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教研促进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探索
——以“生活中的数学”联合教研活动为例

2023-12-18 12:02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周文杰
成才 2023年18期
关键词:幼小教研习惯

■ 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 周文杰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 敏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实验小学,地处光谷腹地,毗邻中南民族大学、保利时代、新竹尚禾、弘文曙光星城等幼儿园。学校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中南民族大学及武汉纺织大学教工子女;关山大道以西商品房居民子女;还建房居民子女,前两类占比4/5。学校以“智慧校园”创建为契机,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可视化评价,新生一入学就会得到一张功能强大的校园智慧卡。借助智慧卡,老师、家长都可以用手机给学生发放“小红花”,让学生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兴趣与期待。

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新生完成入学适应,但在一年级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小衔接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知识学习,轻习惯培养;重身心准备,轻课程互通;重“向上”衔接,轻“向下”衔接。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一个一线小学低段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都应主动与对方沟通,实现双向衔接。双向衔接有效落地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幼小联合教研。在联合教研中,我们应着力关注学段联动问题,通过幼儿园、小学的研究课以及专家点评指导,让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更加明确彼此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课程目标、学习内容等,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教学中的“超前学习”“真空地带”等问题,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要坚持双向衔接,坚持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连续性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在从幼儿园活动课程走向小学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开展学段联合教研,是促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帮助新生做好学习适应的有效举措。下面以数学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案例呈现】

光谷实验小学联合保利时代幼儿园开展了数学学科联合教研活动,此次联合教研为大家提供了幼儿园大班《你的生日是哪一天(5.5-6 岁)》以及小学一年级《找规律》两节教学案例研究。

片段1:“零起点”教学是否需要有学习准备呢?

一年级要求“零起点”教学,那么新生入学前在学习内容上是否需要有准备呢?科学幼小衔接一方面要防止“小学化”倾向,一方面又要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以免新生入学后出现“真空地带”。所以,准备是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课程指导来优化教师教育行为,帮助教师把握好衔接的度,以此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

“谁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幼儿纷纷高举他们的小手,回答迅速,声音响亮。接着,老师请幼儿将“生日帖”贴在统计表与自己对应的月份里,然后问道:“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多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用小手指一个一个地数着每个月的生日帖数量:“3 月份最多,因为3 月份的生日贴最多。”听了幼儿的回答,老师乘机总结道:“小朋友们,我们刚刚用到的是实物统计的方法,用生日帖就可以进行统计了。”接着,教师出示了大三班生日条形统计图,让大家找找图、表有什么不同。随后,带领幼儿识图,并简单介绍了条形统计图。最后,小组合作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每个小组的生日礼物数量。

课后点评环节,专家对此次生日统计教学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当学生用生日帖贴完自己生日对应的月份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有的选择三角形,有的选择正方形,有的选择圆形,用学具代替生日帖,摆出每个月过生日的同学。“这个时候,你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多呢?”由于不同形状的学具大小高低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不能一眼看出来。“这时候啊,数学家开始动脑筋了,他们用一些小格子来代替这些不同的形状”,此时,教师再给幼儿发放大小一致的小长方形,让他们再来摆一摆。幼儿园的教学到“摆一摆”这里就可以结束了。“摆一摆”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年级象形统计图的意味了,而象形统计图是小学学习条形统计图的起点。两轮“摆一摆”活动,既突出了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思想,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又为小学的统计课打下了基础。如果幼儿园老师还想拓展,可以让幼儿继续深入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来计数呢?

我的思考:专家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建议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帮助幼儿教师明确统计活动的教学内容边界,领会一年级《象形统计图》的知识如何在幼儿阶段有所渗透。当幼儿园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与小学有相关之处时,要把握好幼儿阶段教学的度,寻找教学拓展点,从学习内容上帮助幼儿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片段2:“零起点”教学需要哪些习惯基础支撑呢?

作为一年级教师,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些声音:“哐当当”——水杯掉在地上的声音;“咚”——学生捡掉在地上的文具,起来时头撞到桌子的声音;“沙沙”——学生不认真倾听,用笔画画的声音……这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干扰现象表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片段A:活动伊始,老师问道:“谁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一学生回答:“3月15日。”老师又补充道:“你能够把话说完整吗?我的生日是……”学生领悟力非常强,点了点头,立马答道:“我的生日是3月15日。”

片段B: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给条形统计图涂色,不知不觉中背越来越弯,头越来越低。这时教师及时察觉了这一点,立即提醒道:“注意我们的书写姿势哦,把背挺起来。”话音一落,大家齐刷刷地挺起自己的胸膛。

片段C:小组合作统计生日礼物时,一学生随手把双面胶废纸扔在了地上,老师轻轻走到他的附近,面带笑容地说道:“注意我们的桌面整理哦,用完的双面胶废纸应该放在哪里呢?”不需要老师点名,这位学生迅速捡起了胶纸扔进篮子里,扔完还吐了吐舌头,表达不好意思。有的学生率先完成统计后,开始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这时教师再次提问:“统计完成后,我们的桌面要进行……?”“清理!”学生一边回答一边开始有序整理桌面。

我的思考:上述片段中的教师十分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分别体现了完整表述的语言习惯、正确坐姿的书写习惯、分类归纳的整理习惯。这三种习惯到了小学十分重要。如果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不同活动中帮幼儿逐步养成自觉收放学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上不随意大喊大叫、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好习惯,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就能更快适应小学课堂。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小学教师也要了解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基础,不能默认新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学会,当学生有不良习惯时,要耐心引导他们实现习惯培养上的连续性发展。

片段3:一年级课堂教学怎样焕发活力呢?

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课相比,小学课堂上多是教师讲解,师生谈话。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新生适应起来会有难度。一年级教师可以向幼儿园学习,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游戏、活动和生活化的场景,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新生“活”起来。

片段A:“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记忆大比拼游戏,请你们记住水果的排列。”教师先出示了一组苹果香蕉依次排列图,两秒后,图片消失。这时,大部分学生都高高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最后,女生齐声喊出了答案:“苹果香蕉苹果香蕉苹果香蕉”。接下来,老师出示了第二组:苹果橘子西瓜香蕉橘子西瓜,两秒钟过后,“苹果橘子!”男生喊得很自信。可越往后,学生们的声音越来越弱,到最后,很多学生只能皱着眉头,东张西望,完全不记得后面的水果了。两组图片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顺势问道:“为什么第一组好记,第二组不好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是规律在发挥作用。

片段B:“找了这么多规律,咱们的联欢会也该开始了。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音乐一起律动起来,准备好了吗?”学生们注意力还没完全集中,稀稀拉拉回答道:“准备好了。”这时,教师把手伸到耳朵旁,微微皱着眉头:“哎呀,听不清。准备好了吗?”学生立马中气十足地喊道:“准备好了!”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播放《布谷鸟》律动操视频,学生跟随着视频学习律动操,一边听音乐,一边有节奏地拍手。

我的思考:对一年级新生,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还很难集中。如果直接开门见山导入,很可能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况。教师选择了“记忆大比拼”这种游戏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选择了两组不同难度的图片,也巧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一般为20分钟左右,课程过半时,学生经常会“走神”,学习状态不佳。这时,教师可以带学生一起做一些课中律动操。律动操内容可以跟教学内容无关,只起到让学生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也可以像本节课一样,和教学内容有关,既调节课堂氛围,又能巩固教学内容。

教育反思

此次活动通过基于数学学习的联合教研,以现场教学观摩以及交流研讨、专家指导等方式,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了解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思路、方法与经验,以此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联合教研后,教师观念发生转变,能积极把教育理念转化成为教育行为。在后续的课堂互访中,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活动课程的设计上目标更为明确;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前知道了要重视新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情境和游戏的设置。联合教研达成预期目标,有以下经验。

1.以问题为导向,明确联合教研主题。在联合教研展示活动准备阶段,我们通过对幼儿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访谈,了解一线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根据大家在教学实际中亟待解决的衔接问题,确立有针对性的联合教研主题。

2.以常规为抓手,优化课堂教学秩序。主题确立后,我们精选有代表性课例进行展示,课后通过交流研讨、专家指导环节对课例进行分析,从确定教学内容、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为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常规及优化课堂提供指导。

3.以教研为契机,提升联合教研实效。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每个学校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没有联合教研的情况下,我校和附近幼儿园开展的多是以参观校园为主的衔接活动;有了联合教研这个契机,双方才能深入课堂、课程层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研讨,帮助双方在各自教学中优化调整,提升联合教研的实效。

经过此次活动,我认为今后联合教研活动中的课例展示还可以幼小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选择相同的领域,相同的主题,根据幼小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区、校、园三方联动,进行系列化研磨,最后进行教学展示,这也是直观体现课程连续性的一种方式。在后续常规化的联合教研和课堂互访中,还可以共同设计出开学前两周甚至一个月的主题活动课。通过主题活动课的观摩、推广,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培养儿童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能力,促进其乐学好问,最终实现幼小科学衔接。

案例点评(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敏)

从幼儿到小学生,是儿童成长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角色转变。该案例始终站在儿童视角,聚焦幼儿园数学认知活动和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采取幼儿园与小学联合教研形式,从幼儿园、小学在教与学的内容、习惯、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性思考,彰显出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亮点如下:

1.问题驱动式教研让幼小衔接更具针对性。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本案例中,由“零起点”教学是否需要有学习准备的基础、“零起点”教学是否需要有习惯基础、一年级课堂教学怎样焕发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案例中,教师们始终以问题作为驱动,针对幼儿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亟待解决的衔接问题展开,教研主题十分鲜明。教师们在思想碰撞与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体悟了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的各自特点和教育规律,达成了学段互通找不同、方法共融找不同的共识。

2.同课异构式教研让幼小衔接更具实效性。教育的起点始于“倾听”,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倾听是教师打开儿童心灵世界的钥匙,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案例中,遴选幼儿园教师执教的《你的生日是哪一天(5.5-6岁)》、小学一年级教师执教的《找规律》教学案例展开讨论。两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倾听儿童的心声,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两个案例呈现的都是“生活中的数学”,但他们却能够针对幼儿园阶段和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注重在内容遴选、习惯养成、兴趣激发等方面各有侧重。他们在导入、启发、拓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为幼小教师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提升了幼小衔接的实效。

3.联合联动式教研让幼小衔接更具有支持性。本案例中,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建立联合教研推进机制,结成学习共同体,在不断研讨、碰撞过程中,努力达成“幼小衔接”向“小幼衔接”翻转,“认识不足”向“入学准备”转变,“落实不到位”向“入学适应”转化,“入学焦虑”向“多方联动”转身;与此同时,教研双方均十分注重教研活动过程,而且以立体化、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再现真实的幼小衔接过程。联合教研给予的专业支撑,让教师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成长来生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促进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案例视频链接地址:(https://www.ixigua.com/7268522336519881250?utm_source=xiguastudio&wid_try=1)

猜你喜欢
幼小教研习惯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上课好习惯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好习惯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