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大班种植园地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策略研究

2023-10-23 07:53李亚南彭素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5期
关键词:种植园植物生长

李亚南 彭素萍

(1.亳州市幼儿园 2.亳州市学前教育中心 安徽亳州 236800)

一、关键词理解

虞永平教授在《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中对种植园地的概念做了相关界定:种植园地是室外专门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及粮食作物的场所,需要不断种植和收获。《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无论规模大小,都要设置种植园地,种植园地是幼儿园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硬件设施。这些都说明了种植园地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作为一项自然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种植园地活动是指幼儿在种植园地中进行的种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的活动,是与植物、土壤、温度、气候、同伴和教师等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种植经验,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动脑,探索自然,种植园地活动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

二、理论来源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客观的知识是不存在的,知识的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情境等因素有关。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意义建构的过程。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这种学习不是儿童被迫接受的,而是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提供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幼儿自由操作、摆弄、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种植园地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相对开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的活动工具以及需要的材料,幼儿通过亲手操作,参与播种、管理和收获的过程,不断地主动建构新经验,促进自身经验的不断积累。

(二)多元智能理论——认识自然的智能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七种独立的多元智能,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随着研究的深入,1996年加德纳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然智能,这种智能突出的人热衷于参加自然活动,善于分析和辨认身处的自然环境,容易辨识身边自然食物的特征,把握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并会运用它们去处理一些问题。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地表明幼儿园种植园地活动开展的必要性。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中自然智能的观点,在幼儿园种植园地活动中,幼儿与自然中的植物、水、土壤等事物打交道,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自然智能会不断地强化和发展。

三、支持大班种植园地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做好种植准备

早在17世纪的时候,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每个幼儿园都应该有一个园艺区,给幼儿提供观察花草树木的机会,并使其学习如何欣赏它们。虞永平教授在《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中从空间安排、植物种类、种植时节三个方面论述了种植园地的规划。

1.空间安排合理化

要合理安排种植园地空间,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种植园地的规划应当关注到幼儿园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尤其是要精心安排和利用室外的空间和场地,开辟蔬菜、果树、农作物种植区。其中农作物和蔬菜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事物,为了便于幼儿日常的种植和管理,应结合实际设置适宜的活动区域。而果树如银杏树、柿子树、梨树、石榴树、枇杷树,应考虑到后期课程的需要,相对集中地进行栽种,以便幼儿在果树开花和结果的时候,对不同的果树进行观察、比较和发现。另外,在栽种技术方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套种和间作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间里丰富种植的内容,多方面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

2.种植时节科学化

对于种植什么以及何时种植应当根据实际的课程计划来确定。根据气候季节的特点来规划种植内容,主要是春秋两季适合栽种的品种。比如蚕豆在种植时要考虑到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南方一般在10月份种植,10月10日左右播种一般能在花荚期、结荚期避过重霜,脱落较轻。这些都应纳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之中。另外,一些在寒暑假的时候成熟的果实幼儿不能直接参与收获时,教师应当考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记录下来,之后幼儿入园时让他们观看,给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如果想让幼儿直接参与,这就要求教师有植物生长周期和种植时节的概念。

3.植物种类多元化

植物种类的多样化是幼儿园种植的基本原则,因此栽种前要考虑到种植品种的丰富性。幼儿园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首先确保种植树木的种类不同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比如在种植水果时,要考虑到水果的大小酸甜、叶子的颜色和形状、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果实在茎上还是在根部等,便于幼儿后期的观察、比较和发现。在选择要种植的蔬菜时,要考虑到既有食用叶类的,也有食用根茎类的;不仅要有藤蔓攀架的,还要有成株生长的。另外,花花草草在种植的时候不需要很大的面积,因此可以考虑在各种可能的空间,种植形态较小的花草,给幼儿欣赏和发现的机会。至于专门的种植园地,幼儿园可从季节条件出发,考虑种植各类蔬菜、瓜果、粮食作物等,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以便其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二)播种希望,引导分工合作

1.种植前,讨论种植方法

种植园地活动需要幼儿的参与,幼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一定的技能和种植知识。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种植的种类,对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接下来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与幼儿共同商讨种植工具的选择、种植活动的具体分工。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种植经验,对他们来说,松土、挖坑、点播、浇水等这些基础的种植流程他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了,而且对于种植活动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更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在正式种植之前教师可以先把幼儿带到种植园地,在了解种植空间的基础上与幼儿讨论如何种植。

比如大班幼儿在种植土豆的时候,大家一起去种植园地参观。这块地适不适合种?种植土豆需不需要挖坑、刨土?种植后需不需要盖土?不盖的话,枝干可能会被风吹倒……幼儿可以就这些问题和自己的朋友、老师、父母讨论,或查阅资料。他们了解到植物都有不同的习性,植物种植要遵循植物的习性。教师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惯,引导幼儿对种植园地进行统筹规划、分门别类。比如光线较强的地方可以种喜阳的植物,地势低洼可以种植需要充足水分的植物。另外,不同植物的种植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花生需要点种,而油菜则需要撒种。

2.种植时,实施种植计划

种植的过程是幼儿真正地与大自然中的泥土、水、植物接触的过程,这是他们最期待的时刻。一起商讨好具体的分工后,大家各司其职,都非常积极地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在整个种植过程中,幼儿不仅需要具备集体意识,还要学会和朋友协调、沟通如何完成种植任务,如何管理植物生长。

比如在大班幼儿种植玉米时,大家经过商量,分成了四个工作小组:松土组、挖坑组、点播组和浇水组。松土组和挖坑组的小朋友准备好小耙子和小铲子;点播组的小朋友准备了小篓子和玉米种子;浇水组的小朋友有的拿了班级的浇花喷壶,有的从家里带来了小桶,两个小朋友一起提水……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三)科学管理,贯穿生长周期

种植园地活动一般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播种到收获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少则2~3个月,多则6~7个月,这也就意味着幼儿参与活动的时间会比较长。因此,相对于其他活动,种植园地活动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如何才能让我们辛苦种下的植物茁壮成长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自主观察,了解植物生长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幼儿从观察开始,不断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一步步地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在参与种植管理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及时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直观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植物的特性,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比如大班幼儿在种完花生之后,经常去种植园地看它有没有发芽。看到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同一天种的花生已经有小芽芽冒出来了,他们都特别失落。国庆假期后,幼儿再到种植园地看的时候发现花生已经长到一只手那么高了,大家都特别惊喜。他们发现:“刚长出来的花生的叶子有点圆圆的,跟别的植物的叶子有点不一样,而且中间的叶脉特别明显。在班级保育老师的讲解下,幼儿明白了是因为在种的时候挖的坑比较深,所以花生种下去之后发芽长出地面才会比较慢。

2.日常管理,丰富种植经验

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的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大班幼儿从之前的种植经验中知道:“如果不经常去照料它们,它们长得就越来越不好,有的叶子慢慢就黄了,生许多的小虫子,还有的直接就死掉了。”不同植物的生长方式是不同的,比如丝瓜是顺着杆子爬藤,而向日葵则是像大树一样直直地长高。不同植物的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哪些植物需要避强光照射,需要什么时候浇水以及所需的浇水量。幼儿参与植物的管理,能获得很多动植物关系的知识,如麻雀与小麦、菜花与蜜蜂、桑树与蚕等。

比如大班幼儿在种植小麦之后对小麦的生长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小麦生命力强,是可以过冬的植物,而不像其他植物一样,天气转冷就容易死掉。小麦长到一定程度后会抽穗,经常会引来小麻雀吃麦穗,这时我们可以扎稻草人,让鸟雀以为田地里是有人的,这样它们就不敢来吃麦穗了,对麦穗起到保护作用。

3.多样记录,保持探究兴趣

记录是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记录经验。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大班幼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定期对植物进行生长记录,比如观察记录、拍摄照片等,直观地记录不同阶段植物的生长过程。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记录的形式应该是开放的,鼓励幼儿作更细致的记录。

比如在大班幼儿记录小麦的生长过程时,我们提供了开放式的记录单,幼儿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花生的样子,完成后可以请老师帮助记录下自己的发现。而在观察油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不同时期的油菜的样子拍下来,直观地展现不同时期油菜的生长状态,提供给幼儿进行对比观察。

4.抓住契机,解决种植问题

在管理植物的整个周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植物生虫了、叶子变黄、果实落下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也是契机,是幼儿积累经验的契机,所以老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引导幼儿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比如大班幼儿在种植西红柿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新发现。有一天,豆豆来到幼儿园很郑重地说:“老师,奶奶说我们种的西红柿是需要架藤子的,要不然它就倒掉了。”于是,教师与幼儿在班级对西红柿的生长方式展开了讨论,并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第二天,幼儿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发现,“西红柿长得高,它的茎细,西红柿结得多的话就太重了,它的茎就容易弯了”。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为了让我们的西红柿能更好地生长,我们决定一起给它搭个架子,架子要和西红柿的茎捆在一起,但是不能捆课太紧,要不然会影响西红柿的生长。

(四)快乐收获,亲身体验成长

在收获的时候,幼儿往往是非常满足和愉快的。幼儿在付出了劳动和长久地等待之后收获果实,这是种植活动情感教育的最终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植物得到了生长,幼儿本身也获得了成长。

种植园地活动不仅让幼儿学会了种植管理、简单的田间劳作,更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看到了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幼儿获得了种植经验,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种植园地成了小朋友们的第二课堂。

猜你喜欢
种植园植物生长
某花卉种植园区天然气管道在建工程造价争议的司法鉴定
美国:种植园安全举措事关食源性疾病
碗莲生长记
小种植园里的劳动故事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