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应用

2023-09-21 22:21许康陶迎春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结合点教学法知识点

许康,陶迎春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让学生愿意听、记得住、真的信,是原理课应当达到的目的。问题链教学法的特色在于问题链,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问题链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实现“学”和“教”的良性循环,增强原理课的实效性。

一、问题链教学法的发展

(一)杜威的问题教学法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即对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他把问题教学的过程分成五个步骤:第一步,提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第二步,从情境中产生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步,根据已有的资料和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步,对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列,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第五步,通过应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

(二)苏联的问题教学理论

以马赫穆托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论专家提出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理论的核心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中包含未知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产生激烈冲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1]。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相类似,问题教学理论同样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产生问题情境;第二步,分析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第三步,用已知方法解决问题,或者提出假想寻找解决方案,或者提出猜测寻找解决方案;第四步,实施假想或猜测,或者论证假想,或者顿悟;第五步,检验解决方案。

(三)问题链教学法

问题链教学法是在总结以往问题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通过一连串系统性的教学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活动。问题链教学法不同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和苏联的问题教学理论,其特色在于问题链[2]。问题链的问题之间具有包含、并列、因果和递进的关系,就像链条那样紧密相连,形成系统。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授,问题链教学法不纯粹是以问题为中心,除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之外,教师结合教材并围绕问题的讲授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把具体的问题上升到抽象的理论,导向教材的观点和结论。

二、问题链教学法在原理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应对时代变化的需要

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样的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育的社会环境在变,教育对象也在变。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市场经济环境和网络时代,具有追求自由的特性,对传统的灌输具有天然的逆反心理和批判意识,对现实世界有自己的理解。教师与其消极被动地应付学生的怀疑与批判,不如顺势而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支持学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

原理课的教材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主要以观点和结论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教学则不同,教学面对的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材体系在语言上具有论断性、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具体的、感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有限,这就会让学生产生不懂不解的困惑。事实上,原理课所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如果教师不把这些关键的问题讲清楚,那么,学生就很难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会对原理课产生反感。因此,教师要把这些问题旗帜鲜明地摆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三、问题链的形成步骤

在制订问题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问题需要结合学生的关注点来设置。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知识点来设置问题,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按照教材的知识点设置问题虽然便于把握课堂,但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目中无人”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完全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选择问题,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偏离了教材的知识点[3]。教师完全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问题固然会赢得学生的喜欢,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结果只能是“天马行空”。因此,教师在制订问题链时,需要把学生的关注点和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结合点。

(一)问题的发现

发现问题是问题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学生根据原理课的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情况提出的问题;第二,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新问题;第三,学生在课后答疑阶段提出的问题。第一种问题既与课堂内容相关,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困惑。第二种问题因为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所以更深入。第三种问题与学生的人生经历直接相关,虽然带有更大的随意性,但是也更真实,更有针对性,更贴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二)问题的加工

通过三种途径发现的问题并不能真正运用到教学中,还要进行完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简单,思考的问题不够深入,人生阅历、社会实践欠缺,对世界的认识比较浅薄、表面,所提出的问题还不能紧扣教材内容,往往会出现“剑走偏锋”的情况。大学生的关注点往往是就业、生活、社会等一些现实性问题,他们对理性思考不感兴趣。如果教师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就会淡化理论。因此,教师要对问题进行规范、调整、加工,深挖学生提出的问题背后的思想理论问题、思维方式问题、价值观问题。教师要将教材分成若干个版块,把学生的问题分到各个版块之中,整理每个版块的教学知识点,将学生的关注点与教材知识点进行一一对比,形成教学结合点[4]。

(三)问题的形成

经过选择、加工后,问题链最终形成。教师可以将2021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设置成八个一级专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类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为什么要照辩证法办事、我们该怎么认识和改造世界、如何揭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如何解读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500年沧桑告诉了我们什么、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吗。在一级专题之下,再设置二级专题,比如专题“人类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设置“我们从哪里来: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宇宙的奥秘:运动和时空旅行是否可能”“我是谁:人类能否揭开意识之谜”“我到哪里去:世界与自我如何统一”四个二级专题。二级专题之下包括具体的知识点,例如,“我们从哪里来: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这个二级专题包括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三个重难点,而学生的关注点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真是假”“唯心主义和有神论为什么是错误的”“唯物论与当代科技的发展是否兼容”,三个重难点和三个学生关注点结合便形成了三个教学结合点,即“世界的本质是真实还是虚幻”“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教师可以在教学结合点之下再设置一些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必须是非常具体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以便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四、问题链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问题链教学法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点和教材知识点相结合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既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讨论,不至于“孤芳自赏”,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对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用理论让学生信服。

(一)讨论环节

问题链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由学生思考讨论。比如,对于教学结合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教师先以反物质作为案例,提出问题“反物质是证实了还是证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教师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物理学中“反物质”的概念,是以物理学对物质的定义为基础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是“客观实在”,反物质都是实际存在的,所以是物质。反物质是多样性的物质的其中一种,丰富了物质的范畴,“世界是物质的”被进一步证实,而不是被证伪。在讨论环节,学生作出自己的回答之后,教师要迅速及时回应,并且也要把问题与相关知识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回应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环节

问题链教学法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二者缺一不可。除了讨论之外,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课程内容要有深刻的学理支撑,否则原理课就显得肤浅,没有理论深度。教师可以讲不同理论观点的对比,比如讲物质观,教师就要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教师也可以讲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比如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教师也可以只讲纯粹的理论,比如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问题链教学法是以问题来引出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为了提问而设计问题,是为了导向教材的观点和结论而设计问题。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原理课就不是“原理”课了,而是“问题”课了。

五、问题链教学法的提升策略

(一)内容的提升

教师要补足教学内容。教学结合点是根据学生的关注点,从教材的每一个专题中抽取出来的重难点。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其关注点和教材全部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学结合点不能涵盖教材的所有内容。比如“我们从哪里来: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这个教学结合点,教师除了要讲授“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这个重点之外,还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这一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抓重难点的基础上,补充问题链教学法没有涉及的其他知识点。

(二)教师的提升

教师要夯实理论功底。在讨论环节,教师需要回答各种问题。在讲授环节,教师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这两个环节都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各种平台寻找理论支撑,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例如,知网上的文章和各种学术著作,“周末理论大讲堂”和“教育部社科司集体备课会”平台,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矛盾论》《实践论》。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对问题链中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既要研究每一问题背后的理论渊源,也要弄清实践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信真懂。如果教师一知半解,只是照着文件或教材宣讲,那么,其结果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学生的提升

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一方面,由于每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需要由学生来讨论,这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如果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有效的回答,或回答质量不高,就达不到讨论的效果[5]。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不愿意思考,习惯于教师“投喂”。这些因素会使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导致讨论环节很难进行。因此,学生要主动求变,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养成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教师要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开展教学。问题是从学生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契合当下学生的所思所想,不至于“目中无人”,学生愿意听。因为问题不止一个,而是逐级递进的问题链,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得出结论,不至于“孤芳自赏”,学生记得住。问题经过合理加工,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用彻底的理论征服学生,不至于“天马行空”,学生真的信。问题链教学法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愿意听、记得住、真的信。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三点,那对于原理课的教学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结合点教学法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