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谣在幼儿民间游戏组织中的运用研究*

2023-10-23 07:53鲍文洁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5期
关键词:童谣荷花民间

鲍文洁

(安庆市迎江区墨子巷幼儿园 安徽安庆 246000)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因此,我们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在价值,使孩子们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幼儿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童谣与民间游戏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者曹中平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游戏文化凋零、游戏精神失落的时代,因此,抢救并恢复民间游戏、使传统童谣在民间游戏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值得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童谣与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童谣是以嬉戏娱乐为目的的短小韵文体,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儿童乐于主动传唱。由于童谣伴随游戏而生,且出于儿童之口,因此童谣具有韵律和趣味性,而且多数童谣简单且押韵,易于传唱,对于幼儿来说,理解与记忆难度较小。

民间游戏是由人民大众创造产生,具有与人们生产、生活实际相适应的独特内容与形式,以玩耍为目的且代代相传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传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人娱乐活动之中。与其他游戏相比,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游戏玩法简单易学、材料简便、趣味性强、经济实用,且不受人数、场地、环境等的限制。

民间游戏和童谣具有紧密的联系,更有着共同的渊源。无论是古代童谣,还是现代童谣,它总是伴随着游戏出现,如“马兰花”“丢手绢”“拉大锯”等传统的民间游戏,流传至今。幼儿正是通过民间游戏和童谣,才加深了对本地区文化的感受与认同。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大多数民间游戏是由两人及两人以上共同进行的,需要互相协作、配合。另外,游戏还有一定的竞争性,幼儿在游戏中需要不断地观察他人,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完成目标。在游戏中,他们需要交往、合作、谦让、分享、助人等,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与其他小伙伴愉快地交往,为以后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幼儿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民间游戏的玩法是多样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探索玩法,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规则。同时,游戏中可能会需要不同的道具,这就需要幼儿因地制宜,借助身边的材料进行制作,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利于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

童谣来自民间,蕴含着许多关于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如节气时令、动植物、为人处世、生活习惯等,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开阔幼儿的眼界。在民间游戏中融入童谣,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从直接感知或间接了解中,回归生活,加深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

二、传统童谣在民间游戏组织中的运用问题

传统童谣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有些搜集来的非本地的传统童谣,对于幼儿来说很陌生;有些与当今时代严重脱轨,不符合现代儿童的生活经验;有些内容粗俗,不符合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比如童谣“点兵点将,骑马打仗,有钱喝酒,没钱滚蛋”,会对幼儿语言习惯产生不良的影响,让幼儿在潜意识里形成错误的是非观、价值观。

又如童谣“过年啦,真热闹,大家快来放鞭炮,扑哧!你来猜猜谁是火”,其中提到了“放鞭炮”,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城市都禁止、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孩子们对爆竹的认知越来越少,这类传统童谣也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环境。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地对童谣进行加工,使之能够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其趣味性、适宜性,正确引导幼儿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为幼儿带来更大的创造空间和乐趣。

三、传统童谣在民间游戏组织中的运用策略

我们要尽量吸收传统童谣的精髓和有益的部分,适当地进行改造和创新,使之适应当下社会和幼儿的发展需求。

(一)移植嫁接,拓展童谣用法

所谓移植嫁接,指的是将传统童谣直接移植到一个或多个民间传统游戏中进行使用。比如在传统游戏“迷迷转”中,我们就直接利用了童谣《小风车》:“小风车,转起来,一个圈,两个圈……”又如我们将童谣《网小鱼》:“小鱼小鱼游呀游,摇摇尾巴点点头……”运用到传统游戏“竹地龙”中,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模仿小鱼游泳的乐趣。

在“跳皮筋”的游戏中,我们运用了传统童谣《拉大锯》《爆米花》《鸡蛋壳鸭蛋壳》等,作为游戏伴唱。朗朗上口的童谣,极具韵律性,极大地增强了幼儿跳皮筋的乐趣。

(二)灵活运用,丰富游戏情境

为了丰富游戏情境、渲染游戏氛围,或调整游戏难度,我们可以尝试在一个民间传统游戏的不同环节中运用不同内容或不同节奏的童谣。比如民间游戏“猫捉老鼠几更天”是经典的集体追逐游戏,游戏角色分明,玩法简单,深受儿童喜爱。“猫捉老鼠几更天?(猫问)一更天。(鼠答)猫捉老鼠几更天?(猫问)二更天。(鼠答)猫捉老鼠几更天?(猫问)三更天。(鼠答)天要亮了吗?(猫问)亮了……”待幼儿回答“在这里”后,“猫”开始去抓。为了将幼儿引入游戏情境,在游戏开始时,我们可以提前布置好场地,并运用传统童谣《小老鼠上灯台》,让小“老鼠”们猫着腰,跟着“鼠妈妈”念着童谣,做“偷油”状。游戏情境因此变得紧张、刺激起来,幼儿也会更加投入。紧接着,“猫”醒了,继续开始“猫捉老鼠几更天”的游戏。

又如民间游戏“编花篮”,传统玩法是四人面朝外单腿站立,站成一圈,先手扶肩站稳,再另一只腿向后抬起,第一人用脚脖挂住第二人的腿窝,第二人用脚脖挂住第三人的腿窝,第三人用脚脖挂住第四人的腿窝,第四人用脚脖挂住第一人的腿窝,四个人的四条腿编成了一个“井”形的“花篮”。编好“花篮”后,松开手,然后四人同时四脚跳动,并反复念童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蹲下,起来,坐下,起来。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直到有人节奏跟不上,失去平衡为止。笔者发现此游戏对于幼儿单脚跳跃能力要求比较高,考验幼儿的体力、耐力,比较适合大班的幼儿。那如何让中小班幼儿也能感受到“编花篮”的游戏乐趣呢?笔者引入“木头人”的游戏,将四人游戏改成两人游戏,两人可以用多种方式编“花篮”(如牵手、架腿),随后加入“木头人”游戏,待两人编好后,念“123,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不许走路不许笑”。这能够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创新方法,也便于调整游戏难度,待幼儿熟练后,可以多人加入该游戏,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能力。

(三)师幼共同创编,创新游戏形式

相较于其他语言形式,童谣更能满足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需求,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参与童谣的创编,引导幼儿把握童谣的语言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会,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民族语言文化的魅力。

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是一个传统的追逐躲闪跑的游戏,通过一问一答的游戏形式,在朗朗上口的歌谣中展现了荷花与季节、月份一一对应的关系,蕴含自然科学常识。原童谣是这样的:“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二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在游戏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对童谣进行了改编:“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二月都不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三月四月都不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五月六月都会开。”游戏规则也调整为:6人站在塑料圈内,游戏开始后,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绕大圈走,边拍手边问:“荷花荷花几月开?”问完后每人停在一个塑料圈内,站在1、2号圈内的人边摇手边答:“一月二月都不开!”6人继续边拍手边绕圈问:“荷花荷花几月开?”停止绕圈后,站在3、4号圈内的人边摇手边答:“三月四月也不开!”6人又继续拍手转圈问:“荷花荷花几月开?”站在5、6号圈内的人边做开花动作边答:“五月六月都会开!”说完后,站5、6号圈的人马上去抓其他人。在规定时间里,如果抓住了,则被抓者停止玩游戏一次,由其他没玩游戏的儿童顶替;如果没被抓住,则追逐者停止玩游戏一次,由其他没玩游戏的儿童顶替,游戏重新开始。

在游戏的第三个阶段,我们又重新创编了《什么花儿何时开》的童谣:“什么花儿春季开?(迎春花、桃花、杏花、樱花、梨花等)什么花儿夏季开?(石榴花、栀子花、牵牛花、荷花等)什么花儿秋天开?(桂花、菊花等)什么花儿冬天开?(梅花、水仙花等)。”同时对游戏规则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将原来的四散跑变成两人追逐跑,当念到“五月六月都会开”的时候,拿到“荷花”的人随意找圈内的一人问:“什么花儿春季开?”被问者回答,回答正确则去抓提问者,若被问者没有回答出来,则提问者去抓被问者,被抓到的人停止玩游戏一次。

在创编过程中,教师可以变化方式,将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游戏中,获得经验、形成想法、表达见解、不断挑战,从而让幼儿在投入、反思、创造、喜悦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比如民间游戏“跳皮筋”,是通过两脚交替跑跳完成各种动作的一种游戏,包含挑、勾、踩、绕、跨、压、碰、掏、摆、踢等十余种腿部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种花样来。传统童谣有:小皮球架脚踢,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笔者在与幼儿共同探索游戏玩法的过程中,经过与幼儿商议,决定改编童谣的内容,教师先示范分解动作,幼儿集体参与创编。创编后童谣如下:“脚跟脚尖123,两手叉腰等一等,右脚原地跳一次,左脚脚掌点到地,右腿弯曲迈过去……”这样的童谣简单直观,便于幼儿学习和练习。由于该童谣发挥着统一游戏动作的作用,因此,在幼儿熟悉童谣和跳皮筋的动作之后,幼儿受到了他人的认可,有了满满的成就感,表现得更为积极,更加投入地参与到今后的游戏中。在游戏后期,幼儿还可以自由编排自己想要组合的动作,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自由和随性。

在这一环节,首先,民间游戏的内容和童谣的文本内容要有一定的重合性,这样能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游戏经验,其次,教师要提前搜集童谣素材,灵活选用适宜的内容、适当的文学形式,不可生搬硬套、整体植入,才能更好地把握、利用童谣和民间游戏的共通点,更好地进行融合。当然,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职业素养,且要学会尊重幼儿的想法,听取幼儿的建议,不断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使用不同的童谣,或创编出更有新意的童谣。

简而言之,如何深度挖掘童谣在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价值,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创新、实践、反思。教师要适当筛选童谣内容和创新应用方式,贴近幼儿兴趣与生活,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重视幼儿的感知体验、表达能力,鼓励幼儿学习、探究、体验、理解。同时,运用合理、科学的民间游戏形式,进一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实用性,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真正发挥最大化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童谣荷花民间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夏天的荷花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