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诗词阅读教学浅探
——《七律·长征》教学例谈

2023-10-23 07:53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七律长征红军

罗 菲

(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中心小学 安徽黄山 245000)

2022年7月,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2年安徽省学前和义务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通知》(皖教秘〔2022〕331号),黄山市教科院小语室组织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笔者选取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参赛且获市级一等奖。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探索出红色经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几点可操作性策略,现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互鉴。

一、红色经典诗词教学与音乐的交融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向来有着音乐的陪伴,常表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相融境界。所以,笔者在教学红色经典诗词时,大胆尝试在教学中融入与红色经典诗词有关的音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最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红色经典诗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其领悟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

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始和结课两个环节分别播放音乐《七律·长征》《菩萨蛮·大柏地》,不仅符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还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如梦如醉的音乐声中开启、结束学习之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使他们对毛泽东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保持积极踊跃的情绪,为其后续学习毛泽东诗词做好了鲜活的铺垫,使其拥有了强有力的动机。

二、红色经典诗词教学与诵读的交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增强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境界和形象,获取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识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想、境界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取丰富的审美感受。现仍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时采取梯度阅读的策略,设计了五次诵读,每次诵读各有具体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一)聚焦“只等闲”,以读悟“诗魂”

唐代诗人杜牧曾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诗词之要,“立意”为先。《七律·长征》这首诗,立意之“新”,立意之“高”,立意之“精”,全聚焦在“只等闲”这三字“诗魂”上。因此,笔者在新授课程伊始,就引导学生“一针见血”地紧紧抓住“诗眼”,通过引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笔者在设计教学时,以“只等闲”为明线,以“远征难”为隐线,在朗读中随着各个诗句不断聚焦、不断复现。朗读只是诗歌教学外在的手段,其核心要义是指导学生读出“诗魂”之所在——诗人的气魄就聚焦在“只等闲”这三个字上。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立意之“新”:毛泽东看待问题、提出观点的思维见解和角度视野有新意,伟人基于更高站位而有新的视野、基于更新视角而有新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立意之“高”:“登泰山而小天下”,全诗给人以登高临远、气势磅礴的感觉,诗人站在更高的高度谋篇布局、整体构思,让具体事物所处的空间更大、更广,让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些无足轻重的矛盾,在空落中找不到安放之所,自然而然地消化掉、融化掉。学生体会到了全诗立意之“精”:让人能够一眼看到“诗魂”,突出重点、抓住要点、聚焦“只等闲”,体会毛泽东看待问题、表达感情的精准性和独到性。这样的精准,不是面面俱到的长篇赘述、泛泛而谈的浅显表达,而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诗的主旨,通过朗读涵养了学生看待问题的眼光、认识事物的层次。

(二)借夸张修辞,品长征精神

《七律·长征》的颔联写红军在山中行军,以五岭、乌蒙山代表“千山”。课堂上,师生合作读并提出问题:颔联的哪两个词写出了山之绵延起伏、巍峨雄伟,哪两个词又将它们写得极其渺小?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逶迤”“磅礴”极言山之大,“细浪”“泥丸”又极言其小。笔者紧接着抛出问题:针对同一事物,前面极言其大,后面又极言其小,反差极大,造成了一种奇崛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学生的答案——夸张。笔者紧追不放:这样的艺术手法起到怎样的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理解了红军藐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不仅如此,笔者还通过出示图片引发对比鲜明的视觉冲击,使学生体会到“逶迤”“磅礴”这两个形容词极其准确生动,把两个庞然大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颔联的功力更见于后面的“腾细浪”“走泥丸”,在突然无限缩小中爆发出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神摇目眩,为之惊叹。这两句诗显示了人的精神力量,在一大一小的反差中展示出一个广大空间,写出一个旷远境界——远可以引起人的想象,由有限通向无限,想象出一个巨人正站在高山之巅昂首天外,把目光投向更远之处。

在课堂上,笔者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如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品读关键词,悟长征精神

语文课程应注重体现文学性。课堂上,笔者重在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语言文字,适时适当借助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课文语言深入品味,进而把握作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笔者通过抓关键词“腾”“走”“暖”“寒”“喜”,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细细赏析,并适时运用图片、故事、视频等资料补充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抓住“腾”“走”深入品味

教学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教师提出问题:“腾”“走”这两个动词是什么意思?五岭山脉和乌蒙山都是自然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可诗人为什么偏偏用了两个动词来描述它们呢?笔者在课堂上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腾”“走”两个字更能体现诗魂“只等闲”;“腾”“走”这两个动词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红军在山间快速行军的画面,动态、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红军对巨山的征服与超越的精神力量。这种动态化的描写,想象绝妙,境界宽广,体现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长征精神。

2.抓住“暖”“寒”深入品味

齐读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教师提问:颈联的哪些词也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细细品析呢?为什么说“金沙水暖”,而“大渡河寒”呢?其中必有故事!颈联隐藏着哪些长征故事?然后指名学生讲讲“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之所以用了一个“暖”字,是因为他用巧计转移了敌人注意力,历时七天七夜取得巧渡金沙江的胜利,不费一兵一卒,每每想起,令人心生喜悦。通过朗读并观看飞夺泸定桥图片,了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寒”字的多角度解读。学生体会到诗人仅仅用了一个“寒”字,就能让读者神游于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白热化战斗场景之中,这一“寒”字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暖”一“寒”,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正是在对“万水”的征服中显示出红军的挑战精神。

3.抓住“喜”深入品味

学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教师提问:面对鸟儿都飞不过的千里雪山,红军战士“喜”从何来呢?引导学生体会:因为长征胜利在望!只要翻过大雪山,红军在长征路上经历的一切艰难险阻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长征就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一“喜”,承接了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爬雪山、过草地、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而今胜利在望,不由得“喜”从心生,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读中悟方法,学场面描写

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在课堂上,笔者通过“个别+集体”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体验何为“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这比枯燥乏味的讲解更加形象直观,更具时效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自然积累,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素养。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按要求读全诗

请五位同学分别读“五岭”句、“乌蒙”句、“金沙”句、“大渡”句、“岷山”句;教师和其他同学齐读中心句和最后一句,感受长征这一大场面。

2.总结“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这种读的方式就是“点面结合”——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具体的事例。我们在写场面时,也应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五)拓展读诗词,悟长征精神

本课教学中笔者不仅注重体现文学性,还注重促进经典革命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上通过指导朗读,拓展毛泽东的其他相关诗词,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其见识。针对《七律·长征》教学,笔者设计了以下拓展阅读环节:

1.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拓展毛泽东有关“山”的《十六字令三首》;

2.由“大渡桥横铁索寒”拓展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相关词句;

3.由“更喜岷山千里雪”拓展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有关词句;

4.拓展朗读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写的《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

教学红色经典诗词,笔者把读书放在首位——“读”占鳌头,在本课程设计了师生对读、“个别+集体”读、男女生切换读、音乐渲染读、齐读、想象读、拓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把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背诵与积累语言的目的。

整堂课书声琅琅、不绝于耳,学生在对诗歌的品读中感受其节奏的铿锵、语言的凝练、气势的豪迈,进而深入体会其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感染。多种形式的朗读,既是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落实。

三、红色经典诗词教学与影视的交融

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生诸多感兴趣的对象中,影视作品所占的比例居于第一位。优秀的爱国主义影视片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广大小学生的欢迎。同时,这也是促使学生了解历史、开阔视野,提高审美素质,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的一个重要途径。

红色经典诗词描绘的革命岁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笔者借助影视作品、纪录片等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带他们回顾艰辛困苦、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岁月,形象直观。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观看了《长征》《毛泽东对长征的概述》两段影视作品,补充历史背景——旨在告诉学生长征这段革命岁月是艰苦卓绝、凝重、悲壮的,使其感受革命志士不怕艰难困苦,勇敢乐观,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进而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总之,教学红色经典诗词,笔者让课堂教学与音乐交融,使学生升华情感;与诵读交融,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与影视交融,再现历史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这些策略,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了学生对红色经典诗词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猜你喜欢
七律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拜石(七律)
七律三首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七律·“五老”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