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农具的幼儿劳动素养教育实践*

2023-10-23 07:53邓文凤张承梅徐冬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5期
关键词:农具劳动幼儿园

邓文凤 张承梅 徐冬玲

(合肥市滨湖启明星幼儿园 安徽合肥 230000)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我们可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当下,劳动教育有了新的意义,在教育阶段受到了重视。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尚未有基于传统农具培养劳动素养途径的系统研究。

适宜的传统农具选取哪些?劳动能力培养途径有哪些?本研究将立足地域文化,遵循安全性、适宜性、连续性与趣味性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可操作性、过程中创新亮点活动等筛选适合的内容,由简到难,贯穿各年龄段、各活动领域进行研究。

一、幼儿劳动素养的意义

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态度)、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同时“劳动素养”也具有规范性的特征。一个具有良好劳动素养的人,一方面应当有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及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一定也有对劳动的理论知识与劳动的实践策略的了解和掌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幼儿劳动素养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课题“基于传统农具的幼儿劳动素养培养途径研究”的稳步开展,为我园幼儿劳动素养培养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沃土。

二、利用传统农具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传统农具是农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工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适用性广等特点。传统农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学原理,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教育意义。幼儿在充分了解、感知传统农具特点的基础上,能够产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美好情感,切实提高了劳动素养。

三、基于传统农具的幼儿劳动素养教育实践的途径

(一)主体:三方合作,幼儿劳动素养的培养

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幼儿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位于微观系统之中,是儿童一日生活中最为密切的场所。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幼儿劳动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三位一体合作共育的模式中,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三方合作对促进幼儿劳动素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家庭、社区既是落实劳动素养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开展幼儿劳动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方面我国一直坚持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三方合作协同教育是严格贯彻国家教育政策精神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幼儿劳动素养教育的生活性、活动性和潜在性的三大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劳动教育活动应融入一日生活之中,而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所以只有三者的协同合作才能建立起整体的、常态的、延续性的幼儿劳动教育体系。

(二)形式:多元融合,聚焦利用传统农具培养幼儿劳动素养途径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保教的重要教育场所,是培养幼儿劳动观念的主要阵地,集体教学和生活活动的融合教育,以及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劳动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引导幼儿形成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念。

3~6儿童具有具体形象性和整体性的思维特点,所以幼儿劳动素养的培养既要组织主题式、集中式、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二者融合促进幼儿理解、内化和践行劳动素养。

1.集体性的劳动素养培养途径

集体性的劳动素养培养活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或领域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集中性、主题性、整体性的特点。幼儿园可以根据班级、年级、园所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创设和组织集体性的劳动素养培养活动,由浅入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和开展,通过此类活动不断丰富与深化劳动素养培养活动内容,切实全面提升幼儿的劳动观念。教师带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认识农具,结合幼儿劳动素养核心经验,设计小、中、大不同年龄段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传统农具,充分了解传统农具的种类、特点、功能、外形,初步感知传统农具在劳动中的作用,知道传统农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传统农具筛子,幼儿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认识筛子的外形,了解筛子的功能是过滤、分离,在活动中练习使用筛子,最后在农耕劳动中自主使用筛子。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传统农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产生参与劳动的强烈愿望。

2.渗透性的劳动素养培养途径

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渗透性的劳动素养培养活动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可以和户外游戏、民间体育游戏等活动相结合。在户外游戏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依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多样的传统农具。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户外游戏中融入传统农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应重视游戏的价值,将传统农具融入到幼儿的户外游戏中,梳理成“农具小课堂”微视频,供幼儿一起学习。如我园大十三班的农具游戏《扁担》、中五班的农具游戏《铁锹》、大九班的农具游戏《箩筐》等;幼儿观看这些微视频,对农具游戏有了更多新奇趣味的想法。幼儿在尽情游戏的同时,既了解传统农具的特点也能熟练使用传统农具,潜移默化的掌握多种传统农具使用技巧和劳动技能。

3.个性化的劳动素养培养途径

依托特色活动,浸润孩童心灵,重视各类个性化活动的教育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创设丰富的游戏教育环境。在节日教育和特色活动中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结合实际环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活动,旨在增加幼儿实践体验,在幼儿心中埋下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种子,让劳动素养的清泉浸润孩子的心灵。

例如,六一“一畦一世界,趣味儿童节”农耕活动,设置“种植体验区”“丰收体验区”“冷餐体验区”“采剥体验区”“制作体验区”5个劳动体验区和“沙中寻宝”“扁担运球”“果园寻宝”“独轮车趣运”“蔬菜套圈”“翻竹筐”“蹴鞠赛”“梯子抬娃”多个传统农具趣味亲子游戏。在活动中,幼儿回归自然,探索生命的意义;沉浸劳作,体验劳动的快乐,从而更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

每个班级也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活动和“石磨转转转”磨豆浆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十分喜欢。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幼儿在准备食材、添加调味、封坛腌制、等待风干的过程中,动手体验节气文化下的烟火气息,大大增强了对劳动的热爱。传统农具石磨源于春秋,由鲁班发明,可以磨碎人们生活中所需的食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将石磨投放到班级中,磨盘转动,豆浆沿着磨槽慢慢流出……幼儿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幸福,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4.环境教育幼儿劳动素养培养的途径

环境即课程。教育环境作为幼儿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对幼儿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园围绕农耕和传统农具对幼儿园户外、室内环境进行打造,形成了氛围浓厚的农耕环境。如幼儿园门口的“网红打卡地”农家小院、教学楼各楼梯口不同风格的农具展示区、公共区内的农用工具摆放台、饲养家禽的小木屋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农耕环境氛围,顺应幼儿发展需要,释放幼儿亲近自然的天性,激发幼儿无限的探索欲望。此外,幼儿园根据各班级劳动课程开展的需求,投放适宜地方特色的传统农具,如:鼓风车、石磨、舂米臼等,供幼儿探索和游戏。

三、评价研究成果,优化研究工作

在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园所可以定期开展教研会议对实践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以此来推动和调整研究工作的方向。老师对幼儿行为观察的反馈、家长对幼儿居家活动的反馈以及对幼儿进行相关劳动技能的测试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作为后期改进调整研究工作的参考,不断优化运用传统农具幼儿劳动素养的方法和策略,提升教育的效果。

从幼儿园的“农具展览馆”等环境布置体现传统农家特色,让环境说话,激发幼儿对传统农具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将传统农具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游戏、主题活动等整合,探索以传统农具为载体培养幼儿劳动素养的方法和策略,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要努力培养幼儿劳动素养,培育热爱劳动、亲近自然的优秀品质。

猜你喜欢
农具劳动幼儿园
古代农具“奇妙夜”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农具印象
爱“上”幼儿园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