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波从脾虚气逆论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

2023-12-31 04:07丁伟亮王玉芹谭波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3年9期
关键词:肠化胃脘脾虚

丁伟亮,王玉芹,谭波

临朐县中医院,潍坊 262600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是指肠型上皮细胞取代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理过程[1]。GIM 无特异性症状,多以胃脘胀闷、疼痛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研究认为,GIM 是一种癌前状态,癌变率为0.2%~0.4%/年[2]。GIM 常伴随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而发生。现代医学对GIM 的治疗手段(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有限,上述方法虽可缓解症状,但疗效不一。多数研究认为,GIM 是一个不可逆点[3],因此如何有效改善甚至治愈GIM 仍是消化科临床医师的关注热点。

中医无“胃黏膜肠化”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归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4]。脾胃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糟粕正常排出。《临证指南医案》[5]云:“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这提示了治疗中焦疾病应明确升降的辨证关系。同时,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降则滞,反升则逆,故“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征。气滞、血瘀、水湿、郁火及食积皆可中伤胃气,滞而为病。目前研究表明,GIM 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6]。

谭波主任医师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从医43年,学验俱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谭波教授提出GIM 病机为脾虚气逆,脾胃失和,久则瘀滞内生,胃腺体肠化。临床治疗应以益气和胃降逆为主,随症加减,便于应用,现介绍如下。

1 脾胃气虚、胃气失和为GIM 的基本病机

《素问·评热病论》[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论》[8]:“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卢学凤等[6]认为GIM病性本虚标实,且以本虚为主,本虚以脾胃气虚、阴虚多见。GIM 病程较长,虽有寒热、食滞、痰湿及瘀血等不同的致病因素,但脾胃虚弱是其基本病机。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充实,则正气充足,机体不易受邪气困扰;脾气一虚,化源无力,五脏六腑失于濡养,百病丛生。中气不足,邪气内犯而发为本病。在GIM 的不同阶段,又会出现脾(胃)阴不足、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表现。研究认为,GIM 是一种癌前病变,徐晴等[9]认为,脾虚是胃癌前病变的发病基础,因此临证治疗GIM 多以健脾为主,兼及其他治法。邱明义教授认为[10],脾胃虚弱是GIM 的核心病机,并和肝主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治疗上应注重顾护胃气,并强调情志因素对本病的影响。GIM常伴随CAG 而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11]指出:CAG 的主要证型有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以脾胃虚弱、肝胃气滞多见。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脾胃气虚、胃气失和为GIM 的基本病机,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主。

2 胃失通降为GIM 的决定因素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临床所见,胃病虽病程长短不一,病因有气滞、血瘀、水湿、郁火、食积之分,而其中伤胃气,滞而为病则为共同结果,故治疗时注重恢复胃之通降功能,以期生化有源,升降有序。《临证指南医案》[5]:“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生理及病理关系。可见,脾虚可导致脾胃失和,胃失通降又能加重脾虚,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董建华院士[12]根据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体会,认为胃气和降是胃的主要生理特征,通降为治脾胃病之大法。李灿东教授[13]认为气机失和、胃气壅滞是GIM 的核心病机,常从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 5 个方面入手,重在恢复胃“通降”的生理特性。任顺平教授[14]本“胃宜通降”思想,从“滞”入手通调脾胃,认为GIM 病在胃,邪在胆,治疗GIM 当从“逆”着手,运用调肝通降法治疗GIM,疗效明确。严光俊教授[15]认为无论肝郁,湿热,皆可导致气机阻滞,脾胃失于和降,认为胃失和降为GIM 发生的关键环节,治疗GIM 应以“通降”为主要治则,并指出凡针对失于和降的治法皆属通降。此外,谭波教授指出:“肠化者,譬如水流,下游瘀滞,久则逆犯上游,变化而生。”对于指导GIM 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论治首重辨证

根据化生的黏膜组织类型,肠化分为完全型肠化和不完全型肠化。现代医学认为[3],完全型肠化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而不完全型肠化在肠型胃癌的检出率较高,是一种癌前状态,需引起注意。现代多数医家多从“久病成瘀”及“炎癌转化”理论出发,认为GIM 久治不愈,痰湿凝滞,化瘀阻络,在肯定脾气虚弱基础上,提出浊毒内阻为发病之关键;肠化,非典型增生属痰郁互结[16]。这其中有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思想,但我们认为辨证辨病的主次问题应区别对待。如无证可辨的部分疾病,或西医有特殊治疗药物的疾病,我们提倡辨病为先,结合辨证。而对于GIM,临床症状多变,目前西医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结合内镜及病理结果的同时,主要以四诊作为论治依据,益气和胃降逆为主,兼顾其他,辨证辨病相结合,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谭波教授提出以和胃降逆方(党参15g、茯苓30g、白术30g、法半夏12g、枇杷叶12g、桃仁9g、杏仁9g、凤凰衣15g、降香9g)治疗GIM。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具平补脾胃之功。枇杷叶、杏仁理气降逆,叶天士常以此二味治疗肺气不降、气阻脘痹[17]。桃仁活血通络、润燥通便,与杏仁合用,利于腑气下降。降香行气活血、止痛,凤凰衣有养阴护胃之功。全方合用共奏补益脾胃、降逆通络之效,兼胃热者加用黄芩、黄连、蒲公英,兼肝郁者加香附、柴胡,或四逆散,兼胃阴虚者酌加麦冬、石斛。随症加减,疗效确切。

4 验案举隅

患者,男,72 岁。初诊:2022 年8 月10 日。主诉:反复胃脘部疼痛5 年余,疼痛加重10 天后就诊。5年前患者开始出现慢性胃脘部疼痛,多次行胃镜检查,提示:CAG。患者自服药物治疗,症状可缓解。10 天前患者胃脘部疼痛较前加重,再次行胃镜提示:CAG 伴糜烂;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腺体中度肠上皮化生。患者自服奥美拉唑、胃炎宁颗粒等药物,症状无缓解。刻下:患者胃脘部疼痛时作,得食后可缓解,倦怠乏力,喜温怕凉,时有反酸,嗳气,大便初硬无力,小便自解,纳少眠差,舌暗苔白脉细。患者因自感即将患肿瘤而焦虑异常。

辨证:脾虚气逆、胃络瘀滞。治法以健脾和胃、降逆通络为主,方以和胃降逆方加减。处方:党参15g、茯神15g、白术30g、法半夏12g、枇杷叶12g、桃仁9g、杏仁9g、凤凰衣9g、降香9g、佛手9g、香附9g、煅瓦楞15g。5 剂,水煎400ml,早晚2 次饭后温服。

二诊:患者于2022 年8 月16 日再次就诊。诉胃脘疼痛较前缓解,2~3 天发作1 次,仍有反酸,大便排出不畅,余症均减。舌淡苔白稍腻,脉细。上方加枳实9g、白蔻9g。7 剂,水煎400ml,早晚2 次饭后温服。

三诊:2022 年8 月25 日。患者诉胃脘疼痛明显缓解,饮食不慎时胃脘及背部隐痛。二便通畅,偶有反酸,腹胀,口干而粘,舌淡苔薄白脉细。上方去降香、佛手,加用蒲公英9g,嘱患者饮食宜温而少,并调畅情志。7 剂,水煎400ml,早晚2 次饭后温服。

患者坚持服用中药3 月余,后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胃窦小弯黏膜慢性炎症。

按语:该患者患有慢性胃炎5 年,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四诊合参,诊断明确。故以和胃降逆方健脾和胃、降逆通络。患者病史较长,“久病入络”,气血相互为用,病理上互为因果,故在益气健脾基础上加用降香行气活血,桃仁活血、润肠通便,煅瓦楞和胃制酸止痛。患者焦虑异常,故加用佛手、香附疏肝解郁。需注意患者大便初硬而不畅,而非大便稀溏,此为脾虚运化无力,糟粕积聚,排出不能,故重用白术。《伤寒论》[18]曰:“伤寒八九日…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即是明证。此外,此类患者亦常合并情志抑郁或焦虑,临床可酌加疏肝解郁之品。

5 小结

近年来,GIM 的综合治疗进展迅速,中医治疗多从辨证分型及名医经验等方面入手,成效显著,但存在着辨证分型不统一、中成药应用缺乏客观依据等问题[19]。目前,中西医工作者将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从临床诊疗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大量探索,同时也试图将科学概念和理论内涵贯通起来,在实践中总结思考,这种尝试是积极和必要的[20]。谭波教授从脾虚气逆论治GIM,符合中医学的“通降”理论学说,同时利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结合兼症随证加减,验之临床,确有良效。本方用药平妥、治病求本、辨证为先及病证结合,对于GIM 的防治及医学经验的推广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肠化胃脘脾虚
发现胃黏膜肠化 别被“癌前”吓倒了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里出现“肠化”就会癌变吗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