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培养策略探析

2023-10-23 07:53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5期
关键词:量感度量单位

倪 凤

(合肥市朝霞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感受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数学的实质问题出发,加强学生对量与计量的认识,为学生建立良好的“量感”。

一、数学“量感”培养的概述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为了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所谓的“量感”,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对度量的一种感觉,对图形的长度、面积、数量等的理解和认知。加强对度量单位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物体的长度、容积、轻重等的运算。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度量单位的认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度量单位的变化,强化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强数学学习的体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对“量感”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进行数学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没有将培养学生的“量感”作为教学的关键,缺乏对此的重视,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度量的思考。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把它当作单位的名称,给学生讲解了度量单位的基本用法,没有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加强学生对度量单位的感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核心素养,即“量感”。小学数学教师对这一理论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不全面,缺乏健全的教学思想和构思,因而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量感”是学生结合对度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来进一步提升的。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学,利用专业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度量的认识。

(二)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待于提升

对于学生而言,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需要提高对于度量单位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增强度量意识。由于部分教师对度量的认识不深刻,也不太重视度量,使得学生的度量意识也不太强,在学习中也就造成学生感受和使用计量标准的意识不够。很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只是把度量当作一种单位名称,机械式地利用公式进行相互换算,缺乏充分的思考,在研究和计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如很多学生在角度测量的过程中,缺乏度量的意识,不会利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相互转化的运算。很多学生单一地利用量角器进行角度的测量,不会结合条件,利用小角去测量大角。不仅如此,在许多数学应用题中,也有很多学生不会度量单位的相互转换,思想闭塞,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重要性

数学本身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主要的研究领域就是探究数量的关系以及空间图形的立体关系,也就是代数和几何两大方面。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几个部分。在这几个部分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度量领域,也没有明确的测量内容,但度量却贯穿小学数学学习的各个过程。要想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量感”培养,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四、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

(一)结合情境教学,培养“量感”意识

教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对度量的体验。受篇幅限制,数学教材仅用了几句话就完成了对度量单位的解释和说明,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想象,缺乏学习的体验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探究“量感”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中的实际计量单位,以实际的计量教学内容为教学素材,通过情境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高“量感”。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度量知识,与生活的实际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师布置的挑战任务,认识和理解度量,形成“量感”。

在讲解数学知识“年、月、日”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进行主题教学,引发学生对度量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小明同学今年已经14岁了,截止到目前他只过了三个生日,小明感到很沮丧,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每年都可以过生日,而自己却不行。你能推算出是为什么吗?

结合这一数学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年、月、日的构成。教师首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日历,让学生结合日历观看每一个月份的天数,结合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猜想。学生通过翻找日历,发现不同的年份2月份的天数不同,而其他月份的天数是一样的。并且每4年都有一个29天的2月。根据学生的这一发现教师进行综合的讲解,告诉学生,2月份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平年和闰年2月份的天数不同。闰年的2月一共有29天,而平年的2月份却只有28天,每4年有一个闰年。因此小明同学每4年过一次生日,截止到目前他只过了三个生日。在给学生讲解完知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思考,如何才能推测出来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为什么2月份的天数是不一样的呢?通过这样的情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度量的认知,逐渐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建立生活教学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展开数学新课的讲解,加强学生对数学度量单位的思考,探究数学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奥秘,建立数学学习的思维框架。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时间认知,加深对度量单位的进一步认识。

(二)结合切身感受,丰富“量感”体验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量感”体验,结合学生的切身感受,加强学生对数学“量感”的感知能力。学生的“量感”是在身体感受中逐渐形成的,是借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及生活的经验,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直觉和判断。因此在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过程体验为主,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协调配合,让学生真正地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嘴巴去描述,用大脑去思考,建立清晰的感官逻辑,提高认知。学生的“量感”是真实存在的,是学生对时间、空间、数量的探索,因此要从不同的视角,唤醒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教学“认识毫升”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毫升”这一单位,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操作中,真正感受到一毫升有多少。首先,准备不同规格的瓶子,让学生在瓶子上寻找瓶子的毫升数。不同的瓶子有不同的毫升数,有330毫升的,有550毫升的,还有120毫升的。“毫升”这一计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用到。可是一毫升究竟有多少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缺乏一个最终的定义。其次,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个量筒,往量筒中放入了一毫升的水,教师让学生观察一毫升有多少。学生刚看到一毫升水的数量时,表示很惊讶。教师让学生感受这一毫升水的数量,建立“量感”。教师让学生伸出手,将一毫升的水一滴一滴滴落在学生的手中,让学生用手去体验这一毫升水,加强学生对度量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度量的认知,从多种角度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体会,以实践操作感受度量的多少和大小,让学生真正了解度量的意义。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一毫升的水大概有10滴,对一毫升的数量有了一个明显的认识,在体验中树立了单位度量的意识,培养了“量感”。

(三)结合数学实验,让“量感”得到深度生长

数学学习离不开实验探索。数学实验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加强学生对量的感受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量感”,要将数学知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在数学实验中让学生的“量感”变得有理有据,让“量感”在学生心中深度生长。

例如:在学习重量的计量单位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单位“吨”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计量单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吨到底有多重,什么物品可以用吨来形容。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实验的素材:一棵1千克的白菜,一桶5千克的食用油,一袋20千克的米,通过这些素材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展示完所带来的教学道具以后,让学生思考,给学生讲解一吨等于1000千克。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下一吨白菜有多少棵。学生通过计算,最终得出一吨白菜约有1000棵。教师让学生思考,要装走这一吨白菜需要用多大的车,为学生建立“量感”的意识。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5千克的食用油,要想凑成一吨,需要有多少桶?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答案。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1000吨的白菜和1000吨的豆油,将这些都罗列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量感”认知。

结合数学实验,学生对“吨”这一单位深入理解了,不仅掌握了一吨等于1000千克这一运算规律,还加强了对吨这一单位“量感”的体会。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吨这一数量单位。

总结

“量”与“度量”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度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灵活应用好适切情境,结合学生的感受,开展合理的数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给予学生“量”的切身体验,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最终助推学生形成高品质的“量感”。

猜你喜欢
量感度量单位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兼收并蓄
填单位 要推敲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