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研究

2023-05-11 02:06刘鑫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高中生培育育人

刘鑫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因此,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出背景

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急需改革。因此,教育部在2020年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在这次的课标中对过去的高中思政课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凝练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首次提出政治认同素养这一词。

二、政治认同素养的内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2]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高中思政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政治认同素养是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的来说政治认同包括道路认同、制度认同、理论认同、政党认同这几部分内容。政治认同素养是高中思政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养之一。

三、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理论意义

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而高中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正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细化,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要求。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党和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所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立德树人是要为学生立人性之德、时代之德,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生必须认同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认同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认识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认识到实现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是我们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因此,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必然要求。

(二)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中生正遭受着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但由于高中生涉世未深,因此往往对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出现了“躺平”等不良的社会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那在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3]人民有信仰,国家就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高中阶段正是人生的“拨节育穗”期,这个阶段需要培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他们人生第一颗扣子。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素质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这一育人主体,更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首先要求思政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清醒的政治头脑,能够引导学生在国家政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锻造过硬的政治立场,为人师表,注重发挥思政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在无形中也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的政治素养,为更好地发挥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起到“助推器”作用。

四、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现状

(一)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度不够

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关心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学生自觉投入情感,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但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的高考压力较大,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国家的政治生活,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了解部分内容。同时,学校和教师为了升学率,也只注重相关知识点的传授,没有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没有为学生补充拓展相关的时事政治,这对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带来消极影响。

(二)自身的政治认识不够深入

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学生的政治认识过于流于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深刻领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自觉学习和践行[4]。同时,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过于死板僵硬,对一些时政热点问题,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给出精辟的见解和入木三分的分析,关于国家政治的见解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新时代以来,我国取得了根本性的变革,但一些同学对这些根本性变革缺乏深刻的情感认同,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不能把自己的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在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情感表达中,缺乏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青年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5]因此,要提升学生的政治认识,增强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必然之举。

(三)政治实践的参与度不够

目前阶段,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接触政治的主要渠道[6]。通过课堂,学生只能了解有限的政治信息。学生参与政治实践,可以明确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学生的政治认识,增强学生的政治情感。但由于平时的课时比较紧张,大多数教师都只能通过相关的政治案例讲解相关知识点,学生参与政治实践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导致学生的政治认识较浅薄,政治实践的参与度也不够高,阻碍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五、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路径方法

(一)细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政治认知和价值追求,外化为自己的政治实践,对知识点能够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工作指南,也是本堂课学生学完知识后所应该要达到的程度。基于政治认同素养的高中思政课教学,教师应把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指向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将教学目标按照“教学情境+行为要求+必备知识+素养指向”的设计逻辑进行细化,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培育。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因此,可以将我国的红色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中,如革命人物的红色事迹、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抛洒热血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此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认同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中华民族,在心中自觉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理想信念。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充满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中也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教学融入生活,也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自己的认知。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理解尚未感知的生活,从生活中这些具体的事例出发,深刻理解政治认同的具体内涵,以及其在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智轻德、“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构建家校共育,整合育人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有从小培养孩子政治认同素养的意识,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如每天晚上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观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的政治生活,引导孩子对一些国家大事树立积极向上的观点。教育永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同样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8]家庭是涵养品德、陶冶品行的第一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9]。家是个人与社会的生命链接,优良家风能为当代青年立榜样、涵文化。重视家庭、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无论是修身齐家、教家立范的《颜氏家训》,还是爱党爱国、克勤 克俭、廉洁奉公的无产阶级红色家风,都体现优良家风的育人价值。“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10]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不仅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案例、视频图像等途径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政治生活,关注我们新时代这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关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也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引领孩子关注我们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变革,帮助孩子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孩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理论,对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因此,只有构建家校共育体系,从学校和家庭两端共同发力,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

六、结束语

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不仅仅是新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更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高中生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