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视角下英汉日三语比较在大学日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

2023-09-21 22:21傅玉娟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三语英汉母语

傅玉娟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问题就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母语会对外语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母语由于与外语相似的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正面、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正迁移,反之则被称为负迁移[1]。在中国大学生的二外日语教学过程中,日语中含有大量的汉字,因此,母语汉语对于日语的学习迁移性极强。要想使汉语与日语的相亲性所带来的这种迁移能对学生日语二外的学习产生正面影响,教师就要在日语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妥善引导。英语教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已有普及,因此,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二外日语之前,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从事实上来说,日语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属于母语汉语和第二外语英语之外的第三外语。同样,作为外语的英语在学生习得日语时会产生较强的干扰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的日语二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母语迁移的影响,而且要考虑第二外语英语的迁移给第三外语日语学习带来的影响,并加以妥善引导。本文将以实例的方式来探究如何在二外日语的教学中灵活运用英汉日三语比较,提高汉语英语的正迁移效果,降低其负迁移影响。

一、通过对英文字母、汉语拼音、日语假名进行比较,了解假名在日语中的地位

在初学日语时,学生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假名在日语中的地位。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来向学生展示假名在日语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教师可以举例汉语中拼音与汉字的关系,来促使学生理解日语中假名和汉字的关系,使汉语对学生的日语学习产生正迁移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假名在日语中的作用与拼音在汉语中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消除母语正迁移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的“日语中的假名相当于汉语中的拼音”这一误解,使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到“假名在日语中的地位与拼音在汉语中的地位部分相同,部分不同”,降低母语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比较英文字母在英语中的地位和假名在日语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两者的不同,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日语两种外语语言体系的不同。

二、通过汉语和日语中相同汉字不同含义的理解,消除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

日语中含有大量的汉字,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是学习日语的先天有利条件,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日语中汉字的书写。但是这一看起来先天有利的条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有可能给学生的日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日语中的一部分汉字与目前汉语中所使用的简体汉字有所区别,比如汉语“勉强”与日语“勉”,两者字形相似又有所不同,但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很容易将日语“勉”写成汉语“勉强”。

其次,日语中很多汉字是繁体字,像“書”“車”“産”等。在书写这些日语汉字时,习惯了汉语简体字的学生很容易将其写成相应的简体字。

最后,日语和汉语中有很多完全一样的汉字,其意义和内涵却有所不同,比如,日语和汉语中都有“家族”一词。但是在日语中,这一词汇的含义是“家人”,而在汉语中,这一词汇的含义则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两者在内涵上有所不同。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教师可以在二外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提高母语的正迁移效应,降低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三、通过比较英汉日三语中对于父系和母系亲属的称呼,理解三者的异同

在汉语中,对于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的称呼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父系亲属称为“爷爷”“奶奶”“伯伯”“叔叔”“伯母”“婶婶”“姑姑”,而母系亲属则称为“外公(姥爷)”“外婆(姥姥)”“舅舅”“舅妈”“姨妈”。在日语的称呼中,一般情况下,对于父系和母系是不作区分的。“爷爷”“外公(姥爷)”都叫“おじいさん”,“奶奶”“外婆(姥姥)”都叫“おばあさん”,“伯伯”“叔叔”“舅舅”都叫“おじさん”,“伯母”“婶婶”“姑姑”“舅妈”“姨妈”都叫“おばさん”。对于习惯了将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区别称呼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不作区分是不大能够适应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英语的正迁移效应,引导学生理解日语中的父系称呼和母系称呼。英语中对于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的称呼同样是不作特别区分的,不管父系、母系,都称之为“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 nt”。在学生已有英语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教师有效利用英语的迁移作用,可以令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中的现象。

四、比较英汉日三语中的寒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场景下不同的寒暄表达

日语中有很多寒暄的表达方式。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对英汉日三语加以比较,加深学生对于不同场景下的寒暄语的理解。比如最常用的すみません,学生一般认为等同于中文中的“对不起”“不好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sorry。但事实上,すみません在日语中的使用范围要广于sorry。比如在表达“不好意思,我可以坐这里吗?”这个意思时,日语用“すみませんが、ここに座ってもいいですか”,而英语则用“Excuse me,Can I sit here?”在这样的场景下,すみません对应的是英语中的Excuse me的用法。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在学习日语寒暄语时,可以理解得更为深刻。

再比如,在讲解日语中感谢的表达方式时,很多学生不大能够区分什么时候用ありがとう,什么时候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什么时候用どうも。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汉语语境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行区分。ありがとう相当于汉语中的谢谢,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是一种比ありがとう更为尊敬礼貌的表达方式,どうも则是一种比较随意的表达方式。在汉语语境中,我们针对不同的人表达感谢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谢谢,在日语中就相当于是ありがとう。针对尊长,我们会说“多谢您”“谢谢您”,相当于日语表达中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而对关系比较要好的平辈或者是蒙受的恩惠较小的情况,我们会比较随意地说“谢啦”,相当于日语中的どうも这一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列举和类比,学生能够较好地区分出不同场景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进行寒暄。

五、通过英汉日三语语法的比较,促使学生理解日语语法

日语中的语法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英汉语言基础,通过迁移效应,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日语语法。笔者同样以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实例一:比较日语中的助词和汉语英语中的介词。在学习日语助词“……から……まで”时,教师可以同时举例汉语中的“从……到……”和英语中的“from……to……”“from……until(till)……”,分析三者在语义和使用上的相同之处、出现位置的不同。日语中助词“から”“まで”出现在名词性成分的后面,而汉语中介词出现在名词性成分的前面。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日语与汉语、英语的相同相异之处,将原本由母语和已习得外语带来的负迁移作用转化为正迁移效应。

实例二:在学习日语动词时态时,教师要将日语动词时态与英语动词时态和汉语动词时态的表达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如“小李去学校了”这句话,在汉语中是用“了”来表达动作的完成,而日语中则用“李さんは学校へ行った”来表达,用动词时态的变化来表达动作的完成。英语中的表达为“Lee has gone to school”,同样也是用动词时态的变化来表示动作的完成。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英语、日语在语法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实例三:比较英汉日三语中相似的句型。比如日语中“全然……がない”表示的是全部否定,与英语中的“not/no……at all”表达相似。比如“私は全然食欲がない”(我毫无食欲)的英语表达为“I have no appetite at all”。No对应ない,at all 对应“全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日语句型的理解。

六、针对日语二外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探究在大学日语二外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英汉日三语比较的策略对于学生的日语学习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笔者针对英语系大三年级选修日语二外课程的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

笔者所在学校针对英语系大三年级开设了日语二外课程。课程共分为三个学期,分别开设在大三上学期、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笔者给大三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学期的日语二外课程。

此次问卷题目共分为三个大题,问题设置如下:

1.你觉得老师在日语二外授课过程中采用了跟英语、汉语比较的方法吗?

A.是的,很多 B.是的,有一些 C.没有

2.你觉得老师在日语二外授课过程中采用的跟英语、汉语相比较的方法,对于你的日语学习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 B.有一些帮助 C.没有

3.你觉得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跟英语、汉语的比较中,哪些方面对你的日语学习最有帮助(多选题,最多选三项)?

A.通过汉语拼音、英文字母、日语假名三者的比较来理解假名在日语中的地位。

B.比较汉语和日语中相同汉字的不同含义,来准确理解日语汉字的意义。

C.通过比较英汉日三语中对于父系和母系亲属的称呼,理解三者的异同。

D.通过比较汉英日三语中的寒暄方式,理解不同场景下不同的寒暄表达。

E.通过英汉日三语语法的比较加深对日语语法的理解。

笔者共发放2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份。针对问题1,29份问卷均选择了“A.是的,很多”。针对问题2,29份问卷中,选“A.帮助很大”的有17人,选“B.有一些帮助”的有12人,选“C.没有”的有0人。针对问题3,29份问卷中,排前三的被选项是“A.通过汉语拼音、英文字母、日语假名三者的比较来理解假名在日语中的地位”(20人,占70%)、“B.比较汉语和日语中相同汉字的不同含义,来准确理解日语汉字的意义”(18人,占62%)、“E.通过英汉日三语语法的比较加深对日语语法的理解”(12人,占41.4%)。

通过本次问卷,笔者发现教师在二外日语教学过程中引入英汉日三语比较这一策略对于学生的日语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日语的初学者来说,有熟悉的语言作为参照物,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日语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准确地认识日语。但是本次问卷调查的问卷发放量较小,并且只针对英语学习基础较好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发放,对其他专业的日语二外学生,这一策略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待我们进行进一步调查。

七、结束语

在大学日语二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汉语这一母语对于日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且要考虑英语对于日语学习的影响。在日语二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汉语知识和英语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英语学习基础,通过比较异同来打通学习日语之路。教师要从假名、汉字、语法、语言习惯等各个层面对英汉日三语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三语的异同,充分利用原有语言基础的正迁移效果,降低原有语言基础的负迁移影响。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英汉日三语比较策略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日语学习上有较好的正面效果,但是这一策略对于英语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会不会反而在理解上造成更大的负担,这一点还需要研究者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猜你喜欢
三语英汉母语
母语
母语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哈萨克斯坦“三语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学考察探析
影响三语写作成绩的学习者可控因素研究
有关德语专业教学三语习得的现状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