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地区高职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研究

2023-05-13 11:10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高职

潘 磊

(文山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等,为毕业生就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鼓舞了发展职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的信心。教育部印发的文件显示,2023 年高校毕业生1158 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2023 年的就业态势不仅是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还存在一定的存量群体结构性就业矛盾。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主要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预设性选择,涉及对职业类别的选择、入职后的福利待遇、就业单位所在的地区和就业单位的性质等方面的要求、预期和选择。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云南边疆地区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就业质量不高、少部分学生出现慢就业现象,存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办学模式等方面还未与人才市场形成有机对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契合度不高,师资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一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文山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3 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为制定就业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就业培训辅导,更好地做好2023 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云南高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云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

1 文山学院高职院2023届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情况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2019 年5 月成立,专门进行全日制专科教育的二级学院,2019 年7 月招生,在文山州职教园区办学,由文山学院统一管理,文山学院教师和园区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3 届毕业生总数是611 人,共有10 个专业,16 个教学班,其中,环境工程技术专业44 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35 人,旅游管理专业29 人,药品生产技术专业27 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5 人,护理专业136 人,食品营养安全与检测专业32 人,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40 人,中药学专业39 人,学前教育专业123 人,英语教育专业35 人,音乐教育专业46 人。本研究从就业意向、对就业后的月薪期望、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会选择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人数、生源地等几个维度设置22个问题,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向各班发放调查问卷611 份,回收611 份,回收率100%。

1.1 就业观念趋于保守,以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升学为主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第一就业意向选择公务员的是195 人,占比31.91%;选择事业单位(包含教师)的是206 人,占比33.72%;选择升学的是188 人,占比30.77%;选择企业的是14 人,占比是2.29%;选择创业和三支一扶的都是2 人,占比都是0.03%;其他选项是4 人,占比是0.065%;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升学的共589 人,占比96.40%,显然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去”存在较大差距。

1.2 毕业生对人才市场需求认识不深入,对就业后的月薪期望值偏高

毕业生对就业后的月薪期望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毕业生对自身价值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综合评估,对薪酬预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大学生就业的理性认知程度。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毕业生就业后的月薪期望值选择2000 元至3000 元的是11 人,占比是18%,选择3000 至5000 元的是360 人,占比是58.92%,选择5000 元以上的是240 人,占比是39.28%,这与文山州2022 年私营企业每月平均工资4194.8 元[2]相比,薪酬期望值偏高。

1.3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薪酬和福利的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薪酬与福利,选择人数是524 人,占比是85.76%;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选择人数是49 人,占比是8.02%;再次是考虑地域因素选择人数是22 人,占比是3.6%;选择单位性质的人数是15 人,占比是0.25%;仅有1 人考虑家庭期望。85.76%的同学优先考虑薪酬和福利待遇,仅有8.02%的同学关注个体发展空间前景,反映出高职毕业生求职意向选择的急功近利性。

1.4 就业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缩减,对人才培养规格期望提高

2023 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体制内提供的岗位减少,加剧了就业竞争。以文山州为例,2020 年全州体制内计划提供8360 个岗位,2021 年全州体制内计划提供1504 个岗位,2022 年全州体制内计划提供904 个岗位①。据文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负责人介绍,由于受到要消化体制内编制存量的影响,2023 年全州体制内计划提供的岗位还要在2022 年的基础上继续下调,文山州今年不再招聘特岗教师,事业单位对毕业生需求有限。通过对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立达尔大健康有限公司(文山市分公司)、云南七都药业有限公司、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人事招聘主管的咨询,了解到企业受三年的疫情影响,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生产动力不足,仅重要管理岗位和技术研发岗位需要招聘人员外,车间和市场营销人员需求有限,好在疫情逐渐缓解,但市场完全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

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求职意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高职生就业观念保守,求稳求保障意识较突出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第一就业意向选择公务员的是195 人,占比31.91%,第一就业意向选择事业单位(包含教师)的是206 人,占比33.72%,选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高达65.63%。企业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但选择者寥若晨星,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企业的是14 人,占比是2.29%。这个比例凸显了高职生就业观念保守,求稳求保障意识较突出。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毕业生就业求稳心理可以理解,但是也反映出毕业生对企业劳动保障制度缺少了解,折射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培养方向存在一定问题,急需加强对职业教育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人才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2.2 高职生自身定位不明确,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认识不充分

高职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掌握了相关职业的基本理论,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于岗位需求的认知还有一定差距。毕业生对自身综合素养缺少理性认知,对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缺少清醒认识,往往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的尴尬局面。对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认识不充分,受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在职场激烈竞争中,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与具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相比没有学历优势,唯一具有竞争优势的是职业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但这一能力并没有被企业认可,反映了职业教育实操能力培养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李某,应聘到文山市某美容美体店,因按摩技法不能满足顾客需求而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冶金专业的毕业生应聘到砚山县某大型冶金企业,因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被辞退。

2.3 高职生就业意识功利色彩浓厚,对自身发展空间关注不高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薪酬与福利,选择人数是524 人,占比85.76%,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选择人数是49 人,占比8.02%,再次是考虑地域因素的有22 人,占比3.6%,选择单位性质的有15 人,占比0.25%。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毕业生不注重企业平台是否有利于自身职业发展,而是注重眼前利益薪酬待遇高不高、稳定不稳定等,缺少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没有合理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再加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可供毕业生自主选择的工作岗位有限,未能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2.4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

学校教育方面一是表现在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课数量不够充足,整个大学生涯仅开设一个学期,16 个课时一个学分,仅靠教师的8 次授课,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很难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二是职业道德师资队伍建设急待加强,学校缺少一支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性强、职业实践技术精湛和德高望重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系统学习专业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职业道德情怀的熏陶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尤其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大打折扣,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特色科学地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三是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盼望着子女经过大学学习,能够跳出农门谋一份光宗耀祖的工作,不希望子女去企业打工,更不愿孩子回家干农活,家长过高的期望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意识。四是社会方面的拜金主义、享乐奢靡之风,也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愿到艰苦行业偏远地区工作,另外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因此需要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信心满满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潮中去。

3 培养高职生正确就业观的对策建议

3.1 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途径和方法

3.1.1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3]基本原则“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参考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按照“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的要求,“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4],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理论课程教学为基础,加强实践教育教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人才素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3.1.2 深化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发展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引进优秀就业指导课程和教材,通过校企供需对接、职业规划竞赛、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达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3]的目标。首先提前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一新生刚入校就能接受职业生涯教育,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制定分阶段、全程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计划。其次,职业生涯教育课堂教学瞄准人才市场需求,让学生置身真实的人才市场,体验就业的竞争性和严峻性,感知自身的条件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激发大学生奋进的求知欲。为此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设校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邀请用人单位、行业组织更多地参与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再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意识引导教育。让每个学生知己知彼,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有机统一,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统一。

3.1.3 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和开展职业主题活动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的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充分发挥各科课程大思政教育的作用,职业院校加强对青年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本质上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引导学生静心学习、刻苦钻研、百折不挠,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5]。另一方面每个学期通过开展职业主题活动教育培养职教生的职业行为习惯,例如,开展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活动周、职业技能大赛、走进社区献爱心等主题教育活动。

3.1.4 强化大国工匠精神和劳动模范精神的培育

毕业生有了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大国工匠”精神,才能够自信面对职场竞争,才能够从容面对艰苦的行业劳动。尤其是“奉献社会、求实创新、执着专注、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6]的培养。通过教学调研发现,现实中一些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课程的教学仅有16 个课时1 个学分,这与加强立德树人的时代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极不相符,参照师范专业课程专业认证的“OBE”理念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适当增加课时和学分,同时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学生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3]。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培养,就要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亲力亲为,在体验中感悟,在勤学苦练中升华。

3.2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3.2.1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校企交流与合作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凭什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毫无疑问是职业技术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劳动力人才市场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明显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需要的是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不难看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是职业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和实习是重要的途径,以操作为基础,以操作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是重要手段。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建设,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在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投入不足的大背景下,校企融合、产教结合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依托企业生产基地和技术型人才弥补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建设薄弱的缺陷;另一方面,企业依托学校人才培养和输出,解决企业生产人才劳动力短缺问题。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

3.2.2 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动手操作技能培养

按照“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4]的意见要求,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高职院校聘请社会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中心相关专家、省内外就业指导专家和相关企业负责人进校园,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专题培训,从就业安全、就业心理、就业政策、就业福利待遇、企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辅导,尤其是就业观念的引导,从“铁饭碗”、吃“皇粮”的意识引导到让每个毕业生意识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职业能力才是“铁饭碗”,解除毕业生就业后的后顾之忧。另外也可以邀请成功人士和创业成功的校友,以自己创业成功的经历激励毕业生积极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的环节,只有从思想上和实践教学工作中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职业教育才能和人才市场产生同频共振,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在人才市场出彩,唯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创造职业教育的辉煌。

3.2.3 增值赋能提质培优,做好专升本辅导教育培训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就业意向选择升学的是188 人,占比30.77%,实际报考专升本565 人,占比92.47%。大部分学生自身有追求进步的内在需求,人才市场用人规格不断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提升办学层次,做好专升本辅导教育才能满足学生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成长,满足学生需求,做好专升本辅导教育?一方面主要依靠平时的教育教学引导,提前谋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引导学生认真学好专业课,为专升本考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情况量力而行,抽调一部分专业教师组建专升本复习考试指导教师队伍,对大三报考专升本的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包括专业课复习备考和填报志愿的针对性指导;如果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可以引进专升本培训机构第三方组织,为报考专升本的考生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指导。当然也可以邀请上一届专升本考试中成绩比较突出的毕业生为学弟学妹做专业课复习备考报告。总之做好增值赋能提质培优,做好专升本辅导教育培训计划,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深造。

3.2.4 做好社会劳动保障就业政策宣传,引导毕业生到企业和基层建功立业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到企业就业的人数仅14 人,占比是2.29%。《中国青年报》新闻记者一共收集了2.6 万份有效问卷,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愿成为“蓝领”[7]。职校学生不愿意去工厂有以下几个原因:交友圈子窄,31.35%,工资低,40.01%,工作环境差,52.87%,发展前景不看好,61.04%,生活枯燥单一,61.9%[8]。不难看出,企业基层一线生活枯燥单一、工作环境差、收入福利待遇低、工作不稳定、社会地位比较低、对企业工作前景不看好等都是很多职教生不愿意选择到企业基层一线工作的重要原因。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我们要辩证客观分析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主观判断存在刻板意识,例如企业工作环境枯燥乏味、福利待遇低、不稳定等刻板印象,缺乏对企业一线真实工作环境和福利保障的认知,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宣传,让企业走进校园,让职教生走进企业,充分了解并逐渐接受企业文化,破旧立新,重塑新时代企业的形象。当然如果企业确实存在以上问题,要及时整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关注职工文化娱乐生活,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等。另一方面,聘请政府部门相关专家进校园做就业政策宣讲,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社会劳动保障政策和福利待遇,同时通过政策、税收、法律等措施,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同时提高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解除职教生的后顾之忧,让职教生到企业工作看到希望,让学生家长感到放心和体面。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高职生就业有责任、尽义务、有担当,激发职教生求职主动性积极性,提升职教生综合素养,培养职教生一技之长和“大国工匠”精神,引领职教生奔赴企业生产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完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完善同工同酬分配制度,提升职教生就业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相信高职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劳动市场一定能脱颖而出,我们也坚信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一定会大有作为,必将为云南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高职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