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景观营造的红色村落的公共空间重塑
——以瑞金市武阳村、国兴村为例

2024-02-26 07:56莫晓珊庞玥钟天翼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2期
关键词:武阳宗祠村落

莫晓珊, 庞玥, 钟天翼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引言

当前,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落文化的物质载体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导致村落居民精神与记忆寄托的场所丢失。作为红色名村,江西省的武阳村与国兴村富有红色资源优势与文化特色,红色名村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同步进行,公共空间的景观重塑格外重要。因此,本文以武阳村与国兴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村落的公共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再探究公共空间的特色景观资源,基于此对各类公共空间进行优化重塑、再利用的研究[1]。

2 村落概况

武阳村与国兴村位于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东北部,分布在绵江河两畔,南北两面的自然丘陵地带形成天然的生态屏障。武阳村以祠堂为中心,沿不规则的枝状街巷布局集中分布,规模较大。国兴村沿绵江河呈线形分布,呈现出与自然相融的状态。

3 村落公共空间构成与分析

村落的公共空间既是由所有物质及周围环境组成的空间载体[2],又包含了在此空间内产生的一切社会公共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武阳村和国兴村的公共空间形式多样,具有传统村落的典型特征,宗祠、戏台、商业街、广场、码头等公共建筑及空间旗布星峙,承载着交通、交往、休憩、展示、节庆等多种功能(见图1)。

图1 武阳村和国兴村公共空间分布示意图

3.1 公共空间分析

武阳村与国兴村的公共空间的分布结构、功能类型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依据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分类,梳理各类型的平面形式、功能以及与空间相关的人行为活动,进一步总结两村公共生活的规律与特性,有利于充分赋予空间场所精神,提高空间活力,营造特色景观。因此,在武阳村和国兴村的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和梳理的基础上,将两村的公共空间依据功能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生产生活空间、交往互动空间、宗教仪式空间三大类。

3.1.1 生产生活性公共空间

1)商业街

店前街作为武阳村的主街,在历史上承载着重要的交通、互动功能,是村落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活动公共空间。目前,店前街集资打造集体经济商铺,为店前街植入了商业功能,但商铺仍是空置状态,未激发街巷的活力,主要满足于居民的交通需求。

2)码头空间

绵江作为武阳村与国兴村的母亲河,承担了重要的水运交通功能,历史上在绵江边上分布三处码头,见证了两村水上贸易的繁荣,其中著名的松山下红军码头,曾承担粮食、木材、兵员运输等任务,如今,国兴村仍保留着松山下红军码头,设置红军漂流路线,增加休闲游玩功能。

3)井边空间

水井素来是中国传统村落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场所,常分布于村落聚集中心或耕田旁,井边常预留空间为村民取水所用,同时村民常停留在此交谈、传播信息,是极具生活气息与人情味的场所[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武阳村与国兴村水井的使用率急速下降,目前仍有部分古井遗存,但井边空间多为闲置,杂草丛生(见图2)。

图2 生产生活性公共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2 交往互动性公共空间

1)社戏空间

社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武阳村与国兴村在红色名村的建设推进,分别建设了戏台与红工剧场两处社戏空间,承担节庆表演,日常观影活动等功能,同时提供了观赏红色剧场的公共空间,为武阳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

2)古树空间

武阳村和国兴村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植物种类丰富,村落内现存古树名木众多,以古樟树为主,分布在店前街口、绵江河边等重要节点处,古树纵向生长的树干和横向生长的树冠组成树下空间,为特殊的公共空间,居民常聚集在树下空间乘凉、交谈等,是村落极具烟火气息的交往互动空间。

3)滨水空间

武阳村与国兴村依水而建,山水环境优美,村落内水系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江河、池溪等天然水系,又有人工挖掘的风水塘等,分布于村落的中心或边界位置不等。自古以来,由于人群聚居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天然的亲水性,滨水边的开阔空间成为人们娱乐活动场所,多用作日常休闲、滨水观赏等,是居民交往互动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见图3)。

图3 交往互动性公共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3 宗教仪式性公共空间

武阳村与国兴村是典型的传统村落,盛行客家文化,村落现存客家宗祠棋布星罗,是村落序列发展的中心。宗祠作为重要的仪式性空间,是承载村落集体记忆,延续村落集体精神的重要场所,蕴含了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现今两村内保留较好的宗祠前广场有三处,宗祠前广场承载的功能多元,现今多为居民举办宴席、文化宣传等,极具客家文化特色(见图4)。

图4 村内宗教仪式性公共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公共空间构成元素分析

武阳村与国兴村的各类公共空间形态各异,构成元素大不相同。根据对村落内公共空间的实地调查分析,两村内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的差异性以及要素的组成方式各异[4],对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造成一定影响。

村落的商业街主要由商业建筑与街道构成线性的不闭合公共空间,商业建筑由民居建筑改造或商业与民居共用,街道主要为石板路;古树空间以古树为主体要素,为满足居民的交流休憩功能设置休息座椅;滨水空间形态多样,基本由水体、植物为基本元素构成开放空间,根据功能需求加设休憩亭、栈道等构筑物;两村内宗祠多为传统客家宗祠建筑,多半在宗祠前设置广场与风水塘,由此构成轴线对称的块状的不闭合公共空间。

根据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的构成元素与空间形态特征分析(见表1)可知,生产生活性公共空间主要由建筑、街道、水体、植物及构筑物等多样性的元素组成点状或线状的不闭合公共空间;交往互动性公共空间则多数以植物、水体以及构筑物组成的点状或块状的开放式的互动交流空间;宗教仪式性公共空间则多由建筑、水体、道路组成的块状节点空间。

表1 村落公共空间

3.3 村落特色景观资源分析

武阳村和国兴村自然环境质量优良,人文资源丰富多样,以深厚红色文化为基调,浓厚的客家文化历史氛围与秀丽的自然景观有机叠加,造就了别树一帜的武阳村与国兴村。两村丰富的景观资源,可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普遍分布于村落的公共空间,或者以公共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以三大功能的公共空间对两村的特色景观资源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资源

在两村的生产生活性公共空间现存的特色景观资源中,门楼、店前街的建筑样式突显客家特色,松山下红军码头、四清井富有深厚的红色历史意义,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客家文化、红色历史相互影响更迭发展,形成独特的生活习性,凝聚着烟火气息。

在交往互动性的公共空间中现存更为丰富多元的特色资源,绵江河、马荠塘源远流长,孕育世代村民,既承担了生产生活的功能,又叠加了观赏、游玩等多元的交往互动功能,有较强的景观性与历史内涵。村内现存古树名木、千亩白莲等绿色资源为营造独特的乡村景观提供了基础。长征第一桥为1934年红九军团长征出发时路过的第一座桥,承载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其背后的红色故事与精神是武阳村打造特色名片,建设红色名村的重要根据。

在宗教仪式性的公共空间中,基于武阳村与国兴村悠久的建村历史与精湛的传统宗祠营造工艺,遗留下众多传统祠堂式建筑,是传承传统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两村的宗祠蕴藏着独特深厚的红色历史,譬如,邹氏宗祠又是春耕生产模范赠旗大会旧址,遗留的深刻印记与革命精神,影响着世代武阳子孙,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文化景观资源。

4 村落公共空间改造设计例子

武阳村与国兴村作为传统红色村落,虽然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建设,村落着重于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了村落特色景观的营造设计。在村落的改造过程中,应将园林景观营造理念引入村落公共景观中,打造特色乡村景观环境。

以武阳村的如玉公祠—春耕生产模范赠旗大会旧址一片为例,场地现状分布着数座宗祠,用作仪式性公共活动。其中,春耕生产模范赠旗大会旧址如今多用作红色宣传研学的选址,如玉公祠现状良好,其前广场及周边绿地景观破碎,整体交通系统破损,使用功能单一(见图5)。

图5 武阳村宗祠公共空间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改造更新中,聚焦居民与游客需求,利用植被、铺装重新规划区分空间功能,形成合理空间秩序。运用乡土材料,整合植物景观,优化风水塘周边景观质量,提升观赏性。设置草坪、沙地等,可做户外红色研学空间、儿童活动小天地等,将宗祠整修重造用作老年活动中心,实现公共空间的多元性活化。

挖掘客家宗祠营造技艺的特色,提取线条、肌理等元素,融合运用至铺砖、构筑物设计,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增加乡土特色风情,切实展示空间的文化精神。通过整体改造设计重新焕发场地活力,提高居民的客家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延续宗祠文化精神,通过景观资源整合,多元化的特色体验,增强游客对于场地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合印象。(见图6)。

图6 武阳村宗祠公共空间改造后平面图与效果图

5 结语

武阳村与国兴村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基于村落实地调研,具体分析村落整体概况、空间布局、公共空间分布位置与功能,聚焦公共空间资源挖掘分析,针对空间现状问题,对如何利用景观资源,营造乡村特色景观提出相对应的适宜性更新路径和方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基于景观特色的优化重塑,顺应乡村的社会发展需求,推进红色名村、美丽乡村的建设[5],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活化与传承提供方法与借鉴。

猜你喜欢
武阳宗祠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白水青菜面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武阳春雨 茶如其名
慷慨宗祠祭先贤
在远离你的地方