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示范区体育公园区域布局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4-01-08 03:06王国庆张倩倩林建君
浙江体育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浙江省公园

王国庆,张倩倩,林建君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

0 前 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1]提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的战略定位,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实现体育现代化发展的起跑时期。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需求持续扩大,《“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提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m2目标,强调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让体育场地更易获得、人民群众需求更易满足,可达性、布局合理性、功能多元化成为解题关键。

体育公园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体育设施与绿色空间的巧妙融合成为深受喜爱的新型体育场地,加强体育公园建设成为助力“10分钟健身圈”重要举措。《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3](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 000个左右体育公园,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的发展目标,其中浙江省体育公园建设指导目标数47个。《浙江省“十四五”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4]进一步强调体育公园建设基本原则,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50个左右的建设目标,以老、中、青、幼人群多层次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半径、人口规模、城市发展为基点,以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方法,构建一批全龄友好、布局科学、智慧化程度高、利用率高、服务覆盖面广的体育公园,成为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重要抓手。

共同富裕示范区体育公园是具有体育主题,集生态功能、健身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经济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绿色运动空间,是满足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化、不同人群需求多元化、公益性和营利性均衡化的新型体育空间。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体育公园高质量发展路径,发挥“样板房”作用,以浙江经验助力全国其他省市高质量建设体育公园。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省及11个地级市体育公园区域布局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体育公园为名称中包含“体育公园”和“运动公园”字符,至少可同时开展三项体育项目的体育公园。

1.2 研究方法

1.2.1 GIS空间分析法。本研究以“体育公园”为关键词,在国家体育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体育局等网站检索,结合高德地图及实地调研获取体育公园经纬度坐标,本研究体育公园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以高德地图经纬度坐标为准。利用ArcGIS10.8进行GIS空间分析,通过核密度指数、最邻近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分析浙江省体育公园区域布局特征,通过缓冲区分析和泰森多边形分析,结合浙江省人口密度分布图,对体育公园区域布局特征作出评价。

1.2.2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前期浏览国家体育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体育局等官方网站相关电子公告、政策文件,了解、分析政策导向及政府发展和建设方向。确定研究方向后在CNKI及外文数据库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查阅体育公园、GIS空间分析法、点—轴理论、区位论、区域经济学相关书籍,对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了解。通过以上文献、文件、书籍的查阅浏览,为本研究撰写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1.2.3 实地考察法。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公园,如杭州市城北体育公园、运河体育公园、李宁体育公园、良渚门户体育公园;宁波市青林湾体育公园、绿轴体育公园、万象体育公园、西大河体育公园、滨江体育公园;温州市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绍兴市滨江体育公园;台州市大桥体育公园、仙居县市民体育公园等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体育公园体育场地设施布局情况、体育场地设施维修情况、交通及配套设施合理情况等,结合文献资料对浙江省体育公园进行“理论+实践”的全面认识。

2 共同富裕示范区体育公园区域布局现状

2.1 体育公园存量

初步整理后获取243个体育公园数据,筛除正在建设、未投入使用的体育公园,确定用于本研究分析的体育公园共232个,其中宁波市体育公园存量最多,为48个;丽水市体育公园存量最少,为5个。浙江省每万人拥有体育公园0.0355个,其中湖州市人均拥有体育公园数量最多,每万人拥有体育公园0.0822个;丽水市人均拥有体育公园数量最少,每万人拥有体育公园0.0075个(具体见表1)。

表1 浙江省及各地级市体育公园数量

2.2 体育公园分类

在本研究调研整理的资料基础上,针对浙江省体育公园存量情况,将浙江省体育公园按体量、功能定位、建造方式、特色四个标准进行分类,并对各类型体育公园特征进行分析。

2.2.1 体量分类。《体育公园配置要求》国家标准计划(计划号:20210625-T-451)[6]中将体育公园进行分级分类,同时对不同分级分类的体育公园用地配比做出规定(具体见表2)。

依据该标准,本研究将浙江省体育公园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其中大型体育公园23个,中型体育公园5个,小型体育公园26个,微型体育公园178个。大型体育公园存量最多的地级市是杭州市,数量为7个;拥有中型体育公园的地级市是杭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数量均为1个;小型体育公园存量最多的地级市是宁波市,数量为7个;微型体育公园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是宁波市,数量为35个。

表2 体育公园分级分类及用地配比表

《意见》提倡建设4万m2以上的体育公园,同时要求体育部门将建设面积不低于4万m2的体育公园纳入各地指导目标完成情况统计范围。基于意见要求,将浙江省4万m2以上的体育公园,即大型、中型、小型体育公园分别进行整理,浙江省符合要求的体育公园总共有54个,其中杭州市符合要求的体育公园数量最多,为14个;舟山市最少,为0个(具体见表3)。

2.2.2 功能定位分类。依据体育公园不同功能定位,将浙江省体育公园分为体育竞技型、全民健身型、休闲娱乐型、经营型四类。

体育竞技型为具有能承办官方赛事,符合比赛标准的体育场(馆),具备专业性和竞技性特性的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型为全民健身载体,满足居民健身需求,提供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以服务全民健身为首要目的体育公园;休闲娱乐型为满足居民闲暇时间休闲娱乐需求,具备一定景观及绿化的体育公园;经营型为政府或私营企业运营,以营利为目的,提供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开展体育培训收费或收取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使用费用的体育公园。

浙江省绝大多数体育公园都具备全民健身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体育竞赛型体育公园一般同时具备全民健身和休闲娱乐功能,经营型体育公园一般都具备全民健身功能。浙江省及各地级市拥有最多类型的体育公园是全民健身型和休闲娱乐型,拥有体育竞赛型体育公园数量最少,只有杭州市、嘉兴市、衢州市、台州市拥有。温州市经营型体育公园占温州市体育公园比重最高,私营企业运营化程度高(具体见表4)。虽然经营型体育公园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场地,缓解了政府建设体育公园压力,但因为营利性大多数经营型体育公园绿化面积低,未体现体育公园生态内涵,亟待提出优化路径。

表3 浙江省各地级市大、中、小型体育公园数量及名称表

表4 浙江省体育公园功能定位分类数据表

2.2.3 建造方式分类。依照体育公园建造方式,将浙江省体育公园分为新建、改(扩)建、体育设施进公园三类。浙江省体育局提倡在绿色空间有机嵌入运动设施,合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建设体育公园。浙江省及各地级市体育公园建造方式主要以新建为主,体育设施进公园和改(扩)建为辅(具体见表5)。

体育设施进公园建造方式部分为在已有公园中简单放置体育设施,将公园改名为体育公园,虽然兜底绿化占比底线,但未考虑体育公园体育性,未体现体育主题,虽然浙江省体育局提倡体育设施进公园方式建造体育公园,增加体育公园存量,但高质量建设体育公园不在于数量,更在乎质量,关键一步是如何设定体育设施进公园和体育公园的区分标准。

表5 浙江省体育公园建造方式分类数据表

2.2.4 特色分类根据体育公园特色,将浙江省体育公园分为立体空间利用、闲置废弃地改造、临近水体、依靠山体、智能化五类。

立体空间利用类型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用高架、大桥下空间建设体育公园,合理利用城市“金边银角”,提升空间利用率,如宁波市羽航体育利用高架下空间建设羽航体育首南体育公园、羽航体育潘火体育公园、羽航体育福庆体育公园三个体育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体育健身场地,满足居民需求;二是在商场或建筑楼顶建设露天体育场地,如仙居县市民体育公园将体育馆下沉,体育馆建筑顶上建设露天网球场、篮球场,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又使体育场更亲近绿化景观;三是架设空中跑道,如李宁体育公园、万象体育公园架设空中跑道,将跑步与散步人群分离,保障了居民运动的安全性,同时增加了体育场地面积。

闲置废弃场地改造类型具体表现为:一是老旧厂房等建筑改造,如杭州市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和临平山运动休闲公园在老旧厂房位置上进行改造,将闲置地盘活,建造了高质量的体育公园;二是垃圾处理厂等“脏乱差”地带改造,如温州市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前身是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粪便处理厂等市政设施,尤其是杨府山垃圾填埋场被称为“垃圾山”,经过改造建设后,城市“脏乱差”变成了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休闲公园,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实现体育公园功能价值。

临近水体类型具体表现为靠近江、河等自然水体,借助水体提供景观供体育公园使用者欣赏,如绍兴市上虞区滨江体育公园,临近曹娥江建设沿江步道,居民在跑步、散步运动时能欣赏曹娥江风景,有效缓解疲劳性。

依靠山体类型具体表现为依靠山体、临近山体,在山上或山脚下建造体育公园,借助山体提供景观。衢州市体育公园巧妙借助山体,形成“消失的”体育场(馆),聚焦生态功能,将体育场(馆)真正实现与自然融合,实现绿化景观的延伸,而不是将其与绿化景观分离。

表6 浙江省体育公园特色分类数据表

智能化类型具体表现为体育公园智能跑道、智能全民健身设施、人脸识别、智能线上地图、智能标识和大数据平台搭建,线上预约场地(馆)不计入统计。其中衢州市万田乡体育公园,可以通过二维码付费租借足球,足球场设置智能足球墙,通过扫二维码可触发多种闯关游戏模式,增加体育运动趣味性。

浙江省体育公园依托地形地貌,借助水体、山体资源打造城市绿色景观,巧妙实现生态功能。在智慧化服务板块,依托浙里办App,实现体育公园纳入大数据平台,构建全民健身网络;设置智能跑道、智能健身器材、智能地图、智能标示牌打造智能化体育公园。

3 体育公园区域布局特征

3.1 核密度指数分析

核密度估计根据单变量的样本点群,计算其空间平滑估计值,用于分析体育公园分布密度,核密度指数越大,体育公园密度越大[7]。浙江省体育公园核密度指数较小,反映出浙江省整体体育公园密度较小。各地级市中核密度指数最大的为宁波市,核密度指数最小的是丽水市(具体见表7)。

表7 浙江省体育公园核密度指数表

依据浙江省体育公园核密度指数,利用ArcGIS 10.8生成浙江省体育公园区域布局密度图(见图1),从宏观尺度分析,浙江省体育公园区域布局呈现“三区、两轴、多点”特征,“三区”为三个集聚区,一为杭州市东北部,二为宁波市中部,三为温州市中部。从中观尺度分析,这三个区域同时也是三个地级市的中心城区所在位置,人口密度较大,体育公园需求程度较高。“两轴”为以湖州市、杭州市东北部、宁波市为基础的“浙东-浙北”轴及以温州市中部和台州市南部为基础的“浙南”轴;“多点”则是在衢州市、金华市、绍兴市、嘉兴市基础上形成的分散的小集聚区。

图1 浙江省体育公园区域布局密度图

3.2 最邻近指数分析

浙江省体育公园在省域尺度内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点状。最邻近指数为实际最邻近指数与理论最邻近指数之比,反映浙江省体育公园在空间分布中的集散程度[8]。浙江省体育公园呈集聚分布,其中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体育公园呈集聚分布,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舟山市呈均匀分布(具体见表8)。

表8 浙江省体育公园最邻近指数表

3.3 地理集中指数分析

G为地理集中指数,表示浙江省体育公园在地理分布上的集中化程度,0G0,则体育公园集中分布;若G

表9 浙江省体育公园地理集中指数表

3.4 体育公园区域布局合理性评价

泰森多边形(Thiessen polygons)是根据有限的采样点数据生成多个面区域,每个区域内只包含一个采样点,且各个面区域到其内采样点的距离小于任何到其他采样点的距离[10]。本研究利用泰森多边形分析体育公园的密度,多边形面积越大,体育公园覆盖范围越大,密度越小;多边形面积越小,体育公园覆盖范围越小,密度越大。同时结合缓冲区分析,对体育公园的位置合理性进行评估。基于多边形面积,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7级。

缓冲区分析是通过围绕某一种类的地理要素建立一定范围的邻近多边形(即缓冲区),进行描述该类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缓冲区的形态可以分为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10]。本研究进行缓冲区分析时将体育公园看作点要素,缓冲区形态为面,按照体育公园的规模不同选取不同的缓冲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R1=10km,R2=5km,R3=3km,R4=1km进行单环缓冲区分析。

根据图2显示,浙江省北部和东部多边形面积小、密度高,中部、南部和西部多边形面积大、密度小。根据图3显示,浙江省北部和东部、南部体育公园影响范围大,中部和西部影响范围小。根据图4显示,人口密度北部、东部、南部较高,中部及西部较低。结合泰森多边形、分级单环缓冲区分析结果和人口密度,得出浙江省体育公园区域布局合理性较高。

其中湖州市多边形面积较小,密度较大,结合人口密度和体育影响范围,体育公园布局合理性高,人均拥有体育公园面积和数量高。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多边形面积呈现两极性,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多边形面积小、密度高,其余部分多边形面积大、密度小,结合体育公园影响范围,布局合理性较高。衢州市多边形面积大,密度小,人口密度较小,体育公园布局合理性较高。舟山市体育公园密度、体育公园影响范围与人口密度相符合,布局合理性较高。金华市、台州市和嘉兴市人口密度较高,体育公园覆盖面积大,但体育公园影响范围小,布局合理性较低。丽水市人口密度低,体育公园密度小、数量少,布局合理性一般。

图2 浙江省体育公园泰森多边形分析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浙江省体育公园存量情况良好,较好完成浙江省“十四五”时期建设指导目标。浙江省建设体育公园方式及体育公园类型丰富,灵活运用体育设施进公园方式,盘活存量,为居民提供高质量体育场地,满足居民健身、休闲娱乐需求。在建造特色方面,巧妙利用地理资源,依托山体和水体资源打造亲近自然的体育公园,让居民更好回归自然,在自然中享受运动,提升居民幸福感。同时合理利用空间、废弃地,实现城市闲置空间向“金边银角”的转变,探索空间复合使用模式,为其他省份建设体育公园提供思路和发挥示范作用。

图3 浙江省体育公园分级单环缓冲区分析图

图4 浙江省常住人口密度图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空间分辨率为1km[11]

浙江省体育公园区域布局特征为“三区、两轴、多点”,与浙江省经济、人口现状相符。浙江省整体体育公园密度小、呈集聚分布和集中分布,除少部分地级市外,浙江省整体及大部分地级市体育公园分布合理程度高、建设质量高,但在布局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后期规划建设应当在已有基础上查漏补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进行建设。

4.2 建议

4.2.1 以增量提质为目标,灵活运用建造方式。在已有体育公园和公园基础上,灵活运用改(扩)建和体育设施进公园方式,在已有体育公园基础上增加体量,对部分公园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利用体育项目介绍、运动知识普及、体育雕塑等方式展示体育主题,实现体育公园升级优化。

体育公园大多数由政府投资建设,尤其大型体育公园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成本高,增加财政支出。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高架下、建筑楼顶等“金边银角”建设体育公园、简化审批流程、减少税收,通过政策倾斜探索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公园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政府建设体育公园绿化模式。以体育公园作为城市一扇窗口,展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的目标。

4.2.2 以优化布局为方针,走好发展每一步棋。积极利用GIS分析等工具,以科学合理布局为基础,对布局合理性高的地级市,如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等进行精细化、精准化优化布局;对布局合理性低的地级市,如嘉兴市、金华市等进行查漏补缺,让所有居民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落下一个角落,走好发展的每一步棋子,使浙江省体育公园均衡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体育公园金字招牌,践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的战略定位。

4.2.3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丰富体育场地类型。浙江省体育公园体育场地类型以常规球类场和健身路径为主,缺乏符合年轻人喜好和时兴的体育场地,如滑板场、飞盘场地等,本着全龄友好的原则,体育公园不仅要建设全民健身设施,也要建设符合老年人、年轻人、儿童喜好的体育场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居民多元化需求。鼓励借助大数据采集大众运动偏好信息,为体育公园场地设施规划提供支撑[12]。

同时鼓励体育公园营利性和公共性统一,既保障体育公园收益,激发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公园,又保障社会效益。提供高质量、私人性体育场地以供居民消费,提供普通化、大众性的体育场地供居民免费使用,有效做到营利性与公共性有机统一,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践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战略定位。

4.2.4 以复合人才为基础,解决管理效率问题。当前很多体育公园存在设施故障无法解决、智能设施无人管理等问题,其原因是组织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思维不匹配[13]。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基层社会体育的重要力量,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体育公园打造“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除去其指导体育锻炼能力外,挖掘其管理能力,赋予体育公园“园丁”使命,对于出现故障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及时反馈信息,对于居民使用体育公园感受进行收集并向体育公园运营者进行反馈,灵活运用已有人力资源,提高服务效能,提升体育公园使用者满意度。

4.2.5 以智能智服为标准,打造“运动加油站”。除去智能跑道和智能全民健身设施外,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运动等新型运动方式;设置智能屏幕进行运动互动,增设人脸识别和线上预约等方式使用付费体育场地;同时增设智能标示牌和智能地图,以更立体的形式呈现体育公园布局。

设立“运动加油站”,通过扫码等方式租借体育器材、购买体育用品,方便居民运动,同时可增设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教学视频提供体育锻炼指导,引导居民科学健身。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浙江省公园
数读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初心》
在公园里玩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见如故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