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困境、原因与解困之策

2023-09-21 22:21齐启文楼紫怡谷佳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乡土农村

齐启文,楼紫怡,谷佳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乡土文化课程是学校为了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及文化自信,依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而成的以乡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1]。开发、推广、利用、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浓厚的乡土情怀,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情怀的人才,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也特别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2]。由此观之,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把“乡土文化”以物质、文本和精神的方式浸入校园文化势在必行[3]。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进行审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的问题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主要困境

乡土文化课程开发是乡土文化进一步转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防止当地乡土文化的断代,振兴乡村发展。近些年来,部分农村学校积极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对当地的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仍存在师生与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系不紧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课程内容缺乏实践联系等困境。

(一)农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薄弱,能力不强

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是课程开发主观能动性和本领的表现,倘若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能力,则课程开发就会被演变为“外因牵制下的被迫行为”或者低水平的课程。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观念先进的教师对当地乡土文化知之甚少。教师自身无法立足,则无法向学生推广乡土文化,更无法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学生。在此情况下,教师自身要立得住,无论是学校的强制要求,还是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都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了解,否则,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就像浮萍一样无法长久。二是部分农村教师消极对待乡土文化课程。有的教师一心想进入城市,没有心思了解乡土;有的教师安于现状,没有开发课程的野心。三是部分农村教师的观念比较落后。他们对于“乡土文化课程开发”这一概念不甚了解,更没有开发的可能性。

(二)师生与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系不紧密

要使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构建师生与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与乡土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系的好坏状况,是衡量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然而,师生与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系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缺乏师生与乡土文化联系情感的氛围。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地区涌入,青壮年的选择给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形成了一种价值取向——城里比农村好。因此,农村的学生自觉地为了进入城市而奋斗,忽视与乡土文化进行情感交流。与此同时,外来教师大都以农村为跳板,并没有扎根乡村的意愿,也不会与乡土文化进行深度交流。这使农村地区笼罩在为进城拼搏的阴云当中,师生都以冷漠的态度面对乡土文化,使得情感联系难以维系。

其次,师生心理失衡与乡土文化产生隔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师生了解城市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确实与城市有差距。向往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也使师生无法以平和的心态与乡土文化沟通,从而与乡土文化产生隔阂。尤其是城市来的教师,故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给予其极强的挫败感,使得他们以消极的态度面对乡土文化,对乡土文化存在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要与乡土文化建立起和谐、稳定的情感联系,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课程内容脱离乡村社会生活

部分乡土文化课程的内容就是乡村社会生活,这也注定了乡土文化课程开发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课堂上的长篇大论和校内的部分劳动都无法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农村学校只有让乡土文化课程中的内容深入学生的生活当中,使学生不仅能在学校中得到实践,而且能在生活中得到实践,以实践促能力,以能力促发展,才能培育出具有乡土文化知识和乡土文化情怀的人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具有导向性的乡土文化课程去培养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如何良好地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习惯也值得我们去探究。

二、影响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因素

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存在的以上困境大体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一)“离农”的偏向性思想

“为农”“离农”作为乡村教育普遍存在的两种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当地的文化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过大的现状导致农村地区过度偏向“离农”,不利于当地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也不利于当地的教育振兴。

“离农”强调农村与城市接轨的重要性,主张在农村培养能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才。事实上,在“离农”思想的影响下,农村的学生过度追求城市文化,丧失了自我欣赏的能力并逐渐迷失自我。农村教师为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选择把农村当作跳板。在“离农”思想的影响下,农村教育如同水中浮木,一味地跟从城市的脚步,忽视自身与城市的差异,使得农村教育已经成为城市教育的翻版[4],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方面都脱离了农村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对农村丧失情感,对农村的各项文化一无所知;教师没有归属感,对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毫无兴趣;学校生源流失;乡土文化无法持续性输入输出,文化绝迹。

(二)农村地区师资薄弱的窘境

首先,农村教师的不稳定性。虽然当前各地区针对农村都制定了各项政策,比如定向生,但是由于城市的巨大吸引力,许多青年教师都不愿意在农村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仍无法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3]。即使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也大都以农村为跳板,以便后面获得更好的机会。这种不稳定性导致农村学校出现师资薄弱的窘境,农村学校的乡土文化课程开发停滞不前。

其次,农村教师对于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的认识不够。年轻的教师不断地流失,留下的大多是专业素养稍逊或者是较为年长的教师,这些教师对于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一知半解,无法主动拥有开发意识。同时,农村地区的教师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无法吸收和获得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知识方面的局限性也使他们无法拥有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意识。教师的授课即使隐含着乡土文化教育,这也是教师的无意识行为。农村学校没有系统地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很难发挥当地文化的全部价值。

(三)不良教育思想的惯性作用

虽然国家强调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依旧存在惯性作用,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也深受影响。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作为不和谐的声音屡次干扰大众,学生更在乎考试的分数,并不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知识与素质不对等。学生从课堂中学习知识考上大学,然而学生并不具备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如动手能力、演讲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只重视课本理论,不能切实地感受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内核,导致乡土文化课程中的许多知识都流于表面。乡土文化课程形同虚设,乡土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毫无实际价值。这些现实完全偏离了农村学校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的初衷。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被割裂。校内,学生学习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但是一旦离开学校,学生学习乡土文化课程就显得低效和散漫。久而久之,课本与生活割裂,学校与社会割裂,导致学生逐渐漠视乡土文化,更不利于农村学生乡土情怀的培养。

三、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解困策略

针对当前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困境,农村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树立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增强农村学生对当地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农村学生作为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使用者、接收者,应积极参加当地一些特殊的文化活动,领略当地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当地乡土文化的认识,深入理解乡土文化课程。农村学校要引导教师更新乡土文化课程,促进乡土文化课程的进一步开发,提高教学效率。

农村学校要增强农村教师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农村教师的来源不同,对于乡土的适应程度也大相径庭。农村教师是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农村学校要培养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促使其尽快适应当地的环境,对当地的乡土文化进行了解。农村教师可以通过观赏当地景观、参加文化活动、阅读相关文献等途径,深入挖掘当地文化隐含的教育性,结合自身的经验对优秀的乡土文化进行总结,将优秀文化的教育性融入乡土文化课程中,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目前,农村地区的师资参差不齐,大部分农村教师缺乏学术研究意识,能接受到的新思想十分有限。长此以往,信息知识的巨大差异则会导致城乡差距更大,更不利于乡村振兴。因此,农村学校需要对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农村学校要开展线上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地区间的时空界限被打破,线上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因此,学校寻找乡土文化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进行线上讲授已经成为可能。专家可以为农村教师讲授新的理论知识,刺激农村教师的求知欲,提升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农村教师的发展。农村教师拓宽了眼界,对于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也有了新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

农村学校要开展线下活动。学校可以邀请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专家加盟,请专家学者到实地探访。专家学者只有真切地面对当地的乡土文化、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才能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自身的经验结合起来,给予教师建设性意见和中肯的评价。农村教师们在现场观摩中向专家学者学习,更能促进自身开发能力的提高。

(三)增强课程内容的社会导向性,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目前,大部分学校会开垦荒地,将一些种植类技能引入学校。在乡土文化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班级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的农村学校不仅在学校内开垦荒地,而且会在当地的一些山林地区建立实验基地,通过集体出行的方式,在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身实践。但是无论是在校园内教师带领的实践,还是去实验基地实践,这种实践时间都是比较短的,学生无法长时间持续开展实践。

虽然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是学校,但是学生需要将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将学习的理论在社会生活中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思想的养成必须体现在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中。首先,乡土文化课程的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要将学习与实践、课本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当地农村学生的乡土情怀。其次,农村教师的教育方式也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通过布置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帮助家长的同时,在校外也能充分学习乡土文化。教师要不定时地对学生的校外实践情况进行抽查,确保学生精准落实,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时时查问,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大有裨益。同时,教师要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会记录下来,间接开展自我反思,改进乡土文化课程的内容,使之更合乎农村地区的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对于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乡土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直面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困境,克服实际面临的种种困难。此外,关于农村学校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的研究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不小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关学者不断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乡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乡土中国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芬芳乡土行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读《乡土中国》后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