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手工编结技艺的美学探析

2023-05-13 23:06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手工艺编织藏族

王 琳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藏族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传统五明学中的工巧明,作为“工巧明”组成内容之一的编织(结)工艺,既是藏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内容,也是藏民族生产生活中传统文化与审美心理的载体。“藏族文化的发展既有其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也有其作为高海拔地区文化的特殊规律。”[1](P7)体现在藏民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藏族的编织技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观赏性与收藏价值。其起源有《易经·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2](P35),亦可根据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文物追溯到四千年前,由出土的大量骨锥、骨针、装饰的石璜、项圈、环、珠等反映藏族先民在史前文化时期已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推测当时已有绳结的出现,并形成了早期的绳结艺术;根据出土的陶纺轮、线坠等,推测当时已有毛纺织的雏形。阿里日土阿龙沟新石器时期石丘墓中织物残块、绳索残段的出现,也说明了藏族民间编织(结)工艺历史久远。

一、藏族生活编织(结)用品主要类型

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美是生活;换言之,抽象的美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物象中。“编结手工艺,是一种带着情感和体温的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3]为满足人民的内在需求,将身边的线材制作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发展成富于文化内涵的装饰用品,编织(结)俨然成为了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编织(结)用品的实用功能而言,编织(结)工艺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藏族民间编织(结)工艺的起源与发展伴随着藏族人民游牧、农耕生活之余的积累、发展、创新,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民族地域特征浓郁的编织(结)工艺类型,如:邦典、氆氇、卡垫、藏毯、藏被、其他生活编织用品等,由于编织技艺精湛,工艺品美观实用,很长时间作为西藏地方政府向清中央朝贡的贡品。这每一种编织(结)成果均在人类文化史、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藏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然而,“西藏在历史上和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和中华民族中的许多兄弟民族有密切的交往,”[4](P3)这也促使了藏族民间编织(结)工艺与中国结艺的交融,形成了能诠释藏族人民在日常中的生活态度、审美追求与创造美的能力的生活用品与装饰用品,如:吾尔朵、牛毛碗套、门饰、车饰等,鉴于其手工制作部分正逐渐被现代工业生产所取代,阐述编织材料的运用、工艺类型、分析色彩审美,是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有力举措。

藏族的民间编织工艺根植于民间,经过千年的锤炼,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它们或作为以编织品为主体的形式出现,或成为其他物品的辅助(装饰)形式,为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增添了一笔浓厚的色彩。不管是制作极具特色的邦典、氆氇、卡垫、藏毯、藏被等织物,还是生活中常用的编结物品,手工艺在千年传承中逐渐形成了结形繁多、变化多样、寓意深刻的编结艺术。从编织艺术与编结艺术的概念、起源、发展、材料、工艺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相辅相成,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一体,常应用于各类编织(结)物品。

(一)编(结)织材料与工具

编织(结)工艺在藏族人民的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绚烂多彩、种类丰富的民间工艺,编织(结)“一般将材料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天然纤维包括棉、麻、毛、皮革、丝、竹、藤、草等;化学纤维包括用腈纶、维纶、涤纶、尼龙等材料制成的线。”[5]根据其用材的不同,主要可分为草编、柳编、藤编、麻(线)编等。“现有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的藏族邦典卡垫制作技艺、拉萨曲水柳条编制技艺、林芝波密竹编技艺等都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保护与活态传承。由于藏民族多生活于雪域高原,其民族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并列为西藏历史上的三大传统产业。”[6](P13)。根据民间美术就地选材、就近选用美术材料的特性,藏民族在民间编织中也多以本地盛产的牛羊毛作为主要原材料,以牛羊毛为基础的纺线一般都要经过剪毛、选料、梳毛、纺线等严密的手工操作过程;到近现代,也有部分的生活用品会运用到丝线、棉线、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的纺线等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会运用到相应的辅助工具,如:织机、棒针、钩针、剪刀、软尺等;有些则徒手就能完成。

(二)实用类编织用品

藏民族融合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用鲜明的色彩、朴实的心灵、精湛的技艺编织出一件件以实用为主,反映独特审美理念的生活用品,并将这些生活用品随身携带亦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1.吾尔朵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生活中,让“吾尔朵”这一生活工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一度成为反抗侵略斗争中的防身武器,在牧区基本都是随身携带。吾尔朵中的“朵”,在藏语中有石之意,“吾尔”则是源于人们抛出石块、土块时遇风所发出的“吾儿……”之音而得名。吾儿朵是牧区男女老少皆宜的一种编织技艺,通常会采用牦牛毛或羊毛搓成绳,编结成一条两边粗细不一、黑白相间的牧鞭(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用毛线编织的色彩斑斓的吾尔朵)。吾儿朵主要作为放牧驱赶家畜牛羊、驱逐野兽的一种工具,在民间也是一种纯生态的游戏用品,并且逐渐发展成为民族运动会上的一项主要内容。吾尔朵有长有短,现存最长21 米的吾尔朵收藏于西藏拉萨牦牛博物馆。吾尔朵质地较粗糙,形制基本相同,均是由一条两边一细一粗的扁辫、椭圆形或菱形的“乌梯”、直径约10 厘米的套环等组成。在使用时可在“乌梯”上放圆形光滑、如网球大小的石块或土块,在驱赶家畜时为不伤及牛羊基本不放石块或土块,仅以其划空发出的清脆响亮声进行提示。

2.牛毛碗套

藏族人民对自己的碗十分看重,从早期贵族家庭到普通的农牧民家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用碗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传统家庭用餐时每人固定使用一碗。对于游牧民来说碗都是随身携带的,因而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保护餐具不易受损的生活必需品——碗套,这也是西藏牧区中使用覆盖面最广的生活用品之一。根据其材质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皮质碗套、木质碗套、牛毛碗套,牛毛碗套是根据碗的形状、大小,用牦牛毛绳为主材料,辅以牛皮编结并缝制而成的棕黑、棕黄相间的保护套,套内有两条皮绳用于固定碗具。一般以单件套的形式出现,具有防护性强、稳定性好、经久耐用的特点。碗套材料的区别与工艺的精湛程度既是藏族人民审美心理的体现,也曾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与交通的便利条件,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使碗套这一常见的生活用品正逐渐淡出人民的视野,其制作工艺也可能成为历史工艺文化的缩影。

3.背包

藏式背包或挎包是藏族聚居区极为常见的生活用品之一,常在外出转经、购物、放牧时使用,其主要采用氆氇缝制或羊毛纺线编织而成,形制虽较为单一,但在色彩组合上富于变化。有的会以黑色氆氇为主,氆氇上有简洁的纹样,边缘与缝制连接处拼贴少量邦典或条纹布条;有的会将氆氇有规律地染成几种鲜亮的颜色;有的会以氆氇为底,然后在氆氇表面以大量的吉祥图案(棉)布条覆盖。藏式背包或挎包具有结实耐用,美观大方、便于携带的特点。近年来,在编织过程中也会将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装饰类编织(结)用品

藏民族对美的追求与渗透无处不在,他们以各类编织(结)物品装饰着身边环境,或是自身饰品,或是身边的门饰,或是车饰。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经济的多元给传统编织(结)行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是一种机遇,为了迎合藏族人民更为丰富的审美追求,吸引区外旅客,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装饰类的编织用品唯有在传统编织(结)技艺的基础上再结合区外的材料、饰品流行趋势,将饰品编织成种类繁多,色彩明丽,寓意深刻的民族饰品,进行创新性拓展。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在材料选择上,除有牛羊毛线、棉线、纤维线等,还会使用具有民族特色、寓意吉祥的彩色小哈达。

1.饰品

在自身佩戴的饰物方面,藏族人民特别讲究,在重大节日会隆重着装并从头到脚地进行佩饰,常用金、银、珍珠、红珊瑚、绿松石、天珠等制作成头饰、耳饰、胸饰、戒指、手链、腰饰,这些饰品或缝制于布面(氆氇)上,或以串珠的手法以绳编结将饰品串联在一起,还有以绳编织各种具有寓意的结形并配单件或少量的物品于饰品上。主要有:巴珠,巴廓,巴龙,银镂扳指或珊瑚珠、礼帽、埃果、噶乌、戒指、手链等,这些饰品中绳编技艺多以辅助形式出现,仅在当代有部分不同款式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项链、手链以绳编技艺为主要形式出现。手链常用金刚结、平结、四股辫法并配以质朴或明度较高的色彩,形成简洁、美观、辨识度较高的装饰品。项链以天珠、红珊瑚、绿松石、金刚杵等其中一个作为主体物用绕线、四股或八股辫法相结合编结而成。由于地域不同,服装和配饰亦有所不同。

2.门饰

藏族人民对于大门装饰十分重视,无论是传统的民居大门,还是寺院大门装饰都是反映藏式建筑特征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体现藏民族审美的一种方式,除了关注门的材质、图案装饰、彩色短皱帘、门框本身、门楣、门楣上的屋檐、门板等的选择与搭配外,还要求与室内梁柱等装饰相协调统一。另外,藏族人民还常在寺院主(殿)门、民居正门挂上或编上寓意(加持)吉祥平安的金刚结。由于门环一般都是铜(铁)铸造的,部分会有装饰纹样的较大的圆形金属制品,而大多线材较细覆盖力较弱,所以门环上的编织品主要是用白色哈达或彩色的小哈达编结而成(哈达有长短之分)。在门环上编(绑)结的主要原因有:将哈达以绕线形式全包门环便于借力,亦为保护门把和不使推门之人手受凉;在装饰美观醒目的同时,金刚结及其形状亦有护佑之意。

3.车饰

车饰是有车人士对于美的追求体现,藏族人民也喜欢通过一些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物品来作为车饰提升其美观性,主要体现在:喜提新车时会在车前视镜边各挂一条吉祥的哈达;车内的装饰则体现在坐垫、靠背使用传统卡垫、背垫;车内镜挂饰使用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平安结;仪表台上置放转经筒、曲米咕支(音译)、吾尔朵等,一般从车内装饰就能知道车主是否为藏族。以羊毛编织的专用车垫与背垫,以七十二号或五号线编的法轮结、盘长结、金刚结、蛇结、斜卷结、麦穗结以及以牦牛毛、五号线,彩色小哈达编的曲米咕支和平安结等,都常被作为车内镜挂饰。

二、藏族编织(结)工艺特色及其色彩审美

藏族的编结工艺通过不同的结形来传达对生活的期望,被赋予美好的寄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与色彩审美。结形是整体造型最为直接的表现手段,编结过程中可通过结形的灵活运用与色彩的搭配来体现规律性的秩序美,突出成品的质感。常用的结形有盘长结、秘鲁结、斜卷结、法轮结、麦穗结、蛇结、纽扣结、十字结、金刚结、锦囊结、四股辫、八股辫等,这些结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一些简单的结形则可直接徒手完成,部分复杂的编结用品可用到塑料板(软木板)、珠针、棒针、钩针、剪刀、卷尺等辅助用品,盘长类结形则需要经过编、抽、修三个过程方能形成平整、流畅的结形。需要注意的是一种结形并不是只有一种编结手法,由于不同的编结者对结形的理解不同,其编结手法也有所不同,但最后形成的结形是相同的,这也不影响结形所含寓意。

编结之前,手工艺人结合经验对所用材料的特性应该充分了解,并准备相应的工具与线材,对结形的选择、应用、组合做到心中有数,对成品效果有一定的预期。以下是对藏族人民常用编结用品工艺流程的阐述与分析。

平安结意为如意平安。在编平安结挂饰之前,需要准备一条长3 米的红色五号线,四条长2 米的五号线,将一条长0.8米的线作为轴线(由于轴线是不显露出来,颜色可随意选择),为了使最后的成品有渐变色的感觉,常选择相同色系或过渡颜色的线来编结。这个挂饰主要由四种结形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双联结、三回盘长、斜卷结、麦穗结。将长3 米的红线对半折后,以左手掌心为一平面挂于食指之上徒手制作成正反两面都呈十字形的双联结,再用剩余的这两条线徒手或用塑料板(软木板)编一个平整方正的戴翼三回盘长(可根据下方所挂斜卷结圆柱体的直径大小调整盘长的大小,圆柱体越大上面可增加四回盘长或五回盘长,由于五号线硬度适中,不适宜于编较大的盘长,否则容易变形),再编一个双联结固定结形。将剩余的其中一条红线在轴线的一端编一个斜卷结,再将准备的四条长2 米的线以颜色的深浅程度依次从正中位置编一个斜卷结于轴线上,后面继续将剩余的另一条红线与四条长2 米线的另一半依次编一个斜卷结于轴线上形成一个圆形,最后以轴线为中心,将这十条形依次编斜卷结,为了结形规整结实,线一定要编紧实,在预期长度结束编结并用其中一条红线将所有剩余的线以绕线的手法扎在一起,为了使这个挂饰更为美观常将剩余的线剪成相同的长度并编上一个麦穗结,至此,这个代表平安的挂饰编结完成。

九眼不灭金刚结挂饰,名称来源与成品中渐变色彩形成的形状有关。在藏文化中,九眼象征着自然界九大行星运转,包含宇宙的运行与人类的思维,化弱为强,能免除一切灾厄。九眼不灭金刚结挂饰不只可以作为门饰,也常挂于藏传佛教寺院殿内。这种挂饰是由五条不同颜色的哈达与一条硬实塑料绳通过三股辫法、半斜卷结组合而成。五条哈达对折后固定一端,从对折部位开始用三股辫法编10 厘米左右的辫子,取下固定端将10 厘米辫子对折后用硬实塑料绳绑在一起,以塑料绳为轴线、十条哈达(五条对折后已变成十条)为绕线,用半斜卷结编五圈,注意哈达颜色的顺序与搭配,轴线(塑料绳)拉紧形成圆形,再用相同的方法反向编五圈,形成九眼形状的渐变色彩层,若需多个九眼形状可以此类推,结尾将塑料绳粘贴于内壁,剩余的哈达自然垂下即可。曲米咕支则是采用色彩较为单一的毛线或羊毛编织,与九眼不灭金刚结挂饰相对比,除不用三股辫法编挂扣外,与半斜卷结辫法基本一致,形成圆形中空便于摆放的车饰。

常见的另一种平安结,是用于摆放在车内仪表台上的装饰之一,用五条3 米长的哈达或三线一股共十五条3 米长五号线通过“扁六股”的方法编织而成,色彩各异,多以鲜亮的色彩搭配在一起。藏族的编结工艺流程各有不同,生活中常用的小件编织(结)用品多为徒手编织。

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里,运用不同的结形,手工编织者可以艺术性、创新性地编结出许多不同形状,如:花、鸟、龙、鱼、鞋等,常被视为辟邪和带来幸运的厌胜物。这些造型优美、色彩多样、深受大众喜爱的结形多与吉祥文化相关,不同的结形代表不同的象征寓意,如:双联结象征成双成对,福字结象征福气满堂,双钱结象征财源广进,团锦结象征前程似锦,平安结象征岁岁平安等。

然而,编织(结)用品不只是通过结形来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寄予之情,也通过不同色彩的象征寓意来传达。“色彩无处不在,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倾向,既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取向,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生动反映”[7]。雪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使藏民族有着独特的色彩审美,其色彩审美亦与风俗、民族神话、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呈现或沉拙古朴,或绚丽多彩的形象,与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使编织(结)用品上充斥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历史文化的沉淀赋予了各种色彩不同的寓意,早期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充满敬畏,希望通过身边的事物祈盼风调雨顺无自然灾害,随处所见的经幡即表示这种心理依托,五色经幡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如:白色代表着白云和纯洁、善良;蓝色代表着蓝天;黄色代表着土地和尊贵;红色代表着太阳、热情、慈悲;绿色代表着草地,这也成为了藏民族在生活中常用的色彩。综观生活中编织(结)用品所运用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黑色等,这些纯色的使用与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草地争相呼应,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是藏族人民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表达。

“藏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艳丽的色彩和纷繁的装饰是藏民族的审美追求之一。”[8](P5)然而,藏民族的审美不只是通过高明度强烈的色彩来刺激感官,也用简单的纹样将淳厚朴素的民风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质朴无华的生活编结用品上,如:曲米咕支、藏式背包以及其他装饰品,常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其间穿插一两种明度较低的色彩,是藏民族传达美好祝福、心愿的寄托。

三、藏族手工编结技艺美学价值的传承发展

在早期,藏族人民家中几乎是家家有编织机、纺线锤,男女皆会运用身边的材料编些日常用品,如吾尔朵、曲米咕支等。1997 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16 年《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者加大技术改造,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配色、印染等先进技术,提高工艺装备、产品设计和能效环保水平。建立健全手工艺品技术标准,规范手工艺品市场。发现、培育一批手工艺传承队伍。”[9]

旅游业的发展使区外游客对西藏传统手工编织有了最直观的认识,这些手工制作如具有民族风味的精美披肩、背包、手链、腰带等日用品深受游客的喜爱,市场的需求在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藏族传统编织(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较为多元的发展形式,各地区民族手工艺学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工艺文化有限公司、家庭作坊等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当前,藏族传统编织品中一些有市场影响力的用品会采用多种销售方式,如运用自媒体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传播与出售。然而,多数的传统手工编织生活用品却仍以实体经营为主,主要分布在各地区、县的旅游商城,各乡的合作社、工艺作坊等,位置较偏的作坊则是通过行业内口口相传才能找到。拉萨市区主要在八廓街内的各类商铺、旅游景点出售,已颇具规模,影响较大,是民族手工艺与市场的有效衔接。

传统与现代,是相互依存的,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编织(结)的发展需在传统中挖掘改进。藏族传统编织(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为适应市场需求,部分手工艺从业者在继承传统编结技法的基础上转变思维模式,通过交流、培训、查阅网络相关资源,尝试结合不同的新材料及当代多元的审美品位,衍生出种类丰富的编织(结)用品。要突出手工编结产品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便在旅游销售市场受到游客的欣赏和接纳。

二是新型工艺装备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对传统纯手工艺编织(结)是一种冲击,也是促进传统手工艺编织转型的一个契机。新型工艺装备是促进手工艺编织发展和提高其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技术方面的探索和革新,也是满足旅游旺季游客购买需求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手工+机器”双模生产的方式,提高手工艺编织品的成品率。

三是生产模式的改变和革新。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发展,而逐步由家庭向作坊(工厂)、专业合作社转变。在这种生产模式中,管理者应合理把握传统手工艺编织的底线,适当安排手工艺编织从业人员按照现代工厂生产的高效率模式进行流水线式生产,从而提高工艺品的质量和产量。

四是传承形式更为多样化。民族手工艺进入普通中小学、“雪堆白”技工学校、福利学校、职业技术学校、高校的课堂,还有精准扶贫电商领头人培训、全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政策与创业发展培训、西藏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群精准扶贫培训、民间手工艺培训活动、藏族民间手工艺品生产单位培训等,这些传承方式都为民族手工艺的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丰富了藏族手工艺编织的传承形式和学习途径。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技艺革新、模式变革,为藏族的手工艺编织和编结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一方面多数从事传统手工编织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在技艺传承、市场适应性方面接受能力较弱,具有片面性和制约性,仅仅停留在传统技艺上;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手工艺的从业者数量不足,部分人群对个人的后期发展无明确规划。此外,个别从业者虽然已经出师并有独立的公司或合作社,但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大,对于企业管理缺乏前瞻性,迫于生活压力也有萌生转行意愿的。机器生产的生活用品价格低廉、款式多样,对传统手工编织(结)造成了极大冲击。传统手工编织(结)重在手工制作,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得以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一方面传统工艺是基础,必须深入挖掘和整理,同时融入现代的审美风格,创新性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面对挑战,应更加注重工匠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在技艺培训、政策支持、市场培育、专利保护等方面全方位强化和扶持。

综上所述,藏族手工编织和编结作为一张鲜亮的民族艺术和文化名片,形成于藏民族的社会发展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情结和心理认同,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和文化情怀。要在新时代继承、发扬这项民间技艺,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各级学校和技艺传承人等一起努力。尤其是对于手工艺从业者(传承人)的培养方面,在手工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工作的重点,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发展的根本,国家政策支持与行业协会搭建平台是基础,传统文化的学习及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是传统手工编织(结)长远发展的基石。同时,可以利用抖音、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途径,大力宣传和推介藏民族手工艺编织(结)产品,以艺术产业的运营模式,促进其多元化、立体式发展。

猜你喜欢
手工艺编织藏族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体验编织的乐趣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