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学科开发利用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

2023-05-13 07:41韩同友王洪梅周苏敏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韩同友, 王洪梅, 周苏敏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中国大运河贯通南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孕育出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是大运河的重要地段之一,开发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并将其合理转化为课程资源,有利于挖掘出运河遗产的最大积极效益,同时对促进学科课程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1 初中政治学科开发利用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的意义

中国大运河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承载了优秀的文化,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批示指示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极大调动了沿线各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积极性。淮安市通过《淮安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倡教育部门要对大运河文化进行研究,充分发挥运河文化的价值,所以初中政治学科开发利用淮安运河遗产这一课程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1.1 推动淮安运河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淮安作为“南北襟喉,江淮要冲”,是大运河的重要地段之一,它拥有着淮扬运河淮安段、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清江大闸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将其转化为初中政治课程资源时,能深度挖掘出运河遗产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大力弘扬淮安的运河文化。在课堂导入、课程设问、教学活动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教育者开发利用淮安运河遗产,还可以实现运河文化的创新性转化,让运河文化不仅得以传承,更展现出新时代的新价值,丰富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

1.2 激发青少年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

在初中政治学科中充分开发利用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直观感受独特的运河文化、勤劳团结的运河精神,激发学习政治内容的兴趣。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运河文化的认识,在浓厚的文化熏陶下加深对运河文化的价值认同,从而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获得家乡归属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实现开发一条河、爱上一座城的积极的教育效果。

1.3 增强教育者课程资源开发的智慧

教育者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在开发利用淮安运河文化遗产时,能实现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将运河文化遗产中的经典故事和历史典故等有效整合到初中政治学科课程资源中,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建立起从课内、课外到网络的师生协同网格化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实现所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以及学科教学最大限度地“文化输出”,打通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后一公里”。在具体的设计和实操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实现初中政治学科与淮安地方运河遗产资源的高度契合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教师对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开发的智慧。

2 初中政治学科开发利用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淮安运河遗产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理论上可以作为初中政治学科进行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但就目前来看,在初中政治学科开发利用淮安运河遗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育者开发意识不足

教育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绝大部分的教师都只会选用已经开发好的课程资源,缺乏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访谈中,有教师提到,作为政治教师,平时也会关注到淮安的运河遗产,但因为教学上的压力,感觉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所以很少会想到去开发和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难以确保最后运用到教学中的效果,同时受到教学进度、课程安排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尝试课程资源开发,他们更倾向于运用现成的资源。部分教师还表示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协调运河遗产资源与教材知识点内容之间的关系,导致开发只是表面,课程资源和实际教学分离,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网络化开发力度欠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平台,政治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充分加强淮安运河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多教师提出自己都少有亲自参观和实践的机会,所以常常选择网络的方式来了解淮安运河遗产这一课程资源。但访谈中也有教师提到,淮安运河遗产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不多,宣传不够。可见,当前这一资源的网络化开发力度欠缺。淮安运河遗产资源网络化服务平台尚未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淮安运河文化资源库,也未进行主题或者专题的资源归类,所以无法实现完全的实时共享。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很多时候还无法判断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淮安运河遗产的网络化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3 忽视学生个体积极性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具备了相应的意识,但仍容易受到传统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教师更多地会关注与考试知识有关的课程资源,围绕教材知识点而开发内容,忽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有教师反映,淮安运河遗产这类资源要特别注重来源和出处,很多历史背景和学生生活实际会有较大差别,所以在开发这类课程资源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认同。在面对丰富的淮安运河遗产资源时,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选择和利用资源,只是通过讲授法一味地输出,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没有观察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导致开发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

2.4 课程资源实践性匮乏

传统政治课堂在开发利用运河遗产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将运河遗产资源与初中政治教材结合需要教师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也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体实施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都使初中政治课堂开发利用淮安运河遗产资源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校外实践课堂如何有效结合淮安运河遗产来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还有待挖掘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运河遗产的深入了解,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但目前在设计与运河遗产相关的学生实践活动时却存在一定阻碍,教师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组织淮安运河遗产的实践活动时,缺少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全力支持,教师也无法调动更多的资源,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

3 初中政治学科开发利用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的实践路径

3.1 更新观念,将淮安运河遗产寓于教学

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积累及应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课程资产资源开发最重要的主体,其课程资源开发观念的转变、开发运用能力的提高都将深刻影响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水平。淮安运河遗产资源见证和积淀了运河两岸人民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与革新过程,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感悟大运河文化资源,才能对其有进一步的理解。因而,政治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要更新原有的课程资源观,积极将淮安运河遗产资源寓于教学。当前政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足,对书本外的课程资源利用甚少,这已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阻碍。“当课程的新价值观念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课程行为的指导方向时,教师仍然会习惯性地把教材看作‘金科玉律’,对教材之外大量鲜活的课程资源熟视无睹。”[1]面对这样的情况,政治教师应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将能说明教材知识的资源应用到初中政治课堂,以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与接收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延续文化血脉”时,教师可以呈现《淮安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针对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是否有实用价值、是否有必要保护展开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淮安运河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教师的能力与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开发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后,更应提高自身素养,积极与同行以及专业学者交流学习,以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除了交流学习之外,政治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周末实地考察淮安运河遗产资源,只有在亲身学习领悟后,才能选取更恰当的资源进行利用。淮安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教师可以加强对淮剧、楚州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淮扬菜烹制技艺等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以便于更好地将其运用于政治课教学。

最后,教师在应用淮安运河遗产资源时,要精心选择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学生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它的价值。”[2]但并不是课程资源进入课堂就一定会发挥其价值,还需要注意挖掘利用的方式方法。例如,政治教师在课前应系统收集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源,在选用淮安运河遗产时要选取与教材内容贴合的资源,可以着重介绍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口枢纽片区和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并能够有所取舍,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3.2 依托网络,建立淮安运河文化资源库

通过对淮安运河遗产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各式各样的课程资源纷纷以不同的载体形式涌现出来。要利用开发这些课程资源并发挥其最大价值,离不开网络的加持、相应资源库的形成以及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

首先,依托网络信息资源来加强淮安运河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有力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等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既是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其本身也是一座巨大的课程资源库,是政治教师互相讨论共享的重要平台。因此,政治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多借助互联网等搜集淮安运河遗产资源的相关信息,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将淮扬运河淮安段、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清江大闸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机融入多媒体课件中,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其次,教师可以筛选网络海量信息形成淮安运河文化资源库。《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可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建设共同体,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持续更新优化资源。[3]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不仅是大运河开凿以来所形成创造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互联网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只有充分利用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高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可以学校为单位建立淮安运河文化资源库,并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这样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淮安运河遗产资源就可以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且同一资源可以得到反复利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利用价值和效益。

最后,构建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缺乏相应的支持与激励机制。很多教师虽然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但还缺少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勇气和毅力,也不知道从哪里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或奖励制度。例如,为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开发设立专项经费制度,以此来保证对淮安运河遗产资源开发的专项投入。另外,还可以出台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奖惩方案,对教师在淮安运河遗产资源开发进行评估,对有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以不断提高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3 立足生本,多元化组织课程内容形式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往往多关注考试涉及的课程资源,而很少涉及当地的课程资源,例如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在选择课程资源时也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忽视学生品德及良好人格的养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淮安运河遗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立足生本、多元组织课程内容及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满足初中政治课立德树人的需要。

首先,要坚持立足生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4]因此,政治教师在进行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开发时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在学校学生的素质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例如,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可以对淮安运河遗产资源进行通识性的介绍,向学生介绍清口枢纽、总督漕运公署等大运河淮安段的世界文化遗产概况,并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融合,让学生对淮安运河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而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淮安运河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将其上升到文化层面来思考,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升华情感,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

其次,要多元化组织课程内容形式。淮安运河遗产资源为初中政治课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因此初中政治课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形式时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淮安运河遗产资源有机融入初中政治课,多元化组织课程内容及形式。例如,在政治课堂内,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里运河文化长廊、总督漕运公署等淮安运河文化相关图片、视频等,以丰富初中政治课程内容。除了课堂中积极融入淮安运河遗产资源,教师也要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课外也可让学生绘制淮安运河文化板报、制作淮海戏传统戏剧宣传片、开展以“保护里运河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微写作等方式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学习与课外沉浸式参与相结合,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最后,教师只有积极创新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5]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很少会参与讨论交流。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效率高,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要注重案例教学,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播放里运河专题宣传片,设定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小故事,既亲切生动,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另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法来进一步升华情感。例如可以通过漕运文化体验游、运河水上风情游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淮安丰厚的运河遗产资源中接受熏陶,在移情入境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4 加强实践,寻求淮安运河遗产拓展点

淮安运河遗产资源丰富,对淮安运河遗产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要努力改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蜻蜓点水”式的开发。因此,初中政治教师不仅要进一步挖掘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还要着力于从校内到校外,加强实践,以寻求淮安运河遗产的拓展点。

首先,注重开发利用实践资源。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仅仅依靠课本,还要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运河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历史变迁、人文情怀和民俗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裴荫森故居等地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进一步感悟大运河承载的民俗文化和乡土情怀。例如,初中政治教师在讲授“凝聚价值追求”这一部分后,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里运河文化长廊,带着问题去参观思考,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开发一条河,爱上一座城。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学生的发展,不

仅靠教师、还要靠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应积极发挥自身特长,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为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提出建议与对策。家长的态度与素养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开发若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将对后续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行走大运河、运河龙舟赛等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另外,还要积极寻求社会人士的支持与配合,通过与有影响力的人建立联系才能进一步助推课程资源开发,从而服务于初中政治课堂的拓展延伸,服务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最后,要深入挖掘社区资源。社区对当前的学校教育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并积极挖掘社区资源,才能推动良好和谐关系的形成。一方面,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要积极向社区开放,例如开放学校已开发的淮安运河遗产课程资源,还应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一些教育活动,以不断丰富学生的学识、增强其课外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区也应积极向学校开放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不断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例如,可以邀请相关人士到学校开展淮安运河文化的讲座,还可以利用社区的纪念馆、图书馆等资源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来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