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理论探源与现实逻辑

2023-05-13 07:41傅玉峰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责任

傅玉峰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新时代大学生肩负重要责任。因此,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源头与现实矛盾进行追溯与分析,从而寻找到可靠的理论支撑与现实逻辑起点至关重要。

1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伦理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伦理学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关系、自由与责任关系等理论观点,均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支撑。

1.1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5完全脱离个人的社会不能成为一个社会,而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也只能被排除在社会实践活动之外。社会为个人的成长、发展及各种需要提供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既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承担者,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依赖于个人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作为一个确定的人,自始至终有规定,有使命,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无关紧要,这项任务是由于您的需求及其现有世界的联系产生的。”[2]这说明,从需求和联系的普遍性角度出发,任一社会成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都有着有别于他人的对于社会的特定需求。这一特定需求决定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必然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应当自觉履行的社会责任,以达到实现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确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03。

1.2 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关系理论

人既依赖社会又创造着社会,人的价值必然首先是指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创造活动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的贡献。在人满足社会需要和对社会作贡献这一过程中,人便无限地趋向于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以人的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以及人的需求为主要构成内容。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即是指自己全面的本质的充分发展,其基本内容和外在表现需要以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为支撑。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定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便不可能成为现实或是片面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越是最大限度地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则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大;反之,其社会价值就越小。由此可知,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相互促进的,承担社会责任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促进了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人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创造了更多可能。

1.3 自由与责任关系理论

恩格斯指出:“一个人只有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的责任。”[4]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来源于自由,人在自由实践活动时必然负有一定的责任,这是人类长期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人们以制定法律法规或道德信条的形式约束人的行为,并使之履行责任。责任保护人的自由能在合理的、安全的范围内行使,在这个范围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合理的自由。“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5]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如果不负责任导致自由受到限制和削弱,便不能很好地行使意志自由,进而不能较好地履行责任。一个人只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自由程度越高责任越大,反之则小。总体而言,责任的承担伴随着自由的选择而出现,只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才会享受到应得的自由,为了追求更高程度的自由,人必须接受社会的外在规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伦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璨若星河,其中以儒家为骨干的诸子百家和历代先贤们关于责任伦理的学说或思想相互辉映,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责任伦理精神。

2.1 “心忧天下”的国家责任伦理

儒家学说饱含对国家的忧虑。春秋时代,孔子对国家发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6]的深深忧虑,强调个人勇于承担救国责任的强烈愿望。孟子始终心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之思。他对齐宣王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7]后世儒者继承了心忧天下的国家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和张载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伟大抱负,心系国家人民;明代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急呼。在心忧天下的同时,儒家先行者对当时统治阶级也提出了担负起天下或者国家责任的有效方式,即内圣外王,对人民施行仁政。《孟子》载言,“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7]向内追求成仁成圣,向外才能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由“内圣”的热烈家国情怀外化为“外王”的承担国家责任的生动实践,实际上是先贤们追求治国安邦、济世安民的责任和使命。

2.2 “仁者爱人”的社会责任伦理

在讨论如何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儒家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仁”“泛爱众而亲仁”[6],“仁者爱人”[7],广施博爱,关心爱护其他人,亲近有仁德仁爱之心的人。孔子也主张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对于“仁”的内在要求,孔子提出修身“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6]。在孔子主张“仁”即是为“爱人”的同时,孔子的弟子颜回认为“仁”也应是“自爱”。“自爱”并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得失或感受,而应当是普遍联系到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关怀关心他们也与自己休戚相关,此亦为“仁”。孟子提出“爱人”是对有志于“平天下”的仁者的基本要求。唯有“爱人”才能承担起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与天下的责任。具体到个人的行为上,儒家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是“爱人”以至“成仁”的最佳路径。因此,人之谓成“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克己修身,“爱人成仁”,也应推己及人,成人之美。

2.3 “孝敬友悌”的家庭责任伦理

儒家认为家族中和家庭中的长辈是每个晚辈必须尊敬的对象,对父母更要孝敬。“夫孝,德之本也。”[8]儒家认为孝敬父母不仅要“能养”,也要“善养”。所谓“能养”,是对子女赡养父母的基本要求,即子女应能向父母提供生命存续所必需的最低保障。在孔子回答弟子何为“孝”时,孔子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6]孟子认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7]这里回答了何谓“善养”,即子女对父母行“孝”道,最重要的是尊敬父母。所以,儒家在塑造家庭责任伦理规范时,要求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要求子女在人格上敬重父母。除此以外,儒家也重视“兄友弟悌”这一家庭责任伦理规范。《左传》载言:“兄爱而友,弟敬而顺……礼之善物也。”[9]兄长仁爱而友善,弟弟恭敬而顺服,这是最上乘的礼。“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8]这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儒家在家庭责任伦理范畴之内也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责任关系的“双向奔赴”,彼此之间应当相互负责。

2.4 “修身立德”的个人责任伦理

在个人责任层面儒家首先强调生命的珍贵,要求人们珍惜和尊重生命。荀子曰:“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10]他认为人不仅有生命,更有知有义,是世间最为珍贵的。《孝经》中要求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9]。儒家重视生命的同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认为自强不息、慎独自省,才能成为正直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1]昭示着人们应依靠自身持之以恒的奋斗向着更高目标努力,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反之,“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12]而慎独与自省则要求个人具有高度的自觉与自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孟子则要求自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7]行事没达到预期,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6]对于慎独,儒家认为“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3]品德高尚的人独处也会遵守道德规范,这就要求人们将道德行为内化为道德自律意识,实现自我德道修养水平的提高。

3 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发表了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青年应履行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为何要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培育社会责任感作出了明确回答,这也为培育好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根本遵循。

3.1 新时代青年应履行社会责任之何为

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包含自我责任、国家和民族责任以及国际责任。对于新时代青年个人的自我责任,习近平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4]。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锻炼品德修为”[16]。对于新时代青年的国家和民族责任,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15]。广大青年只有听党话、跟党走,把自己的成长融入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之中,“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15]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对于新时代青年个人的国际责任,习近平认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16]。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为此,习近平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7]。

3.2 新时代青年履行社会责任之为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18]。习近平强调,“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19];“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15];“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20]。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17],“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16]。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与各国青年一道,肩负起“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谱写世界青年团结合作的时代新篇章”[21]的重大使命。

3.3 新时代培育青年社会责任感之如何

培育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22]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认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23]。培育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应立足于时代要求,“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17],坚持严管与厚爱相兼顾、尊重个体和顾全大局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17]。习近平认为,青年要在建设祖国的实践中勇担社会责任。“要积极鼓励青年到艰苦的一线吃苦磨练、增长才干,放手让青年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攻坚克难、施展才华。”[17]新时代中国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应该是以党、团为骨干的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的责任。对此,习近平认为,“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广大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17]。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需要家庭、社会、高校三者正视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各自存在的矛盾,进而探索出转化矛盾的科学规律,此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逻辑起点。

4.1 家庭教育失当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利

“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24]但目前部分家庭的不当家庭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目标不明晰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目标虚无。现代社会部分家庭对子女重“养”轻“育”、重“智”轻“德”,家庭教育鲜有明晰的目标,并认为教育目标是学校的讨论话题,与家庭无关。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观念的不理性造成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部分家庭对子女溺爱过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化。也有部分家庭对子女的人际关系、道德操守、理想信念等缺少正面的以身作则式的引导。少数家庭仍残留封建家长式作风,仅存的“教育”多为批评或责怪,使得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独立人格。再一方面是家庭教育内容的异化误导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部分家庭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教育内容异化,对部分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产生严重的阻碍和误导,进而对社会责任感的外化产生了抵制与叛离。

4.2 不良社会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良社会思潮涌入中国的势头依然迅猛,这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造成了阻碍。其一是个人主义思潮解构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个人主义由于只顾自己,久而久之便会打击和破坏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25]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集体责任持蔑视态度,更有少许极端个人主义者滋生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其二是新自由主义思潮淡化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部分大学生错误理解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个人利益与民族、国家和社会利益面前,只关注个人自由,不关心社会责任。其三是功利主义思潮破坏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受功利主义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上只关注自身利益,刻意逃避社会责任,最终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其四是消费主义思潮异化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购物,热衷于攀比或炫富,道德认知水平降低。“生活方式由健康活泼异化为病态萎靡”,“原本充满温情的人际交往变得冷漠世俗”[26]。

4.3 高校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出现偏差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2022)》建议“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社会责任教育的针对性”[27]。目前,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高校尚无明确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阶段划分和标准。国内高校将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笼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未根据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的责任感标准界限不清晰。二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与模式缺乏时代性。培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责任素养契合度不高,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获得,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淡化了专业课的思政功能。在培育模式上,“理论教化—观念内化—行动外化”环节不完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模式老套、走形式。三是高校需进一步落实好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任务与新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和教师提出了新任务与新要求。但部分高校思政理论课不仅设定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而且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理论灌输和说教,缺少启发与引导。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作为一项亟需完成的重要任务,需要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但理论在回归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解决家庭、社会和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凝练出培育的科学规律、探索出培育的有效路径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