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以X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

2023-05-11 20:42暴晓康王德芳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西藏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师范心理咨询心理学

暴晓康 王德芳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西藏高校师范专业是西藏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源头。西藏高校的生源分为两类:西藏自治区内(简称“区内”)和自治区之外(简称“区外”);参照各学校官网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简章发现,区内生源大约为区外的3倍之多(相关数据均源自西藏各学校官网或官方公众号)。其中,区内生源中的绝大部分毕业生会在藏就业,进入到西藏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部分区外生源也会在藏就业,成为西藏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简而言之,西藏高校师范专业是西藏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支撑,承担着为西藏基础教育培养师范人才的主要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西藏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保证,也是影响西藏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持续推进并改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对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师范人才有着切实意义。因此,拟以西藏自治区X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依托,以实际问题为契机,尝试通过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引起人们对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关注与反思,进而促进西藏高校师范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人才培养的应然方向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一系列教师教育的政策文件越来越凸显“立足地方”的人才培养导向。从师范专业认证来看,《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7)指出:师范认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实施方案。国家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权利主体确定为“地方”的同时,事实上也明确了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当地社会的需求。虽然,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但流动的自由度并非无限,各地师范生的就业去向仍具有一定地域性,民族地区师范生的就业尤为明显。

其次,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立足地方需求需要考虑当地对教师的个性需求。一是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需求:即对不同学科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如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对理科教师的需求、部分地区对本土师资的需求等,二是人才培养内涵的特色需求: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都有其特点,而作为学生,每一个体的心智发展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师资对当地文化等有所了解。作为地方院校,西藏高校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时,应兼顾两方面的个性需求。

第三,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应创新调整,而不是照搬模仿。西藏高校师范专业起步相对较晚,早期借鉴其他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等,不仅对人才培养迅速走向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对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也有相当的意义。但是,借鉴不是照搬模仿,由于人才培养中面对的生源情况、教育现状、师资水平等均有其特点,所以,简单照搬或模仿其他高校人才培养,也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状况的脱节。因此,西藏高校师范专业在借鉴的同时,更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调整。

(二)人才培养的实然状况

参考西藏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有关资料,可以看出,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对地方需求的考虑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不突出。民族地区师范人才培养应契合地方需求,一是地方资源的融入;二是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从当前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来看,各高校均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指向;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及模式等环节,既缺少地方资源的融入,也没有明显的人才本土化。在培养内容方面,各师范专业除开设一门藏文课外,在其他环节未系统融入西藏本土资源。

第二,人才培养同质化较明显。即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对传统的依赖较强,无论培养思路、课程设置或培养环节都较高地沿袭了“师范教育”时期的模式。以X大学应用心理学为例,前期在借鉴国内高校的培养模式上,直至2019年,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未进行系统调整,未能满足区内对师资需求的变化;同时,整个人才培养范式与其他师范高校雷同,入学、见习、实习等环节未能与西藏当地充分接触,整体上同质化较明显。而且,从公开资料来看,这些特点并非X 大学独有,西藏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同质化。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意识有待增强,即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本体情况的考虑不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教师教育”,将“师范教育”具体到了个体,事实上是强调教师个体的整体成长,凸显“以人为本”精神的导向,要求人才培养时考虑到培养对象的实际基础、成长历程等。西藏高校以区内生源为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及思维方式等都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有所考量。

(三)人才培养改革的提出

综上看,西藏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人才培养结构性调整,需要教育部门综合考虑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等,在宏观上对师范专业设置及招生数量进行调整,即宏观调整改革。人才培养内涵的改革则主要指对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培养内容等的调整,一般在专业内部即可实现,这里称为微观调整改革。宏观层面人才培养改革影响深远,其决策不仅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各方面,更需要参考微观改革的经验。因此,拟从微观着手,首先从师范专业开始改革,实践并总结经验,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改革积累经验并提供参考。因此,拟于X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试行人才培养改革。

二、人才培养改革的背景、实践和效果

(一)人才培养改革的背景

1.人才就业视角

X大学为西藏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经历了从非师范到师范专业、分班教学到混合编班的转变,总体上区内生源比例较高。如前所述,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藏就业多于在区外就业。其中,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到西藏中小学;在未转为师范专业时,有小部分进入警察队伍,另有个别进入公务员系列组织机构。进入教师队伍的大多数为专职或兼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警察队伍从业学生所担任的职位基本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关。

2.人才需求视角

从整体来看,西藏中小学比较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少学校仍未设置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设有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学校,也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从业者比例并不大。同时,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据教师反馈,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相应的师资队伍、课程改革、资源教室建设等配套措施还存在滞后。从实际需求来看,西藏基础教育急需一大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以,参照学生就业和人才需求,应用心理学专业需要培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人才培养视角

在人才培养上,X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需求存在一定错位。应用心理学专业旨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人员等(见2018年之前培养计划)等,在培养计划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没有明确。同时,课程设置比较分散,除基础心理课外,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方向繁杂散乱、缺少聚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不系统、也不全面,缺乏心理咨询技术课程。另外,培养过程着重理论传授,“知识为本、教师中心”的现象普遍,实习实践环节与其他专业雷同,专业特点不明显。此外,就心理学本身来说,该学科具有抽象、不易理解的性质,而大量理论的投入,不仅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同时也未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这点也并非X 大学特有的现象,有研究表明[1],在西藏高校,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实践课偏少或非常少,整体上呈现出理论偏多、实践偏少的现象。

基于以上情况,于2019 年开始,从微观角度对X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

(二)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X 大学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定位于西藏基础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应用型人才,因此,心理咨询和辅导技能为此次改革的主要目标。

1.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中的通识课由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基本统一,因此仅对专业课进行调整。课程改革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心理健康实践操作课程比重,主要增设心理咨询技术类课程,以训练学生的心理咨询技术,这是课程调整的重心;二是对专业基础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保证学生专业思维得到训练;三是在课程中融入“西藏文化资源”,以促进学生对西藏实际及基础教育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技术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在改革之前,X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未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技术实操课程,仅有“心理咨询”一门课程相关心理健康辅导,也以理论讲授为主。因此,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际情况,改革增设学校常用常见的心理咨询技术类课程,主要有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疗法实务操作(沙盘和绘画疗法),同时明确将“心理咨询”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确定为心理技术操作训练课。

鉴于心理学专业课理论性强、抽象性高,心理操作技术的掌握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思维。因此,为保证学生掌握到位,改革提出专业基础课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思路,如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设计相结合突出“实验设计”、将心理统计学与数据统计相结合设置为“心理统计及SPSS 实务操作”、心理测量与量表设计相结合等,从课程设置保证理论与应用结合,使学生能够一定程度上学以致用,以反过来促进专业思维的形成和概念掌握。另外,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有关西藏文化等内容,在“人格心理理论及人物解读”课程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选择西藏历史人物作为案例,同样“管理心理理论及案例解读”时,优先选择西藏教育案例作为文本等,以促进学生对西藏的了解和理解。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是掌握心理咨询技术的必要途径,因此改革的另一重心是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第一,对所有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做出调整,除个别理论性强的课程外(如心理学史),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均有明确要求。大多数课程的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1/3,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占1/2,如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咨询技术、人格心理理论及人物解读等。另外,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对各门课程中有所重复的理论课时进行缩减,同时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如:在实验心理学增加“实验设计”、综合课“心理统计及SPSS 实务操作”中增加学生数据统计实践等等,保证学生专业思维的训练及心理咨询技术的培养。第二,对实习实践环节的要求。改变传统实习,对各环节作出专业要求,实习生需要在担班主任期间,组织团体心理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学生做出个别心理辅导,并完成相应报告,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要结合专业进行,实践中必须有心理健康内容。

3.调整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改革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鼓励并要求任课教师探索教学模式,实施“对分课堂”“案例+大作业讲评”等模式,同时广泛应用“雨课堂”。对于理论知识较多,需要学生扎实掌握的课程,以“对分课堂”模式开展,如心理统计学、认知心理学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含有丰富的课前预习内容,并将课堂教学一分为二,一半时间学生互助互学、一半时间教师释疑,充分促进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对于专业性、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自主创新的课程,摸索出“案例+大作业讲评”的课程教学模式,由学生自选案例、小组解读、课堂演示、教师点评等,“案例+大作业讲评”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合作学习,适合于高年级。

(三)人才培养改革的效果

首先,学生基础能力明显扎实。与其他专业相比,应用心理学学生的逻辑思维、数据统计、研究设计等方面,在毕业设计中表现突出。主要归于课程改革后,专业基础课中的实践内容的增加,如:心理统计学与SPSS 实务操作结合时,授课过程中必须依托一定的研究数据进行,在实践操作中,不仅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技能,同时也塑造其对研究设计及数据搜集的敏感性。同时,在问卷、实验设计及心理学前沿等课程的熏陶中,学生的科研素养明显得到训练。

其次,心理健康辅导素养和技术的掌握。心理健康辅导及咨询属于意识层面的操作,纯粹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掌握相应操作技术。通过案例教学后,不仅学生的分析能力显著提高,其专业思维及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概念的形成也非常明显,能够形成初步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沙盘咨询技术思维操作概念,并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操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提升专业兴趣和促进科研创新。自实施改革以后,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区内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整体上,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专业认同度提高,对心理咨询的兴趣明显提升,个别学生课余自学叙事疗法、萨提亚等心理咨询技术并取得良好成果。同时,通过此次改革,也获得了一定的科研创新成果。“案例+大作业点评”教学模式获得X 大学第十八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建构——基于心理学课程的研究”获X大学重点教改项目立项等等。

三、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反思

(一)从全局出发:进行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真正系统的改革无法脱离整体约束。在X 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增设课程或增加学时有限。因为通识教育课程及学时较多,增设课程或增加学时均会导致整体学时过高,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导致学生负担增加。所以,尽管是专业内部的微观调整改革,笔者团队依然感到非常约束。同时,见习、实习等环节一般由相关部门统一安排,所能进行的改革也非常有限。

因此,真正实现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需要从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在充分考虑西藏实际和需求基础上,创造性借鉴其他高校经验,从全局出发进行人才培养系统改革,如一定程度压缩部分课程、统一在西藏中小学实习等等,这些均需要学校或有关部门牵头进行“顶层设计”。

(二)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立足地方需求是国家对师范人才培养的主要导向之一,而“问题”往往是需求所在,所以“以问题为导向”应是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但目前,西藏高校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缺乏足够清醒的问题意识。如X 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当时并未认真思考西藏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之后,也未对西藏基础教育中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及存在问题进行考查。因而一直至2019 年,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变动不大,且与其他高校千篇一律。西藏高校其他师范专业中也存在类似情况。[2]究其原因,西藏高校师范专业没有以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为着力点,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

所以,西藏高校师范专业需要以突出的、尤其是久而未决的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如理科教师的培养等。这不仅是西藏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点,也是从师资源头促进西藏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三)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实际与师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之一。人才培养不只需要契合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学生实际,在“需求”和“学生”之间权衡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心理学来说,理论知识抽象,西方理论为主,实践操作也基本在心理(意识)层面进行,属于“无形”操作。鉴于理解及掌握本身即有一定难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语言情况、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等,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因此,X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即大量融入贴合学生文化背景的实践操作素材,形成以西藏文化为特色、以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达成学生背景和师资素养的连通,实现培养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目标。

不基于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是空中楼阁,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亦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基础,同样需要以“需求”为指向。因此,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突破传统,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西藏高校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高校必须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坚持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师范人才,在今后的改革中,还需要继续贯彻从全局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提升师范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西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师范心理咨询心理学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