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

2024-01-21 22:18向继友方乐洋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向继友,方乐洋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发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体系化、学理化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审慎考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严密逻辑、丰富内涵和深刻论述,对新时代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更深推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更优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耦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兼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2]。二者表里相依、相须而行,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准确把握两者逻辑关联有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同质同向

从内涵意蕴的要素视角看,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一环,推进新时代文化现代化建设、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和内在要求,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由落后走向先进、由保守走向开放的光明前景,而文化开放创新、多元包容、文明理性的现代化道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成功达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坚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就越是需要文化来引领方向和凝聚力量[4]。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要义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使命息息相通、相依而行。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目标

回溯人类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的历程必然包含着“文明”的进步,也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更,更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嬗变和跃升[5]。如果说现代化本身内含某种“文明形式”的样态,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不可避免地意味着一条通往“人类文明新形式”的道路,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改善的道路。因而,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探索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渐彰显。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由此可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内含的鲜明的时代使命和实践品格。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目标、远大前景。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引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与价值元点,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繁荣昌盛之本。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地位作用、使命任务、基本原则、重大着力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谋篇布局提供了方向指引。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念上的创新,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7],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文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彰显了巨大力量,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8]。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理论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认识文化客观存在、探究文化发展规律以及指导文化建设实践。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详细论述文化思想,但他在多部著作中表达过诸如“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9]34的“文化实践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287的“文化群众观”等观点。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演变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演变密切相关。这一思想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从多个角度展开,紧紧围绕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通过理性思考深化文化思想。从理论价值向度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传承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有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11]27-35。

(二)历史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时代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根基[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上升到民族复兴、国家治理层面。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足迹遍及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了新格局、新境界;文化资源得以统筹管理、妥善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愈加稳固;文化工程循序推进、逐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文化内涵更加时代化、大众化,更能反映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愈发凸显;文明交流、借鉴愈发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显著提升。基于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价值相融,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时代成果,为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实践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新论断,强调始终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解放伟大理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实践提供最坚实的思想引领、最坚固的理论支撑和最坚定的道路方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丰厚价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概念和范畴的阐明,特别是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无疑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概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辉煌、人类文明新的篇章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理论遵循。

(四)主体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和根本政治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底色体现。回溯党领导文化事业的百年光辉历程,“人民”二字是金石不渝、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等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诸多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发表了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创造作用的重要论述,如“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4]。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确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文化创造者、文化实践者和文化享有者的角色,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建设,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辉煌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之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方略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深学细悟,着重分析贯穿其中的科学论断和重要理论,更要指导实践,使思想上的“真经”转化为实实在在推动现实工作的强大力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一)政治底色: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正确航向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5]。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并取得斐然成就,极大地凝聚了全社会思想共识,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赋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正值“两个百年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面临的内外双重压力对中国发展构成严峻挑战。西方一些政客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进行了许多攻击,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价值取向的碰撞交锋更加频繁,严重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

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保证正确航向,就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维护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9]411,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其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彻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领域,包括理论宣传和社会宣传、文化宣传和文艺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系统内宣传和系统外宣传。最后,要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完善话语传播平台建设,构建国内国际大外宣格局,不断增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对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6]3-17要明确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的地位,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变革的主力军,发挥着历史创造的根本作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盼、行人民之所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17]。人民性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是党领导一切事业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和实践原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也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享有者,最大限度体现人民意志。新时代文化建设坚守人民立场要从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尊重人民文化创造和集中人民文化智慧三个方面着手。

1.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就要脚踩大地、扎根现实生活,始终关注民心与民意、民生与民情。要精准聚焦人民精神文化现状,体察不同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差异化诉求,有针对性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2.尊重人民文化创造就要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是文化发展舞台的“剧中人”,也是“剧作者”。要始终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引领人民,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以人民之手写人民之故事,在历史主动中迸发人民的历史创造力量,凝聚“发展依靠人民”的主体合力[18]10-12。3.集中人民文化智慧就要充分尊重与激发人民首创精神。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表明,相信人民群众拥有无穷的创造活力和创造能力,让群众敢于首创,便能拥有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掌握时代的主导权。新时代新征程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就要自觉拜人民为师,不断汲取“源头活水”的人民智慧。

(三)文脉传承: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考察,赓续中华文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逻辑:从历史的逻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中华民族几千年伟大文明沃土;从现实的逻辑来看,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统筹“两个大局”、以中国之治引领世界之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也必须得到尊重和礼敬、继承和弘扬。源远流长、渊博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突出优势。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并使其焕发新生,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具有重大意义。

更好赓续中华文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历史和现实一再印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9]37-40。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首先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其次,要不断深挖传统文化资源,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做好对古城镇、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的保护工作。最后,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建设,高质量推动文艺繁荣,加大文化传承主题“大书”“大剧”“大作”“大片”创作力度,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总之,要不断创新思维、手段、方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优势、绽放新光彩。

(四)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万年的人类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的源流流淌至今,中华文明显现了突出的连续性;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的不断提升,我们扩大国际话语权的信心和底气也在不断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将有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讲好中国故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努力深耕对外传播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容是根本。深耕传播内容,以鲜活的民俗风情为基础,打造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讲述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故事,在人们心目中进一步树立起令人信赖、热爱和尊重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帮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地位是如何由历史和人民共同选择,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优势。2.要构建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同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传播语境也不同,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继续努力打造新的概念、类别和表达方式,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起来,确保中国的方案、思想和文化深入人心。3.要积极拓展形式多样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既要坚持和创新已有渠道,又要拓展推出新的平台,设计寻找新的载体;既要以我为主,又要善借外力、多方发力,打通更多途径。要有效利用新闻发布机制、高层智库传播渠道、重大活动场所、重要节庆展览、中国传统节日载体、对外文化阵地和各种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20]。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