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层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情况调研与分析
——以H学校历史学专业为例

2023-05-13 07:41张德顺
关键词:毕业论文层面调研

张德顺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0 前言

毕业论文工作关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生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形成,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考量。然而,在毕业论文工作实践中,尚存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皆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反思与改革,以进一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自2001年以来,学界关于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立足于学校及教师层面认知主体的分析与思考;研究内容涉及论文质量考评体系建构、论文写作指导以及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与路径探索等方面;研究成果所涵盖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中文、英语、经贸、法学、医学、体育及环艺等。上述成果中基于学生层面主体认知的严重不足,关于历史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阙如。本文以H学校历史学师范专业及部分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群体为调研对象,侧重于学生层面的认知,围绕毕业论文工作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实践成效评估等方面,就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质量工程,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相关部门以及与论文工作密切关联的各角色主体借鉴与参考。

1 样本抽取情况说明

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关注H学校的毕业论文工作,课题组成员也一直参与学生论文指导工作及实践,并进行大量的调研与访谈,包括了解省内及我市同类型院校有关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做法,尤其是针对H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问卷调研与走访。2016年初,课题组申报的校级课题《关于我校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顺利通过校级验收。调研期间,分别设计了教师和学生层面的问卷,兼顾文理科及基础理论、应用性、实验类等专业,力求较为全面地考察与了解论文工作的运作成效,进而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估。课题组在5个学院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学生问卷350份,随机走访教师数十人。通过调研、走访及问卷数据分析,课题组对我校毕业论文工作有了基本认知,并形成调研报告。

2014年至2016年的调研与分析,也为课题组新周期的调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比较视角。早于2021年下半年,课题组即进行新周期选题调整与调研问卷的设计及梳理。结合2022届毕业生论文工作,本次调研工作始于2022年5月,并做了一些调整:一是以H学校历史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情况为调研突破口;二是以历史学专业已经或即将毕业的共5届学生为调研对象主体(2018届—2022届),其中也包含一部分非H学校的毕业生;三是调研分析侧重于学生层面的主体认知,以学生视角,更能体现毕业论文写作实践参与主体的“话语权”,以提供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基本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调研问卷共设计选项30个,其中选择题29题,主观题1题,设计内容涵盖毕业论文工作的主要方面;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毕业生共195人,其中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192人,占比98.46%;非历史专业的师范类专业学生2人,占比1.03%;非师范类专业学生1人,占比0.51%。

2 关于毕业论文工作主要环节的认知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参与调研的学生主体认为,本科生应当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这一占比高达80.51%;但是,不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或以毕业考试等形式取而代之的占比近14.36%。基于这一情况,毕业生对于毕业论文工作主要环节的认知,值得我们在论文工作实践中,认真消化与落实,以确保每一环节及论文整体质量的提升。

2.1 关于开设论文写作课程重要性的认知

根据调研,很多院校及专业的论文写作课程开设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院校、同一个二级学院所属各个专业,也没有形成共识。H学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设置的四个专业中,也只有历史学专业长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因为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理论与方法论的教学与交流,许多学生在大三乃至大四阶段,开始论文写作实践时,一脸茫然,无从下笔,个别同学甚至不知论文写作是怎么回事,令人大跌眼镜。

调研显示,学生对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持肯定态度的占比达80%以上,在第30小题主观选项,学生大多表达了“学院开设专门课程,讲解论文写作很有必要,让同学们知道研究的方法,授人以渔”的看法。学生在校期间所在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较为系统的占比达68.21%;没有开设的占比8.21%;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论文写作交流的占比13.33%;由指导教师单独与所带学生临时进行交流的占比为9.23%。需要说明的是,H学校的历史学专业是长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的,本人也每年参与一次教学专题讲授与交流。说明同类型院校中,即使是历史学师范类专业,也不是全部开设论文写作课程的。

2.2 关于论文写作训练起始时间的认知

关于论文写作训练起始时间的问题,理论上来说并无明确的规定,因为多种因素考量,包括专业的类型、学校办学层次、学生来源等,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按照教学规律及学生实际,高校从大三开始,大都设置了学年论文写作的环节,为大四毕业论文写作创造前提,这种安排较为合理,也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调研显示,这一占比达69.74%;从训练效果来看,76.41%的学生认为,大三阶段的论文写作训练有助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当然也有近22.05%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训练可以安排在大四阶段,这样一来,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合二为一,对于学生主体而言,则缺失了一次重要的练笔机会。还有近6.67%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训练可以提前至大二阶段,这也对校、院及老师而言提了醒,大二阶段,虽然不能统一进行论文写作安排,但有关课程作业的“高要求”是可以实施的,特别是对于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作出灵活性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3 关于应用类论文选题调研工作的认知

多年来,历史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主体侧重于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类占比极低。近几年来,尤其是专业评估的导向作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发生重大调整,以基础教育为主,突出“应用性”。这一转变对于缺少中学教学实践历练的学生而言,构成极大挑战,只能退而求其次,一旦与基础教育结合,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调研”就很难避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也有较为清醒的认知,特别是在调研问卷设计的高质量、调研的高质量以及调研信息资料分析的高质量方面,形成相当共识,强调“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认为这也是论文质量提升的前提条件,这方面的占比分别为:52.82%、38.97%、41.03%。

2.4 关于专业学习质量与论文写作水平关系的认知

众所周知,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与教育,缺失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方法论的建构等,很难想象学生能轻易地完成专业学业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当然,专业素养的综合建构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死记硬背”单纯应付考试的“机器”能手所能达成。因此,专业学习的好坏与论文写作质量之间应该形成“正相关性”,这点在学生群体中也有高度的认可,占比69.74%。

2.5 有关论文写作实践中其它基本环节的认知

写作实践环节也是多元的,对于每个个体的学生而言,各个环节的重要性认知不尽一致,但有些环节既是写作实践的重要节点,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公约数”,是论文质量保证的基础所在。按学生认知占比顺序,这些“节点”包括:“基本思路梳理”,占比88.21%;“选题”,占比82.56%;“资料搜集”,占比64.1%;“文献综述撰写”,占比55.9%;“初稿写作”,占比47.18%;“调研问卷设计”,占比32.82%。

3 影响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因素梳理

实事求是地讲,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的学业追求目标和过程都在发生较大的改变。考研与就业压力、专业素养构建不充分、基础教育实践历练存在短板等因素,致使部分学生无法专心与有效投入论文写作。尤其是“信息化”构成“双刃剑”,导致一部分学生分神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积累不足,要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写作真是勉为其难;论文工作过程中,师生互动下降,以至部分教师感叹:论文工作几成教师的“独角戏”。具体分析如下。

3.1 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论文的有效投入

客观而言,就业压力自学生进校时就已形成,这是大气候使然,并一直困扰和影响学生求学的四年。尤其是地处苏北的H学校,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也是学校及各个层面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再上台阶,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将考研作为抓手,进行宣传,并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学生也想当然地认为找工作、考研与论文写作在时间上有冲突,更有甚者竟然认为论文写作应该让位于考研和找工作。这样一来,论文写作时间的投入受到严重制约,不少学生阅读不足,仓促拼凑完成论文,质量很难保证。调研显示,这一占比分别为:考研因素35.38%、就业因素50.26%。就业压力占比较之六年前,不降反升(2016年占比38.7%),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

3.2 专业兴趣与能力制约论文写作质量

专业兴趣不浓,意味着学习动力不强,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建构就无从谈起,论文质量亦很难保证,这是一个不良的循环过程。调研显示,与考研、就业等因素相比,这些因素占比更高,分别是:专业兴趣因素53.33%、写作能力因素74.87%,充分说明这种认知更富有理性,这些因素对论文写作亦更具实质性的影响。与此相关联的,兴趣不足、动力不强会制约自身其它技能与方法的把握,专业素养大打折扣。调研显示,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皆肇源于此,这些困难按占比高低依次为:思路不清,63.08%;文献资料缺,55.9%;语言表达能力较差,54.87%;惰性重,43.59%;研究方法单一,40%;专业基础薄弱,34.36%;选题困难,27.69%。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影响因子中的“文献资料缺”与“选题困难”等,除了客观原因外,学生层面的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比如惰性较重、主动性欠缺、不愿投入、依赖性强等。还有一点,即多年来学校实行转专业政策的影响。来源于全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据了解,最多的一届达16个专业)成班建制,就读历史学师范专业,一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后来居上,但仍然有相当占比的学生对新专业的认知严重不足,勉为其难,专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其专业学习与写作水平的提升。

3.3 理论与实践短板的制约

如前所述,因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从业方向是基础教育,学生论文选题侧重于基础教育领域,这对于理论基础不太扎实、基础教育实践经历“空白”的学生群体而言,有“赶鸭子上架”之累。仅靠大四阶段短暂的教育实习经历,是无法充分地融入基础教育这一大环境的,即使是增加“调研”环节,也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无法弥补教学实践经历空白的“硬伤”,论文写作就会陷入从“理论”到“理论”,质量是不高的。调研显示,通过对比,毕业生对此有更多的发言权,涉及基础教育类选题“短板”明显,按占比高低依次是:理论知识不足,70.77%;实践教学经验不足,57.95%;研究方法单一,53.85%;专业知识欠缺,52.82%;调研不充分,49.74%;写作能力不强,44.1%;选题视角困难与文献资料匮乏,36.92%,等等。

4 关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及成效评估

据调研及任课教师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等方面综合考量,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尚存不尽如人意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普拉加葡萄酒庄(Plaga Wine)是另一个在巴厘岛上利用非酒精原料进口税低这一优势来酿酒的厂商。这个团队由一群说西班牙语的人领导,包括来自智利的市场营销员胡安·迪亚兹,来自阿根廷的酿酒师普拉伯·冈萨雷斯和来自西班牙的乔迪·莫雷诺。酒庄从智利中央山谷、意大利西西里岛以及西班牙拉曼查进口浓缩葡萄汁,并在收获期进行实地品质控制,普拉加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年轻的印度尼西亚人,零售价格与当地种植的葡萄酒持平。在真正的拉丁精神中,传递的讯息是乐观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过得开心。胡安给我看了即将发售的莫斯卡托视频,不得不说这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亮点。

4.1 论文写作的自主性欠缺

无论考研与否、是否真正地去找工作,不管在校与否、大四课务多与少等等,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自主投入阅读和思考及进行论文写作的时间并不充分,被动、应差的大有人在。尤其是近几年,因为疫情防控缘故,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方式主要以网络交流为主,其中微信或QQ等占比80.51%。必须说明的是,这一比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老师的多次催促与主动联系的情况下,才得以完成。围绕论文主题写作,学生自觉主动联系老师的占比仅42.56%。

而在与教师的访谈与调研层面,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被动应差与临时突击的比例高达64.71%,这与学生层面的调研占比(仅7.18%)有较大出入。少数学生有的一学期仅一次交流,很是被动。

4.2 毕业论文的创新有限

论文创新确有难度,教师和学生对此皆有普遍共识,然而创新又是前提也是必然需求,各个层面也都在努力,力求有所创新,但从实际来看,实属不易,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投入较多,非常辛苦,就部分学生而言写作很是吃力,教师指导也较为费力。调研显示,不少学生也认为自我论文写作真正的“创新”十分有限,占比达56.41%,2016年调研时,这一比例为48.39%,六年来,不降反升,增加了8.02%,而教师层面的调研显示,这一比例高达82.35%。

4.3 写作能力不足

关于学生写作能力层面的调研所示,教师层面的调研结果与学生的自我认知有相当的一致性,这对论文质量监控及论文指导有重要的启迪。如前所述,制约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写作能力有所不足,学生就“写作能力”选项及主观层面的回答中,认为写作能力一般的占比很高,达78.91%。近几年面向基础教育的论文选题与写作,上述情况更为突出些,据H学校历史学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组论文成绩评定情况分析,2020届,“良好”等级及以上的占比仅36.36%;2022届,“良好”及以上占比仅45%;“中等”占比35%;“及格”占比20%,其中涉及基础教育类论文优良“等第”占比是最低的。

4.4 利用文献的途径较为单一

当下信息时代搜集资料的途径日益多元化,也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较多便捷,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搜集和利用文献资料的途径较为单一,网络资料收集占比90.26%,纸质材料占比48.21%,利用第一手材料占比仅25.13%。2016年的调研显示,利用第一手资料占比是29.3%,这一情况经过六年并未有多大的改观。主要原因之一即许多学生喜欢“走捷径”,不愿花功夫,惰性较重,这就极大地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提升。

4.5 涉及基础教育层面的调研质量不高

与上述相联系,最近几年,学生在涉及基础教育选题方面的调研质量不高。客观而言,存在理论知识把握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短板,但与部分学生努力不足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涉及调研环节,主观上存在“避重就轻”倾向,喜欢走捷径,不愿意进行付出与有效投入,问卷设计流于表面与简单问题的罗列,思考不深不透,不求甚解;样本抽取及调研范围很窄,无以有效支撑论文写作。这些都制约与影响了高质量论文的写作与呈现。

4.6 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意识不强

从学生主体认知层面来看,调研显示,即使在论文写作“完成”(文字部分),经过指导教师与学生两个学年的反复交流,仍有部分学生在“规范性”方面不达标,认为规范性很“一般”的占比为14.87%。在多年来的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写作的规范性意识较差,无论各专业是否开设了论文写作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当回事,一旦进入论文写作环节,依然如故。本人20余年指导学生论文工作的具体实践亦可充分说明这一点。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尤其是论文主体文字内容完成后,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讨论的重点问题即规范性问题,这一问题几成论文工作的“重灾区”,从封面到致谢词,包括基本信息、摘要、关键词、目录、结构、标点、分段、结语、文献注释、表格材料填写等等,五花八门,一方面说明学生平时学习时对此不以为然,也说明缺少有意识的自主训练。教师层面的调研所示,具有一定写作规范性意识的比例仅5.88%,学生毕业后校院及相关教育部门对毕业论文的多渠道抽检所发现的主要问题大多与此有关。

5 加强毕业论文质量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调研显示,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关于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学生主体,双方在这方面的共识高度一致。结合本文主题,这里仅就学生层面的论文写作自主机制,提出几点建议。

2) 创新意识。创新不易,但论文写作又必须在这一点上努力寻求突破,这就意味着学生应该在事关专业成长以及未来长期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进行辛勤劳作与思考,一旦实践,就应“逼迫”自己沉下心来,在论文写作的诸多环节,努力付出,进而“苦尽甘来”。

3) 互动意识。当今,师生交流的方式日益多元化,这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更有助于改进论文质量,而一部分学生无视这一点,总是以考研、教育实习、找工作为由,很长时间不与教师见面,指导教师关于论文的整改意见很难得到有效贯彻;同时,网络交流亦有其一定的弊端,教师关于论文修正的很多意见与建议,容易被打折扣,往往一次修改建议,必须要经过“几个”反复交流,方得完成,如此,论文质量是无以提升的。强调互动,特别是学生层面的“主动性”跟进尤显重要。

4) 时间意识。校院对于阶段性的论文写作进展进行时间规定,也是必需的。不过,在具体实践中,仍有部分学生时间意识不强,特别是进入网络系统的互动交流,有时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进展经常滞后,大多数教师对此颇有微词,故并不支持这一举措。但无论如何,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加强自律,特别是强化“时间意识”,是确保论文质量与效率不可忽视的因素。

5) 尊重意识。论文工作体现师生的互动,也是互相学习与受教育的过程。从学生层面而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把个人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带进论文写作过程,如缺乏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敬重,这既不能保证论文写作的质量,也不利于以后工作、学习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尊重是相互的,尊重意识的养成对个体的成长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即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初为人师”的学生群体而言,这一点尤为可贵。

6 结语

论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训练,更是学生建构专业素养、砥砺学品的实践过程,也是毕业后实现自我专业发展与全面成长的重要契机。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需要指出的是,论文写作绝非学生专业学习中一个孤立的环节,高校关于学生论文工作的反思与改革,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期待各个层面包括学生自己,多方发力,在教与学的立体改革与实践中方可完成。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层面调研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