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髋部骨折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2024-02-20 06:11倪嘉鸿王斯佳蔡振存
临床军医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髋部患侧骨质疏松症

张 赫, 刘 曼, 倪嘉鸿, 王斯佳, 孙 明, 蔡振存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1.骨科;2.放射科;3.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75;4.沈阳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髋部骨折作为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而髋部骨折也是导致老年人丧失行动能力,寿命缩短的十大原因之一[1-2]。髋部骨折在临床上可分为股骨颈部骨折与股骨粗隆部骨折,两种骨折在其症状特点和手术选择中存在一定差异。股骨颈部骨折目前多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方式进行治疗,而股骨粗隆部骨折在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因其易出现髋关节假体稳定性差、假体松动下沉等原因,内固定被认为是治疗老年患者的有效方法[3-4]。在年轻人中髋部骨折较少发生,通常高能量创伤才会引起,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密切相关[5-7]。临床中常应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来检查患者骨量减少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与BMD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196例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低能量创伤因素导致的髋部骨折;入院后行BMD检查;单侧髋部骨折。排除标准:骨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髋部骨折;骨折对侧曾行手术治疗;患有骨代谢异常疾病;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因各种原因导致长期卧床不能活动的患者。根据髋部骨折部位将患者分为A组(股骨颈部骨折,n=136)与B组(股骨粗隆部骨折,n=60)。A组:男性37例,女性99例,年龄60~94岁,平均年龄(76.7±8.8)岁。B组:男性13例,女性47例,年龄63~97岁,平均年龄(78.9±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g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腰椎和双侧股骨的BMD,结果用T值表示。T值是通过BMD仪测量得出,通常以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形式呈现。T值=(个体BMD-平均年轻健康成年人BMD)/平均年轻健康成年人的BMD的标准差。T值=0,表示患者BMD与年轻健康成年人的平均BMD相等。临床中应用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具体方法是:T值≥-1.0时,提示正常BMD;-2.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腰椎BMD、双股骨总BMD的T值比较 A组患者腰椎BMD的T值、双股骨总BMD的T值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腰椎BMD、双股骨总BMD的T值比较

2.2 两组患者健侧股骨BMD、患侧股骨BMD的T值比较 A组患侧股骨BMD的T值、健侧股骨BMD的T值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患侧股骨BMD、健侧股骨BMD的T值比较

2.3 所有患者患侧股骨与健侧股骨BMD的T值比较 所有髋部骨折患者患侧股骨BMD的平均T值为(-1.59±1.16),高于健侧股骨BMD的平均T值(-2.1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恶化,从而增加骨骼的脆性和骨折的易感性[8-10]。中老年人股骨近端、椎骨和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由于人口老龄化,骨折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9-11]。在临床中尚没有其它方法能够量化评估骨强度情况,BMD的检查仍是诊断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8,12-13]。隐性失血是股骨粗隆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大的主要原因[14-15]。Cui等[15]研究发现,低BMD是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隐性失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充分考虑由低BMD引起的隐性失血,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目前,改善骨骼健康的策略包括饮食、锻炼和戒烟[9]。骨量的增加主要受到负重和肌肉牵拉的影响,而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适当的活动[16-17]。有研究报道,中风患者由于偏瘫侧活动减少,该侧的骨量也明显减少[18-19]。有研究报道,受力大一侧下肢BMD明显高于受力较小的一侧[20]。因此,通过适度的负重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健康。此外,临床上也可以应用药物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孕酮和孕酮与雌激素联合使用、抗排钙素类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等[21]。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腰椎BMD的T值、双股骨总BMD的T值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与股骨颈部骨折患者相比,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通常伴随着全身多个部位更严重的骨量减少。因此,即使没有DXA设备,临床医师在诊断股骨粗隆部骨折时也应该特别关注患者BMD较低的情况。本研究结果还显示,A组患侧股骨BMD的T值、健侧股骨BMD的T值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的两侧股骨部位BMD明显低于股骨颈部骨折患者。这种股骨部位的骨量减少可能也是导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出现假体稳定性差和松动下沉的原因之一。此外,所有髋部骨折患者患侧股骨BMD的平均T值高于健侧股骨BMD的平均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在临床中处理髋部骨折患者时,医师应该意识到未骨折侧髋部BMD的T值可能比骨折侧更低。

综上所述,髋部骨折患者健侧股骨骨量更低,其中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更为严重,在诊治时更应注意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预防健侧二次骨折的发生。

猜你喜欢
髋部患侧骨质疏松症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更 正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从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