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小学的“同课异构”尝试*
——以数学活动“认识整点(认识整时)”为例

2024-01-20 01:50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教师进修学校阙凤文
幼儿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整点同课异构异构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教师进修学校 阙凤文

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龙岩市永定区幼小衔接试点校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或《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围绕幼儿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教研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身心准备(身心适应)、生活准备(生活适应)、社会准备(社会适应)及学习准备(学习适应),并基于学习准备(学习适应)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活动。

“同课异构”活动,就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选择同一方向的内容,在联合教研的互听互评中不断调整、优化活动设计,生成教学观摩活动,并以联合教研的形式共同反思、分析、探讨,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进行评价与研究。

一、对比、分析数学活动“认识整点(认识整时)”的“同课异构”

我们尝试“同课异构”的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与一年级数学活动“认识整时”,教学对象分别是某园大班20名幼儿和某校一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授课教师为幼儿园教师与一年级数学教师。“表1”是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表1

我们可以对比、分析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活动目标及活动重难点不同。两位教师能根据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要求或课程标准,制订相应的目标,通过巧妙设计活动环节来突破活动的重难点。两者相比,小学的活动目标更具体,对数学学习的目标要求更加精确。同样的活动内容,幼儿园与小学设置的目标与难度不同。

第二,课前准备及学情不同。两个活动设计都重视儿童前期经验的调查与准备。两位教师都能根据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水平,有目的地设计活动目标与重难点。幼儿园以“时钟的秘密”为引题,在活动前通过家园配合,请家长引导幼儿感知时间、认识时钟;教师在区域中投放多种时钟,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观察、探究,初步感知时钟的结构,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通过拨一拨、看一看的方式感受指针的快慢、粗细、长短差异,感知指针的运行规律。幼儿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收集幼儿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或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重点解决。小学教师通过学生前测及学生自主绘画喜爱的时钟的方式,支持学生在课前初步认识时钟、了解时钟的结构,从前测中了解学生的前期学习经验。

第三,操作材料不同。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都关注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注重以操作、游戏方式支持儿童主动学习。幼儿园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的学习以游戏、分组操作材料为主,兼顾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小学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实物之外,还有书面练习。

第四,活动过程及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园教师设计的活动过程,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采用联系生活、游戏、小组操作的形式让每个幼儿融入活动,在玩一玩、说一说的过程中学会辨认整点。小学教师设计的活动层层递进(感受时间—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安排时间)。幼儿园教师注重师幼互动,善于用启发性提问来引导幼儿思考;小学教师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更加注重生生互动,鼓励学生通过介绍作品、讲解作业思路、提出问题等方式学习,并运用生生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主动学,互动氛围较积极、自然。

二、对小学和幼儿园“同课异构”的思考

(一)不同层次的“同课异构”,都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小学教育,共同的教学理念都是从儿童立场出发,即坚持以儿童为本,教学注重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为儿童提供主动学习的支架,引发他们自主感知、思考、探索、理解、认知。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小学与幼儿园开展“同课异构”时,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从儿童立场出发的这一理念。幼儿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中,教师以情境引入,为幼儿搭建自主参观、交流讨论的支架,并提出几个关键问题:“时钟上有什么?”“数字是怎么排列的?”“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教师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交流。幼儿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观察,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幼儿集体分享经验,最后小结:“钟面上有1~12的数字。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幼儿顺理成章地认识了钟面的结构。

(二)幼儿园教育要坚持去“小学化”,开展游戏化的数学活动

分析、对比两个活动,我们能够发现在不同阶段教与学的差异性,更清晰地认识到幼儿园教学应坚持去“小学化”。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并不是超前学习,尤其是数学教育的衔接,应把握幼儿园阶段数学教学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不同之处。幼儿园阶段,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注重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幼儿园的“认识整点”虽然与小学的“认识整时”内容相似,但幼儿园教师明确了幼儿园的学习目标及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基本特点,合理设计活动形式,将游戏与学习相融合,注重幼儿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引导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整点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次集中数学活动,教师还可以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主题活动中融入时间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引导幼儿学会管理时间,才是幼儿学习认识整点的最重要的目标。

(三)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学科核心经验,支持幼儿掌握正确的关键经验

幼儿园数学学习是在为小学数学学习做前期的准备,这就要求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时应把握学科核心经验。幼儿数学关键经验不能有偏差,以免在后续学习中难以纠正。如“认识整点”活动中,幼儿需要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行方向和运转规律,学习辨认整点。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就应做出正确、规范的小结(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帮助幼儿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整),支持幼儿学习辨认整点。

(四)教师应注重儿童的已有经验,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如果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学习特点不了解,开展数学活动时,仅仅是按照教师用书或者教材“照本宣科”,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学习水平,充分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适宜性,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中,教师如果没有对内容充分解读,没有分析幼儿的前期经验,在一个集中活动中要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就只能“走形式”,重难点就不突出。从幼儿园和小学的“同课异构”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制订的目标均建立在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两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五)教师应明晰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儿童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

2022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的相关数学核心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和小学课程目标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和对应性。《指南》提出的“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感知常见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细等量的特征,学习使用相应的词汇描述这些特征”等,隐含着“三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自身首先要明晰这样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发现幼儿生活、游戏中所蕴含的数学教育的机会,进而引导幼儿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如在“认识整点”活动中,教师在第一个环节中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时钟,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在第三个环节中没有直接出示整点让幼儿辨认,而是联系生活,让幼儿观察入园时的时钟是几点,从而猜测和思考怎样辨认整点,并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点整)来表达幼儿入园的时间。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与小学的“同课异构”尝试,能够促进两个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深度思考,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理念、梳理教学思路、促进研究交流、落实因材施教、重组教学资源,从而为幼小衔接架构切实可行的桥梁。

猜你喜欢
整点同课异构异构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整点问题的解法
整点坐标问题的探究
趣味汉字——正点和整点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同课异构理念在美术课堂中的认识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浅谈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