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路径研究

2023-09-21 22:21王蕊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

王蕊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使命。因此,教师如何全面且精准地将共同富裕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并非一个新生词汇,早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就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新时代下,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背景下,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就成为将其精准地融入思政课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显然,我们可以从“共同”和“富裕”两个角度来对“共同富裕”一词进行理解。

所谓“共同”,指的是富裕的惠及范围应为全体人民,或发展的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全民共富彰显了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这正是群众史观所要求的。群众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民为出发点,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汲取他们的能量和智慧。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绝不是少数人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富裕,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是这一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所谓“富裕”,指的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都要富裕。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生活的丰裕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却不是唯一标准。人民所憧憬的富裕生活,应是涵盖物质、精神、文化、政治和生态等全方位的富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但一些人在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对富裕生活产生了错误认识,例如,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的“炫富”行为就是一种对富裕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学校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此外,“富裕”的根本要求在于“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富裕生活不是“等、靠、要”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勤劳智慧。因此,共同富裕中的“共同”与“富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共同富裕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路径

如何既从整体上将共同富裕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又做到从逻辑上精准切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真正做到铸魂育人,就成了思政教师应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特点,认为思政教师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角度阐明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依据和价值取向。

(一)立足于唯物史观解释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义

共同富裕的“富裕”代表着生产力,而“共同”则代表着生产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来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教师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第三章中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讲解共同富裕。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相对于生产关系,起支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没有“富裕”,就谈不上“共同”,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任何私有财产本身所产生的思想,至少对于比自己更富足的私有财产都含有忌妒和平均主义欲望。”[1]这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者所奉行的绝对平均主义。共同富裕对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而该矛盾是无法根除的。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恩格斯指出:“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1]在社会主义阶段,我们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这就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我国目前的物质条件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政府将一切都包揽下来,造成财力的不可持续性,就会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总之,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可以解释共同富裕的客观基础和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的“富裕”既指物质生活的富裕,又指精神生活的富裕。这一点也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来进行阐释。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过于贫瘠,人们就难以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因此,如果人民群众拥有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人民群众在“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把脑袋也富起来。实际上,这一点也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它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观。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一点与群众史观不谋而合。教师可以结合“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的内容对共同富裕进行阐释。群众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方面,既然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那么,富裕的成果就应该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受到一定的物质精神条件的制约。要想人民群众能更好地创造历史,我们就必须为全体人民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条件,而推进共同富裕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无偿占有其剩余劳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具体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有,而工人则一无所有,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则别无他法。当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他的劳动就可以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对应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而另一部分则是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正是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带来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则会进一步转化为资本,巩固了资本家的地位,导致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教师既要从逻辑上为学生厘清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推导过程,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从情理上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立足科学社会主义阐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意义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布在教材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六章中,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科学社会主义较之于空想社会主义,就在于其兼具科学与价值双重维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基础就在于不断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只属于少数人或者某些群体的,而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在第七章中,共同富裕可以与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具体来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升,最终每个人都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显然,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实现富裕。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将最终消亡,这也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不谋而合。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其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正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共同富裕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难点与解决路径

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共同富裕思想的时候,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不理解共同富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社会”方案有何本质的不同。在这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第五章向学生阐明西方国家的“福利社会”仍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其本质是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目的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仍然存在贫富差距。此外,“福利社会”方案只强调物质层面的分配,忽略了精神生活,人成为资本或者物质财富的附属,导致社会出现“拜金”“炫富”和“养懒汉”等现象,这就是“福利社会”方案的陷阱。第二,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学生也很难理解当前中国社会所出现的贫富差距现象。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可结合教材第一章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明白我国当前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仍是目前或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谋生手段。我们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吃大锅饭”。另一方面,虽然在当前阶段允许收入的差别,或者说允许“先富”,但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绝不是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而是希望“先富带后富”,在一部分先富的群体的带领下,引领更多的人实现共同富裕。第三,个别学生可能会将共同富裕片面地理解为物质生活的富裕,教师要向学生阐明人民生活的富裕指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教师要结合互联网上的一些反面案例和《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等条文,向学生强调铺张浪费或者“炫富”绝不是富裕的体现,而是一种低级趣味。在这里,教师既要向学生讲明共同富裕的内涵,使其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又要让学生杜绝攀比浪费,使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成由勤俭败由奢”,在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总之,共同富裕有其鲜明的价值维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师将其精准全面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向学生阐明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坚定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使其肩负起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做奋发图强和奉献社会的时代新人,使思政课程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