for循环”写出一段程序,以此控制彩灯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闪亮。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隐藏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敏感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

(二)采用多元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效率,教师还应进一步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让学生具备快速获取信息、合理分析加工以及高效表达信息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深化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实践。信息技术课程应当以实践性为中心,由此设计更多的学生合作、讨论与探究活动,但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具备大量需要学生记忆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就使课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Excel”相关板块的第一课为例,在微课预习环节,教师应借助5~8分钟的视频,向学生介绍工作表、单元格、工具菜单等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习题,进而记录学生预习环节的实际表现。在备课环节,教师则要根据学生预习环节中的实际表现,选出学生的核心问题与重难点知识作为课程活动项目设计的中心,由此构建完善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则要采用问题情境设计或项目驱动方法,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使用Excel处理数据的真实情境,另一方面可以将该问题情境转化为项目任务,由此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可以给出一份学生成绩单,要求学生利用Excel表格的功能,进行总分核算、名次排序、求出各学科的班级平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拥有更充足的活动时间,真正落实生本原则。

其次,教师还应推动多元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并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实践。例如在学习PPT设计课程时,教师即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进行融合,要求学生制作PPT,利用文字与图片解析一个建筑项目工程,并由此计算相应的工程时间。由此既深化学生的数学课程知识,又达到PPT制作训练的目标,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体验,将传统的文字信息转变为图像,对学生的计算思维也有良好的培育效果。

(三)开展拓展活动,培育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其不仅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而且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借助不同形式的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各类行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例如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即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围绕“信息技术的利与弊”主题展开辩论。首先,需要将学生分为正方与反方两个大组,并且在各小组中选拔出组长,引导小组展开讨论与分析。一方面小组要选出善于表达和辩论的学生,分别作为一辩二辩与三辩选手。另一方面,各小组要群策群力,找出符合本方观点的论点与论据,并将其分点整理,以此确保条理清晰、逻辑明确,能够科学展现本方观点的正确性。其次,正式开展辩论活动,教师可以作为辩论主持人,要求正反方选手依次限时发言进行辩论,最终由全体学生观众进行投票,选出获胜方。在辩论活动结束后,教师则要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会后讨论与分享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信息技术的利与弊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固然有着诸多弊端,但同样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带来更多的优势与支持,因此总体呈现出利大于弊的现象,信息技术必须坚持下去。有的学生则提出,信息技术的弊端大多表现在人自身的应用问题上,只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技术的负面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与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安全交流会,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各类行为,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还需要通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首先,教师应当优化与完善评价标准和内容,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课程内容模块系统等进行综合思考,以此形成统一、个性、阶段性的评价体系,能够展现学生在预习、课堂学习、小组活动、课后作业以及考试训练等各个环节的能力素养。另一方面,则要将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以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此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着重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其次,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积极采用激励教学法,对学生的积极表现予以鼓励肯定,进而达到增强自信、提高积极性的目的,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成绩评价中,教师则要设计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个模块,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以及小组互评等方式参与评价环节,进而从不同的视角展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表现,以此达到更科学的评价效果。[1-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全面改革。为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而且要掌握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技巧,能够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掌握课外拓展活动的设计方式,具备优化教学评价的能力等,以此促进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以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品格。

猜你喜欢
核心信息技术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