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究

2023-09-21 22:21艾红艳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儿科案例教学法

艾红艳

(天门职业学院,湖北天门 431700)

儿科护理对护士的护理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涉及的护理项目琐碎繁杂,对应的病情观察任务较为繁重,护理评估难度也比较高。在培养护理人才时,职业院校应重点关注儿科护理专业学生的照护水平与专业素养,完善教学体系,改变教学现状。在以往的儿科护理教学活动中,被动的传统教学法缺陷明显,教师可通过引入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儿科护理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益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背诵与记忆。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学习效率低。因受到认知方面的影响,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或者差错。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后,围绕理论知识,为学生筛选合适的案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并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分析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经验与知识,也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案例能够使原本抽象化的儿科护理知识更加具象化,降低学生学习护理知识的实际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益于更新知识体系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知识水平也能得到提升。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后,要在备课阶段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适合学生的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掌握护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加深对临床护理情况的了解,及时更新知识体系[1],提升信息搜集、分析与利用综合信息化素养,增强终身学习意识。护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并主动地将其运用到学科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给护理专业的学生带来更多新鲜感,在教学创新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有益于提高实践能力

教师常常会将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联合运用,以此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把课堂中掌握的知识运用到项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且要学会与小组成员协作,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合作意识,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为后续的临床实训做好准备[2]。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体现了护理专业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学习理论只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一步,而实践应用才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教师与学生都要加大对案例教学法的关注,教师要积极地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拓宽案例采集渠道,丰富案例资源储备

儿科护理教师需要合理选择案例获取渠道,确保为学生呈现出更多真实、典型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确保案例内容的丰富性,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感。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符合生动形象的特点,否则难以发挥出作用。案例难度不可过低或者过高,教师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案例的内容,案例中的问题应贴合课堂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一,教师可以选择新闻中的案例。如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操作要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先列举操作步骤和关键点,在学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入近期的新闻案例:某儿科护士将患儿头部位置的留置针拔出时,直接用剪刀剪下粘在头部的胶布,同时剪断了软管,无法将留在患儿血管中的部分软管挤出,后期通过手术也难以将软管取出,涉事护士与医院都面临巨额赔偿。通过这一反面案例,学生能意识到标准护理操作的重要性。尤其在取出留置针的环节,面对胶布粘住患儿头发的情况,护士应通过湿润的棉签来分离头发与胶布,若需要使用剪刀,护士则要谨慎地用自己的手指抵住刀口,避免伤害患儿。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来警示学生,必须保持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第二,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来编写案例,使学生形成更强烈的真实感。如在讲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知识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因室间隔缺损而产生的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潜伏青紫型的典型特点,只有出现过度哭闹、患有肺炎、情绪激动以及运动量过大的情况时,才会产生青紫。教师可讲解以前遇到过的真实场景:患儿在与其他人交流时,突然有人大声关门,导致患儿受到惊吓,产生面色发青和心悸的症状。教师要以真实案例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学生也能够明确患儿出现血液倒流的情况后,混合血进入到全身各处,从而出现青紫这一病因。

第三,职业院校应为儿科护理等护理专业的教师建设护理案例库,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不断吸纳新的相关护理案例。在实习阶段,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搜集临床护理案例信息,注重优先搜集典型的案例。实习指导教师和带教人员可通过案例来对实习生进行指导[3]。实习生在搜集案例时,应在保护患儿隐私的基础上更全面地搜集相关信息,包括视频、音频与照片。

(二)引入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儿科护理教学的多个环节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案例来激发学生对于儿科护理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如在学习“血液系统病患儿的护理”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案例内容:某个8个月大的患儿为早产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的单一喂养方式,患儿存在面色苍白的症状。教师要让学生分析患儿出现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教师通过设疑的方式引入血液系统病的相关护理知识。教师在完成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分类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要让学生对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以及营养性贫血等疾病进行对比,以表格的形式来阐述其异同点。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导入环节的案例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案例中的患儿制订可行的护理方案。护理方案中需体现护理措施、护理诊断以及护理原则。教师对各组的护理方案进行点评与补充,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

在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体系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主要为学生解释护理专业的各种名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偏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强,甚至逐步降低[4]。而融入案例的导入环节对学生形成了更强的吸引力,体现了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基本导向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理论知识中潜藏的答案,清晰确定课堂理论知识中的重点内容,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授课过程中运用案例,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单一地讲解理论,授课过程会缺少趣味性,课堂氛围也将过于枯燥和压抑,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往往不会与教师进行过多的互动。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了解,导致教学效果远达不到预期。在“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更多地发挥出引导学习的作用,可借助案例这一具象化的教学内容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互动环节。如在讲解“新生儿黄疸护理”时,教师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可适时增设案例,展现出案例中患儿的基本信息:出生时间为3天,入院原因为皮肤黄染持续2天。患儿的化验单信息如下:间接胆红素为279.mmol/L,总胆红素为280.15mmol/L。患儿的症状包括:四肢温暖,口唇红润,全身皮肤出现重度黄染,手足及手掌见黄染,心率齐,各项反射均可,无呛奶、吐奶,吃奶良好,二便正常。教师让学生尝试结合案例信息作出护理诊断,学生需要对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进行鉴别,判断患儿是否有出现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风险。学生可依照患儿的情况,分析其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包括摄入不足、吸吮能力过差以及家属对于黄疸的认识不足等因素。在护理环节,学生要重点关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确保能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保障患儿获得充足的水分与营养。在健康教育环节,学生可分角色扮演护士、医生、患者与家属,借此来提升医患、医护沟通能力,掌握健康教育技巧,增强面对患儿及家属时的耐心与责任心,提高综合护理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而且能够提升研究能力,学会分析护理对象的情况,并养成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案例教学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患儿信息,而且有助于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可借此获得更多自主思考与探索的时间,并将本节课所了解的知识运用到护理问题的应对环节中。教师可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于儿科护理知识存在的盲区与误区,并进行弥补与纠正。同时,学校也可以依靠更多的互动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串联,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在课后阶段,教师可增加案例分析类题目,让学生结合案例中提供的病历信息制订护理方案,以此来实现对课堂知识的有效巩固。

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一)应注重适当应用

案例教学法具有极为突出的应用优势,尤其是在儿科护理等职业教学体系中,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注重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环节的相辅相成[5]。若教师单一地采用案例教学法,没有前期的理论分析作为铺垫,学生难以独立地解决与儿科护理相关的问题,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将案例穿插到理论讲解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内容来调节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案例的支持下构建系统化、综合化的理论知识框架。儿科护理教师需要始终保持创新化的教学思想,在理论讲解与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其他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疲劳感。

(二)应改善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小规模的班级中能够发挥出更好的应用效果,在有限的儿科护理教学时间内,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能够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若班级规模较大,人数达到40~50人,在案例讨论环节,教师无法听取每名学生的发言,只能采取集体讨论的方法,对于最终的教学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应对班级规模以及护理专业课的课时进行合理调整,减少案例教学法受到的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

(三)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延长前期备课的时间,以便给教学对象选出可以使用的典型案例,并针对案例展开适当的编辑与加工。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儿科护理教学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保留更多学生自主讨论与师生互动的时间,这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教师既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讨与交流,又要做好课堂管理,维持课堂秩序,确保完成教学任务。

(四)应增强学生积累案例的意识

案例不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学生进行学习时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总结与积累案例的意识,包括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自主学习、考试以及见习环节中接触到的案例。学生要认真对待每个案例,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在案例探究过程中取得进步,不断反思自身知识体系中的薄弱之处,尽早进行弥补。

四、结束语

儿科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应承担必要的职业责任。面对特殊的服务对象,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好好学习,为日后进入护理岗位做好知识、技能与思想等方面的全面准备。护理专业的教师也要不断革新专业课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运用教学案例,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理解与记忆的难度,增强知识运用意识,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儿科案例教学法
儿科专栏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