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大学生碳中和教育策略

2023-09-21 22:21李静张丽青朱延美党光耀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双碳通识气候变化

李静,张丽青,朱延美,党光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我国于2020年向世界郑重承诺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1]。为了能够扎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的战略部署,切实发挥高等学校开展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的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学校应全面开展碳中和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碳中和理念的树立以及碳中和理论、实践技能的掌握,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2]。

一、碳中和教育的实施背景

碳中和行动是目前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性策略。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对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影响,人类已经进入全球气候变化时代,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是人类未来很长时间内需要面临的共同挑战[3]。在这一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举措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发布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中提出了气候变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行动框架。气候变化教育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改善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并将其列为2002年12月“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行动起来: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实践》研究报告,建议政府将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教育整合到各级(类)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中,普及气候变化的起因和后果。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从不同角度开展了气候变化教育,我国据此也采取了针对性、有效性的应对行动,例如,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将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3]。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之一,近一段时期以来,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耗的增加也随之而来,当前,我国已被列为世界上较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为此,我国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强调把该目标作为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高校充分考虑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覆盖广、周期长的特点,做好统筹规划,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双碳专业人才。因此,高校要开展双碳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高校的碳中和教育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重点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碳中和、低碳发展理念教育的开展,增强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并实现对碳中和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进而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态度和行为。高校全方位、高质量地开展碳中和教育,其首要措施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碳中和教育体系。这也是高校丰富德育内容、提高育人质量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校开展碳中和教育的意义

“碳中和”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是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卡脖子”的手段,会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到,高校作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人才培育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为双碳教育的开展提供智力驱动、价值引领和人才支持[4]。高校要对大学生开展碳中和教育,积极引导其参与碳中和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双碳理念。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拥有良好的双碳意识将会给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有利影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没有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危害,不能从全球化的角度认识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生力军,其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认知与态度,将直接影响碳中和目标的成效。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承担起碳中和普及教育的责任,开展在校大学生的碳中和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导向下的生态文明意识,以提升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中和行动的能力。

三、大学生碳中和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校可通过构建通识教育知识体系来开展碳中和教育。高校要改善碳中和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育途径,将碳中和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改革中。高校可以通过零碳校园的建设,打造碳中和教育环境,传播校园碳中和文化。

(一)构建碳中和通识教育知识体系

碳中和对经济社会的运行以及全球的政治经济版图乃至个人生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以开阔的视野进行碳中和通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碳中和通识教育涵盖的相关知识不仅是科学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涉及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如碳关税、国际气候谈判、碳减排等。当前,我国仅有部分高校开设了节能低碳教育公共必修课,通过低碳节能理念和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了开设必修课外,高校应重视碳中和通识教育的开展,通过开设全校范围的碳中和教育通识选修课,普及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以增强大学生的低碳意识、提倡低碳文化、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高校要运用跨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社会科学的知识与自然科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并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思维与视角开展通识教育。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大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性。社会科学可以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与碳中和相关的具有社会挑战性的问题,如公平、责任和价值等,并为全社会实现碳中和做出个人负责任的行为。

高校在给大学生开设碳中和通识选修课时,除了注重科学性,也要兼顾内容,内容不宜过深、过专,应侧重包括世界气候问题、生命起源、地球发展历史、双碳国际战略等知识在内的基础内容的讲授。课程体系的构建形式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每次课着重阐述某一专题,一系列的专题构成一门通识选修课,选修课也可由不同领域的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分别进行讲授。高校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向不同学科层面延伸,从而将碳中和通识选修课拆分为多门选修课程,如人类健康与气候变化、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等[3]。

(二)将碳中和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碳中和的跨学科性非常明显,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也与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有一定关联。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碳中和教育应注重跨学科的渗透教育,将碳中和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实现互融。这种方法既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也使教育过程更加自然,使“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更加突出,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碳中和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低碳减排意识向自然道德意识内化,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应对碳中和的行动中。一方面,高校要在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中增加气候变化、碳中和等教育内容,保证所有在校学生都能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双碳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各专业课的知识体系,从他们的学科角度出发,将其与气候变化、碳中和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此外,高校要挖掘专业教学与碳中和教育内容的最佳切入点,借助各学科相互渗透、促进与结合的宽领域、广范围的教育作用,使碳中和教育持久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医学专业的教学中,高校可将环境与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以及发展的影响。

(三)创新碳中和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育途径

碳中和教育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高校需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OBE等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探究式教学、PBL教学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举办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不仅要帮助学生拓宽碳中和视野,而且要帮助学生积极进行学术创新。高校要将碳中和理念贯穿于师生的科研中,鼓励学生参与低碳科研,在科研实践中实现创新。高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各类创业设计大赛,发挥学生在比赛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参与碳中和实践。

碳中和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要重视碳中和教育的实践工作。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大力宣传碳中和理念,使碳中和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高校要依托校团委、学工处、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带动大学生参与碳中和实践。高校可利用学分、奖学金来建立激励制度,通过碳中和信用积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碳中和实践。高校要组织开展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术活动,如节能低碳征文比赛、碳中和科技创新知识竞赛、碳中和的形势与政策知识竞赛等,普及碳中和的相关知识。高校要广泛有效地开展各类碳中和主题活动,如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设立节水节能、环境保护宣传周,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工艺品展、书画展、摄影大赛。高校要在假期组织学生参与以“低碳环保”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提升学生的碳中和文明素养。

(四)建设零碳校园,塑造校园碳中和文明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园环境的熏陶。学校应以建设零碳校园为依托,将碳中和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推进校园碳中和文明建设。高校的碳中和文明建设涵盖两层内容,一是指物质环境的建设,二是指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且需要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辩证统一,不应过分强调哪一个内容的建设,以免与现实造成不必要的偏离。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国外高校对于低碳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开始得较早,美国耶鲁大学于2005年就提出了“2020年较1990年减排10%的低碳建设目标,其中,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占减排目标量的60%”[4]。高校属于能源使用较高的单位,应当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现校园建设的有效转型,如从节约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最终实现零碳校园的发展目标。高校应设置阶段性的碳排放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行之有效、易于实施的减排计划;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其中包含校园碳排放源的监测和碳汇量的数据统计;科学设计校园布局,提高绿化率,有效利用校园绿地,提升碳汇能力,最终实现校园的零碳排放。

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高校要积极建立零碳校园的日常管理机制,制定节能低碳生活准则,如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珍惜粮食,合理消费,减少一次性餐具等物品的使用,推广物品的循环使用等。科技部于2007年发布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指出:“减少一本新教科书的使用,可减少耗纸约0.2千克,节能0.26千克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0.66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教科书循环使用,可减少耗纸约20万吨,节能2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6万吨。如果全国10%的打印社做到纸张双面打印、复印,每年可减少耗纸约5.1万吨,节能6.4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6.4万吨。”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依靠高校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而且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有完善的公共政策作为保障。高校率先开展碳中和教育,彰显了中国大学乃至高等教育机构为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双碳通识气候变化
“双碳”背景下科技企业孵化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