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析

2023-09-21 22:21吴小伟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立德精神时代

吴小伟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党的二十大是我国迈向新征程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开篇部分开宗明义地强调,“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在新征程的进路上,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要求,既要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要以立德树人突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发展进路

(一)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结合十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取得了重大发展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映照了时代发展变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当前仍然具有的优越性。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以更加奋进的姿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毅前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征程的背景下也被赋予了时代化发展的新使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了我们党从革命、建设、改革以及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自系统化建设以来,不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专业化教育人才,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社会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高校汇集了大批青年才俊,这些青年才俊有着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阔步出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式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育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争做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其根本和基础性工作在于“立德树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大德、明大志、成大才、担大任为培养目标,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项优势。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也为高校培养担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青年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进”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度思考和实践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凝练表达,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运用和时代的先进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要坚持“因时而进”与“守正创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工作。

(一)“因时而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精神谱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系统要更好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史,这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精神滋养和丰富的育人素材。高校要紧紧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紧随时代并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两种环境和师生主体两种教育对象将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高校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不怕万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深刻理解时代发展的要求,立足新时代把握发展大势,将其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中去。

(二)坚持守正思想不动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以守正创新为本质要求,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又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高校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的头脑,使师生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不断增强政治觉悟,推动“三进工作”进一步落实。一方面,高校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会其中的价值意蕴,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高校要紧随时代变化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构建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高校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切入点,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反抗外来侵略者、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后的重大成果,进而使党史发展的历史脉络印刻于大学生头脑。其次,高校要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新”,进一步将党的奋斗目标与大学生的个人理想统一起来。

高校要提升文化育人效果。文化有涵养德育、净化心灵的作用,而文化育人是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方面。高校要活态化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升其教育过程的文化魅力,从而让大学生浸润在文化生活中。文化育人具有更加深远、更加持久的特征,可以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起到深层作用,将影响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因此,文化育人直接指向了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贯穿线。高校要善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好我国的传统节日、革命历史节点等诸多文化优势,建设多元的校园文化,形成文化育人的重要力量。此外,高校还要以文化的物质外延推动文化育人,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最终使文化育人更有力量、更加深入。

高校要创新高校课堂教学。一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传统的灌输教育法虽然在知识掌握方面有极大优势,但也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注重理论灌输的质量,又要牢牢把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高校要灵活发挥自身所承载的地域、时刻优势,采取活动—理论—活动的全过程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知识主体人、活动主体人。二是要注重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系统建设。运用互联网学习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比如学习强国、知网、微信公众号等。高校一方面应主动号召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另一方面也要着手搭建富有本校特色的学习平台、传播平台,并组建相应平台的教师队伍,与大学生产生良好的网络互动,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课堂中。

三、强调“立德树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

立德树人规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引领,切实培养肯吃苦、肯奋斗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因此,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也是高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一是从理想信念教育出发,培中国精神之“根”,铸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思政课堂讲授相关知识,准确把握时代风向,充分运用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开展各项校园知识竞赛、理想信念辩论和演讲活动,使读写的感召力萦绕在师生中。此外,高校可以开发校园自媒体,使大学生个体参与到理想信念的具体教育活动中。

二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以人为本要求高校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科学制定各项帮扶机制,为大学生建立成长“绿色通道”。一方面,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全过程指导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高校要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法治观等教育,从学生主体需求进行课程甄选,实行灵活选课模式,从而关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想行为。人是立德树人的落脚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质是调动一切校园资源,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各种学习平台。

三是塑造高校文化场域。高校要运用文化的柔和灌输特征达到“立德树人”目的。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文化特点的民族文化。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极易形成多彩、多元的文化生活合力,这天然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场域,也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条件。高校可借此开展异质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将优质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文化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来活跃文化氛围,以此反哺思想政治教育,让其具有永恒的青春活力。

四是打造高校思政课“明星”师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效应。在高校当中,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责任。教师个人的思想、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发挥榜样力量的优势所在。因此,高校要完善师资培养体系,从教师道德和学科素质出发,构建思政课教师系统培养体系,健全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以提升优质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从而在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激发教育合力。

五是构建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最后一公里”。评价体系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课程的质量,也关系到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完成程度。高校要扎实构建思政课程的教师评价体系、内容评价体系、形式评价体系。例如,教师本人师德师风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学校定期考查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与形式评价可以通过微课比赛、活动举办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评价。因此,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是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的“摸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遵循。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个人“修身”为起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高校要培养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路径,显示了党中央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深度思考。高校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积极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敢为人先、敢于斗争的时代青年。高校要将理论与过往的成功实践进行结合,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猜你喜欢
立德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