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及态度调查研究

2023-09-21 22:21王笑如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流行语态度问卷

王笑如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一、研究背景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休闲娱乐、文化鉴赏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高职学生主要利用新媒体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在新媒体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创造新词新句或新的表情符号,并展示或转发给平台上的任何一个人。这种创造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推动了原创者将新词进行扩散传播。在受众层面,每一个独特、风趣或幽默的网络新词都可能引起众多的好评和共鸣,从而拥有新的扩散者,网络新词的传播呈几何级增长[1]。因此,高职院校要掌握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特征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网络语言传播的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语言文化观念,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二、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源于1996年。从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1996—2005年的十年是网络语言研究逐渐蓄势发端的时期,2001年,国内出现了网络语言研究的第一个小高峰。2006—2015年,国内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体量和增长速度则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这十年间,学者们发表了2 382篇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文章,其数量是前十年的9倍。2015年至今,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文章进入一个平缓增长期,甚至总体数量有所下降,共发表1 210篇论文。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原因是随着网络语言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研究空间在缩小,选题难度不断上升。假性原因是学位论文上传发表的时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统计数据或许会存在延迟的情况。

从研究角度进行考查,林纲在《网络语言学教程》一文中指出:“从十几年的网络语言研究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语言学角度、社会文化学角度和传播学角度三类。”[2]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对网络语言变异现象和语言本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研究学者从三个方面不断探究网络语言变异的特点,虽然有些研究还有待深入,但从近30年的研究中完全可以梳理出一部《中国网络语言发展史》。网络语言变异修辞语言应用层面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因理论、语境和符号学三个方面。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国内研究主要关注网络语言所产生的文化现象给社会各个层面带来的影响。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与网络语言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传播现状、生发与传播机制、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校园文化建设展开。彭晓、李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网络语言的知晓度、接受度、功能、使用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抽绎出网络语言的传播现状。赵利利以符号学理论、“文化工业”理论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基础,剖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发机制,认为网络流行语既是语言能指、所指及其关系的进化,又是消费主义社会成熟的产物,也是公民权利强化的体现。社会普遍用语常常表现了社会心理,隐藏着集体无意识,网络流行语中过于粗俗和暴力的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蔡知谕、胡祺、张为、张嘉以网络语言为切入口,从传播学的角度探究当下青少年社交文化中的乱象,通过对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现状的研究,剖析这些不良现象的成因、发展与影响。孙文峥、郑欣从网络空间的扁平化特点出发,提出了扩散、精简与敏锐三个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的扁平化特征。与此同时,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还体现出分化、混杂与被动的逆向扁平化趋势。总体来看,以往的研究大多囿于话语分析及理论,缺乏立足于特定群体的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3]。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高职学生的网络流行语为切入口,旨在通过定量分析探究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及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为学校使用网络语言建设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主流价值观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或网络流行语言相关测试题了解高职学生的网络流行语知晓度、接受度及使用情况。二是我们通过个别对象深度访谈,研究网络语言的传播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三)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1.高职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熟知度及使用现状是什么?2.高职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是怎样的?

(四)研究方法

笔者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考查高职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高职学生的网络流行语使用状况。在抽取样本时,笔者拟采用差异化随机抽样的方法,并且考虑了学生生源、年龄、性别、所学专业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笔者设计的问卷共包括四部分——标题、前言、个人信息、专题信息。专题信息是问卷的重点部分,包括“封闭式问卷”与“开放式问卷”两种形式。“封闭问卷”中的分类根据问卷项目的两个维度(高职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网络语言使用现状)确定。深度访谈主要是对前期问卷调查中未涉及的问题进行补充,并对前期的调查数据加以佐证[4]。

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及态度分析

(一)数据回收情况

笔者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面向10所高职院校发放线上问卷,共收回833份问卷。对于线上发布的问卷,笔者依据两个原则进行筛选:1.如果作答时长少于90S,则要剔除相应的问卷。2.如果填写问卷的IP访问地址来自省外,则该问卷也要被剔除。最终,笔者收到有效问卷81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41%。

(二)样本的基本信息

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学生共有819名,其中,男生共有375人,占总人数的45.8%;女生共有444人,占总人数的54.2%。从性别分布的比例来看,学生的性别相对比较均衡。被调查对象多以大一新生为主,占总人数的74.8%。大三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仅为5.3%,主要原因是大三学生大多在校外实习,调查问卷的回收率较低。从家庭月收入来看,学生的家庭月收入多集中在1 000~3 000元和3 000元~5 000元的水平。48.8%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长在3~5小时之间,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以上。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

(三)样本的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本文的研究问题,对问卷调查中涉及“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的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如下。

(1)注重区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合和使用对象

从分析结果得知,高职学生了解网络流行语的途径主要是社交网络聊天,占比高达70.2%。学生开始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间较晚,62%的学生选择了“当大部分人都使用或者当网络流行语已经普及的时候才开始使用网络流行语”。从高职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来看,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数仅有5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8%;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数为151人,占18.4%;有时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数为336人,占41%。同时,网络流行语使用最多的场合是在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中,占比为80.5%;其次是在娱乐活动中,比如抖音、快手等平台,占比为47.5%。高职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对象主要是朋友和同学。值得注意的是,36.5%的学生在与长辈(父母、老师等)交谈时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

(2)偏向使用表达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

调查显示,学生对表达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网络流行语的认可程度较高。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显示,学生选择“经常说”的流行语中,“强国有我”的占比最高,达到34.69%,而经常说“躺平”的人数仅占21.49%。“强国有我”源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天安门广场庆典上青年学子的庄严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青年一代对党和人民许下的庄重誓言,彰显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此外,笔者还发现学生对于对反映当下教育政策和网络科技前沿的流行语关注度较低,约有37%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双减”,33%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元宇宙”。

2.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面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生的态度进一步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笔者结合本文的研究问题,对问卷调查中涉及“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如下。

(1)追求网络流行语的娱乐性、便捷性功能

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60.3%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优势是幽默风趣,46.5%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简便快捷,有助于表达。这一结果也与27名学生在深度访谈中呈现的态度一致。在访谈中,共有2位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方便简洁,8位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能够娱乐放松,调节心情,4位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幽默风趣,能够活跃气氛。

访谈对象20说:“比如稍微长一点的话,网络流行语也能反映出它的意思,更简洁,更方便。”

访谈对象13说:“我觉得挺稀奇的,因为我们经常说网络流行语,然后我们一起闹着玩的时候,说这些词就很开心。”

访谈对象4说:“当交流气氛比较沉闷的时候,用一下网络流行语可以活跃气氛。”

(2)认可网络流行语的社交促进作用

研究显示,有42.2%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能够增进社会友好交际。笔者发现有9位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作用是可以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甚至认为会说网络流行语的人性格应该很好,和别人容易相处。访谈对象8说:“网络流行语会让大学生交流更加便捷快速,更容易与人找到共同话题。”访谈对象17说:“网络流行语可以拉近距离,改善宿舍之间的关系。”

(四)高职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同使用者态度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别对网络流行语态度之间的关联性

我们对不同性别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对待网络流行语态度上是否有区别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认为使用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的男生占11.70%,女生占9.0%;认为使用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男生占12.8%,女生占14.20%;认为使用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弊均衡”的男生占41.10%,女生占45.70%。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使用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401>0.05,意味着性别对高职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没有直接关联性,无显著影响[5]。

2.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同使用者对网络流行语态度之间的关联性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超过30%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长超过了6个小时,所以我们研究了不同上网时长的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是否有显著差异,以此说明上网时间是否会对学生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产生影响,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我们分析了上网时长与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上网时间超过6个小时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比例达到了40%左右,有时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比例总计高达81%。经过卡方检验证明,上网时长与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之间具有显著关联性,P=0.028<0.05,这说明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越高。

其次,我们对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及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进行交叉研究,分析结果如下:超过50%的经常使用和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在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和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有显著正相关性,P=0.000<0.05。也就是说,越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学生,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也越积极,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积极作用的观念也越强。

五、结束语

在对819名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更偏向表达正能量的词汇,同时追求更加简洁凝练的内容。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超八成的高职学生选择在同学和朋友之间使用。而在正式场合、面对长辈及陌生人时,大多数学生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网络流行语。在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上,高职学生更加认可网络流行语的交际功能。在访谈中,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表示网络流行语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并认为网络流行语在情感表达上有着特殊的作用。

猜你喜欢
流行语态度问卷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巧借 流行语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问卷网
态度决定一切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