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热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3-12-12 12:49高林林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图谱民族服务

田 旭,高林林,李 季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历届党代会中提及文化最多的一次,反映出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俨然成为衡量人民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作为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推进其服务高质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然而,受其文化多元,地理区位特殊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长、服务成本高、服务水平低的现实窘境,尤其灵活回应群众不同文化需求的难题难以破解[2]。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已,如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及民族和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3]。目前学界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不同理论研究基础,诸多学者从公共文化观、公共图书馆学等视角出发,对民族地区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就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其管理方式方法提出相关建议;二是从民族地区政府职能视角出发,对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三是对区域内各民族在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就如何通过加强区域内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提出相关建议。由此可见,现针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文献视角多元且研究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为了直观、系统地展示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研究全貌,本文运用Cite Space 软件,完成对样本的科学处理与可视化分析,识别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焦点及该领域的阶段性热点,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后续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主题=民族地区(精确)”AND“主题=公共文化服务(精确)”进行不设年份的高级检索,截至2022 年6 月21 日共检索417 篇文献,为使统计的文献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人工剔除会议报道、重复文章,从而筛选保留学位论文109篇,学术期刊264篇,总计373 篇关联性较高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文献数据的规范处理,进而导入CiteSpace,得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范围,表现科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结构联系的一个图形[5]。本文采用Citespace5.8.R3 版本,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献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相关知识图谱,并对部分检索结果使用Excel 工具加以补充和完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三、文献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通过分析检索历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论文的发文时间和发文趋势曲线图,能够直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学界对该研究的重视程度(见图1)。在知识图谱中加入时间因素,然后合并在一起分析,形成关键词时区图(见图2)。通过对每一年关键词数量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不但可以对研究领域扩展的丰富度做出判断,还能对该领域内容的更新速度和学科研究活力进行判定[6]。

图1: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主题发文数量趋势图

图2: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主题时区知识图谱

(一)文献发文量时序分析

从总体趋势上来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中发表的文章数量呈波浪式增长趋势。其演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 年以前,这一时期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起步探索阶段。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学术研究论文数量稳步缓慢增长,关键词以“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基层”为主,研究成果多聚焦于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的概念、供给、存在问题的解读;第二阶段为2010—2014 年。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发文量较之前有明显增加,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在2012年和2014年出现了2 个高峰值,关键词以“体系建设”“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等为主,研究内容开始多样化,究其原因,其发展和我国政策息息相关。其一,2010 年文化部召开民族地区文化部门同志座谈会,会议提出将分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其二,2012 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文化建设“春雨工程”,并提出将继续加速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故学者们以实际需要为依据,对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建设等主题进行了重点关注;第三阶段为2014 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拓展深化阶段。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在文献资料和研究内容上表现出相对平稳的势头,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增长最快(共280 篇,占总样本的75%),期间虽然在2016 年稍有回落,但并不影响整体走向,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学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使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文献研究数量在2018年再次达到了一个高峰值。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文化治理的提出,专家学者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治理等视域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不断深化,同时兴起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研究浪潮,通过数字化技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其在民族地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在宏观层面,这一趋势充分反映了专家学者从集体狂热到逐渐稳定和理性发展的研究态势。

(二)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通过使用Citespace5.8.R3 软件分析文献作者的知识图谱,可确定核心作者群体及其在该领域的合作关系[5]。将已整理的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相关数据导入软件得到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3)。从合作网络图可知,共有138 个节点和42 条节点的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4,说明该领域研究呈现小萃集、大零散的特征,合作突出的有毕东,陈坚良与张萍等三组团队,除了这些稳定的研究团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外,冯云、牛华、董新国等学者分别从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视角进行的独立探索,也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起到重要的助益作用。

图3: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同理,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将节点类型设定为机构,对373 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而得到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4)。从合作网络来看,共有118 个节点和28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1,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展现了较强的中介中心性,以及在学术影响力的扩散和学术连结上的校内协同性;从数据分析来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及其图书馆。发文量最高的是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其次是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4: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四、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对关键词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当前科研中的热点问题。保留其他参数,将节点类型设为关键词,生成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5)。从共现网络可看出,共生成155 个节点,138 条连线,密度为0. 0116 。通过一定数量的统计分析,并将频次较大的前20 个关键词及其中心度进行排序(见表1),从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来看,关键词最紧密的为公共文化(0.59),一般认为,中心性高于0.1 的关键词较为重要,所以民族地区(0.5)、农村(0.46)、少数民族(0.17)、均等化(0.12)、乡村振兴(0.1)在共现网络中具有显著影响力。

图5: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高频热点关键词

(二)关键词聚类及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数似然算法对2008—2022 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同时加入时间因素,即将所包含的关键词按时间铺开,可以将关键词在各个聚类中的发展状况直观地展现出来(见图6),从而进一步掌握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方向。从图谱中可看出,聚类模数Q= 0.8312(大于0.3),聚类平均轮廓数S=0.9741(大于0.5),说明此聚类视图结构显著且合理,通过对聚类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得到了文献聚类群(见表2),形成了9 组聚类标签,经过整理聚类群信息和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发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等特征。

图6: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关键字聚类时间线图

表2: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文献聚类群分析

如表2 所示,目前学界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均等化、乡村振兴、发展对策方面。首先,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形成了两个视域,其一重点分析非均等化现象和原因,包括空间差异、文化差异、财政税收差异等导致的非均等化现象和原因;其二提出以产权制度为依托、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建立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等实施的对策措施。其次,乡村振兴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二十大全面推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乡村要振兴文化则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助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重要背景。故立足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了一种新的取向。最后,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专家学者较为关注的关键问题,助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并不能简单地“提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而是应从满足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出发,着眼民族地区实际、兼顾效率和公平、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

(三)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研究前沿趋势指的是在某一研究领域中,最能够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的主题变化趋势可以通过突变词来发现。为了更好地整体把握不同时期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变化,采用了突变词分析的方式进行识别,将突变词前20 位的关键词图谱绘制在软件中,如图7,推进乡村振兴、聚焦文化扶智、创新文化治理、增强均等可及已然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前瞻性研究的重要背景、持续方向、实践路径及价值选择。

图7: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突变性关键词图谱

1.推进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重要背景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民族地区乡村要振兴,文化就必须振兴,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髓。我国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8],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文化建设,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将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以来,乡村振兴一度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探讨,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一是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政治、生态不同维度进行探讨;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状况等,论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逻辑和互动机制;三是探讨如何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发展,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等问题。可见,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集中体现。如何激发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提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必将成为未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学术研究中热度不减的重要话题。

2.聚焦文化扶智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持续方向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关键还要切实提升脱贫地区人民内生动力,以“文”化人,以“智”润心。民族地区是中国特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但也是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新征程中的难点区域。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将文化扶贫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不断提升精进,通过文化扶智维护、巩固全民脱贫的成果,确保民族地区脱贫人群向更加富裕、富足、富强方向继续前行意义重大。现阶段学者关于对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的研究成果聚焦于一是从文化扶贫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关系切入,探讨以改进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巩固提升文化扶贫成果;二是从文化贫困产生的逻辑机制和制度安排入手,探讨公共文化服务缓解多维贫困的作用机理;三是从文化精准扶贫视角探究,指出公共文化服务应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实现个性化资源定制,并提出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等相关对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聚焦文化扶智,接续帮扶激发民族地区群众内生动力,防止发生规模化返贫具有研究持续性。

3.创新文化治理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实践路径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服务建设方面尚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从顶层设计上进行改进优化值得深入探究。现阶段学者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创新文化治理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研究;二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治理机制、模式的研究;三对区域文化与区域社会的关系研究;四对改善文化民生的探究。这些成果对于民族地区实施文化治理,尤其是如何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应用转化价值。创新文化治理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亦是开展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重要实践路径。

4.增强均等可及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价值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均等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论断使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成为新时代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研究的新方向和价值追求。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得以持续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亦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不可及现象在我国民族地区间、城乡间及群体间尚存,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现阶段学者们将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政策制度保障、财政支出和文化资源均衡三个方面,力图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投入、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当前困境。首先,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政府应突出以均等化为目标导向,进一步推动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其次,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最后,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应在充分考虑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并根据各民族群众文化需求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未来,以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可及作为破解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对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更是助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五、研究结论

运用Cite Space 软件对2008—2022 年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脉络和知识发展轨迹进行勾勒与绘制,全景式地呈现出了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第一,从发文数量和主题时区图谱分析可知,2008—2022 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载文量总体呈波浪式增长,研究内容也趋向多元化,这与2010 年文化部召开民族地区文化部门同志座谈会、20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2021 年8 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国家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政策导向鲜明。

第二,从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图谱分析可知,作者合作以“学缘”为主,具体呈现为师生联合与同事联合,以研究项目为驱动的跨区域,跨学校的“地缘”合作尚有待加强。为此,建议科研单位通过多举办一些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方式,积极打造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交流平台,增强合作。从发文机构来看,目前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合作研究较少,从机构发文数量来看,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具有领先优势。

第三,从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可知,近年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愈发受到学界青睐,领域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均等化、文化治理等主题展开,未来将会持续成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热点。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共生关系”“互嵌”“农家书屋”“数字化”等关键词出现频率不高,表明当前学术界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这部分主题研究相对匮乏,未来研究者尚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这主要取决于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与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这为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迎来了机遇。鉴于此,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继往开来,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研究,助力文化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图谱民族服务
我们的民族
绘一张成长图谱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多元民族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